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纸、弹灰、勾勒、刀刻、点染……,一张张精美的剪纸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的鲜艳花朵,慈祥的白胡子老翁,手捧仙桃的娃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传承人周淑英,在纸上赋予了他们生命。
周淑英,1964年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任河北省第九界、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父周永明是蔚县剪纸艺术创始人王老赏唯一的嫡传弟子——中国第二代著名剪纸艺术大师。
从小受家庭艺术熏陶,周淑英很早便爱上了剪纸这门艺术,练就了剪纸艺术刻、画、染全套功夫。
杂染法、雾染法、混沌法……这些读起来有些陌生难懂的专业技法不仅增添了周派剪纸的品种和技法,也让蔚县剪纸更加富有生机和神韵。
可周淑英学习剪纸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剪纸启蒙于严父,但迫于传男不传女的家规,她只能偷偷学艺,不敢将自己的作品被父亲发现。
不被支持的痛苦没有击垮年幼的她,反而越挫越勇,更加执着。她的执着也终于打动了父亲,父亲终于决定把这门手艺传给她,就这样,她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技艺。
周淑英视剪纸为生命的全部,不仅在技法上进行创新,周淑英还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传承和发展蔚县剪纸技艺的方法。
蔚县剪纸讲究“三分刻,七分染”,用色很有讲究。传统蔚县剪纸的牡丹花多以粉色为主。6岁那年,在帮家里完成订单的过程中,周淑英冒着被呵斥的风险,将一朵牡丹根据自己的感觉染成了紫色,极娇媚且富有灵气。当时,一些配色工人大呼“奇怪”,该作品却被顾客夸赞十分“新颖”,并成功卖了出去,正是这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让周淑英的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蔚县剪纸尽管名为“剪纸”,却不用剪刀。“它实际上是一门刻与染的艺术。”周淑英说。
与传统剪纸单纯剪不同,蔚县剪纸的制作过程相当繁复。粗略地说,可以划分为“绘”“刻”“染”3个大的阶段。最初的一步“画样子”,使用铅笔先勾勒出图案的轮廓,再绘制整理出清晰的墨线稿。
绘制剪纸稿与绘制普通的画作又不一样,不仅需要充分考虑画中线与面的各种关系,而且要交代清楚哪些线条在刻制时需要剔除,哪些需要保留和连接等等,要有充分的“后续步骤”思维。
蔚县剪纸的“刻”,又叫“开样子”,是用一种艺人自制的小刻刀,根据墨线稿进行刻制和镂空。蔚县剪纸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刻染结合,常常是“三分刻七分染”,“细靠刀工活靠染”。艺人们早先使用的只有黄、蓝、紫、粉、红5种色彩,根据长期的创作经验,总结出了“红配绿一台戏”“红配黄喜洋洋”“蓝配紫丑个死”等一系列配色技巧。
周淑英说,早期的蔚县剪纸在刻好稿样后,需要将其置于白纸或黄毛边纸上,用毛巾将纸面打湿,放在小木板上拓实,用油灯或蜡烛的烟进行熏制,把样稿的形状完整清晰地熏印到纸面上,作为刻制时的模子。而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采用晒图或复印等手段代替熏样。
周淑英是唯一在中央美院进修学习的蔚县剪纸艺人,她学习各地流派剪纸艺术风格特点,不断总结、创新、发展,并先后研究开创出六种点染技法;杂染法、铺盖法、雾染法、叠染法、泼墨法、混沌法,不仅增添了周派剪纸的品种和技法,也使蔚县剪纸更加富有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