吃京味美食,品舌尖上的老北京

  • 2024-07-10 15:24: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京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而京城美食,便是这颗明珠上最耀眼的光芒,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尽的诱惑,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就在这个暑假,让我们一同踏入这充满魅力与诱惑的京城美食天地。

烤鸭

北京烤鸭拥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金陵的御膳房。地道的“北京烤鸭”自明朝兴起,当时便有“京师美肴,莫妙于鸭,炎者尤佳”的赞誉。北京烤鸭色泽红润,皮脆肉嫩,油润却不腻口,酥香四溢,味美绝伦,被誉为“天下第一美食”,如今已成为中国餐饮的杰出代表,是驰名世界的美味珍馐。北京两家声名远扬的烤鸭店——“便宜坊”和“全聚德”,早在明朝就已开业。

北京烤鸭,精选优质的北京填鸭,经过特殊的饲养和处理,保证了鸭肉的鲜嫩多汁。烤鸭的制作过程极为讲究。师傅们用精湛的手艺,将鸭子挂入特制的烤炉中,用果木慢火烤制。在烤制的过程中,鸭子的表皮逐渐变得金黄酥脆,香气四溢。

当烤鸭端上桌,那诱人的色泽就让人垂涎欲滴。片鸭师傅会在您面前展现高超的刀工,将烤鸭片成薄厚均匀的片状,每一片都带着皮、肉和油脂,薄如蝉翼。

用薄饼轻轻摊开,抹上甜面酱,放上葱丝、黄瓜条,再夹上几片香脆的烤鸭,卷起来放入口中。瞬间,鸭皮的酥脆、鸭肉的鲜嫩、酱料的香甜、葱丝和黄瓜的清爽在口中交融,那滋味,简直妙不可言!

北京烤鸭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代表。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聚餐还是商务宴请,北京烤鸭都是餐桌上的明星。

炸酱面

说起中国的面食文化,那就不得不提起老北京炸酱面,作为北京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如果来了北京不品尝一碗炸酱面,多少会留下一些遗憾。

“小碗干炸”“七碟八碗儿”,属于老北京炸酱面的颇多“术语”让初次尝试的吃客们摸不清头绪,别看这一碗小小的面,内里的“讲究”可不少。

有关北京炸酱面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相传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慈禧太后逃到了西安,有一家面馆的炸酱面得到了老佛爷和众大臣的一致称赞。后来慈禧太后把做炸酱面的人带到了北京,到皇宫里做炸酱面。从此,老北京炸酱面渐渐的流行开来。

老北京炸酱面有个神奇的地方,每一家饭馆都有着自己的味道,即便是普通百姓家中也有自己的“独门秘方”。不过万变不离其宗,老北京炸酱面最重要的三要素就是:面、酱、码。

抻面是先将面擀成有一定厚度的面片,再用刀将面片切条,随后,在切成条的面片上洒上一层干面,双手拎起将已切好的厚宽条抻细抻长,即可投入锅中。如果是夏天吃,煮好的面通常在凉水中过一下,更加爽滑利口,即“过水面”;如果是冬天吃,可以从锅中直接捞出,北京人称之为“锅挑儿”。

老北京人炸酱要准备黄酱和甜面酱两种酱,按比例混合后加水调和。肉则选用上好五花肉,切丁入锅后煸之出油,这样可以保证肥肉不腻的同时,让酱也富含油分。

老北京人吃炸酱面,要根据季节佐以各种时鲜小菜,行话叫“七碟八碗儿”,不是指碟子碗加起来十五个,而是形容炸酱面的菜码之多、种类之丰富。

一碗炸酱,是历史与人文的碰撞 ;一口面条,品尝那份千年不变的京味儿 。老北京炸酱面 ,不仅是一道菜肴 ,更转化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承载着老北京的文化和故事。

驴打滚

"驴打滚儿"学名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因为最后一道工序要在豆面里滚几下,看起来很像驴在黄土里打滚儿,就得了这个不太雅的名字。

相传“驴打滚儿”的得名与香妃有关。香妃原是新疆维吾尔族部落首领之妻,被乾隆平定战乱后纳入后宫封为妃。但香妃在京城因思乡情切,整日闷闷不乐,茶饭不思。乾隆为此在京城下令,谁能做出让香妃爱吃的食物,就有重赏。此时,香妃的前夫已混入京城白帽营。他知晓香妃的口味,自告奋勇做出豆面糕送进宫。宫中管事询问名字,他随口说叫“驴打滚儿”。香妃见到熟悉的豆面糕,知晓前夫还活着且在京城,心情大好,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正因香妃的喜爱,“驴打滚儿”这道点心名声渐起,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喜爱。

现如今的“驴打滚儿”已是家喻户晓,全国各地的商场、超市也都有卖,但是您想吃正宗的、地道的,还是得到北京来!

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梁实秋《雅舍谈吃》中说:“肚儿是羊肚儿,口北的绵羊又肥又大,羊胃有好几部分:散丹、葫芦、肚板儿、肚领儿,以肚领儿为最厚实。馆子里卖的爆肚以肚领儿为限,而且是剥了皮的,所以称之为肚仁儿。爆肚仁儿有三种做法:盐爆、油爆、汤爆。”爆肚又是水爆牛羊肚的总称。其中爆牛肚有四种:肚仁、厚头、百叶、百叶尖;爆羊肚有九种:肚仁、散丹、肚领、蘑菇头、肚丝、肚板、食信、蘑菇、葫芦。

爆肚的功夫除了原料新鲜外,全在一个“爆”字上。水要量大、滚开,火力要极旺。材料入汤,三几秒钟便熟。像肚散丹五秒钟、肚板七秒钟,肚葫芦、肚领、肚蘑菇八秒钟……如果爆过了火就会老硬。吃爆肚还需蘸作料,作料用酱油、米醋、芝麻酱、香油、豆腐乳、虾油等配成,还要加葱花、香菜、蒜汁和辣椒油。吃爆肚时一般一口只夹一块,要抹着碗底托着香菜葱蘸起调料入口。同时吃爆肚要讲究“齿感”,如果邻座的人听声音以为您在嚼一块嫩黄瓜,那不用问了您已经是一位吃爆肚的老行家了。

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天桥的爆肚石,东安市场的爆肚王,门框胡同的“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等最为出名。梅兰芳、马连良、李万春等名流无不喜食。爆肚又脆又鲜,不油不腻,据说还可治胃病。老北京都欢喜吃爆肚,特别是农历立秋之后,北京人讲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说。

稻香村

每天门庭若市的稻香村营业部是北京商业中最热闹的一景。走进稻香村的门店,不光是精细考究的各式糕点、新鲜的熟肉、用豆制品做成的几十种全素宫廷菜、各种干果炒货,还有在别处难得一见的江米酒酿、年糕、炒红果等传统美食令人垂涎欲滴,再加上豁亮的玻璃柜台,专门用来收钱找钱的不锈钢小盘小夹,设专人找兑零钱,营业员一年四季一水儿的白大褂、白帽子,包熟食用油纸、盛糕点用纸袋这些别具特色的“老讲究”更是透着亲切。

提及北京稻香村的起源,1895年(清光绪21年),金陵人郭玉生带着几个深谙南味食品制作工艺的伙计来到北京,开创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当年,郭玉生将店铺就选在了最为繁华的前门外观音寺(现在的大栅栏西街东口路北),门楣上一块黑漆金字匾额“稻香村南货店”。开张这天,门庭若市,生意兴隆,郭玉生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南店北开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稻香村前店后厂,自制各式南味糕点、肉食,既好看又好吃,不但花样翻新,而且重油重糖,存放数日不干,在气候干燥的北京很受欢迎。当年稻香村生产的冬瓜饼、姑苏椒盐饼、猪油夹沙蒸蛋糕、杏仁酥、南腿饼等在京师是初次露面,让习惯吃北方“大饽饽”的京城人享受到了精致的正宗南方美食。这家南味杂食店没多久就“火”了起来,大街小巷一传十,十传百,食客络绎不绝,上到名人百官,下到平头百姓。

曾经稻香村也是许多文化名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作家冰心、燕京大学著名体育教授马约翰、京剧名角谭富英,都经常到稻香村购物。1912年5月,鲁迅先生来到北京。从1913年到1915年两年间,鲁迅先生有记载的到稻香村购物就有15次。

据《旧都百话》记载:“自稻香村式的真正南味向北京发展以来,当地的点心铺受其压迫,消失了大半壁江山。现在除了老北京逢年过节还忘不了几家老店的大八件、小八件、自来红、自来白外,凡是场面上往来的礼物,谁不奔向稻香村?”而当时稻香村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也是京城糕点铺中的异类,这种经营模式逐渐被后来的饽饽铺、食品铺所效仿。

今天的北京稻香村已拥有近百家连锁店,一个物流配送中心,300多个销售网点,并迈出了开创有特色的社区专卖店的第一步;建成了全国传统食品行业内厂房最大装备最先进的生产基地;生产糕点、肉食、速冻食品、月饼、元宵、粽子等各种节令食品共60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近20亿元,获得“中华老字号”、“北京市著名商标”等多项荣誉。

  • 编辑:王静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