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这是在中轴线上回响的北京声音

  • 2024-06-08 09:18:00
  • 北京旅游网

“我从小儿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这段老北京人都会唱两句的旋律,来源于1997年张艺谋的京味儿喜剧电影《有话好好说》,也是电影中北京琴书的唱段。

当时的一部电影没有让濒临失传的北京琴书爆火,但北京琴书这种传统曲艺却借着现代流行元素再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2007年,北京琴书入选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北京琴书的普及、传播与传承依旧任重而道远。

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京琴书”,了解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北京琴书,除了生动活泼的艺术特点,还有什么魅力?

“说的是北京的事儿,吐的是北京的字儿,唱的是北京的味儿”

北京琴书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北安次县及北京郊区农村的五音大鼓,又名单琴大鼓、扬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二胡、琵琶作为伴奏。

“在民国时期这种曲艺形式就已经出现了,那会儿叫五音大鼓,也叫犁铧调,还叫单琴大鼓。单琴大鼓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当时的通县艺人翟青山,在唱的时候,改三弦为扬琴伴奏演唱,形成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表演风格,这就是北京琴书的前身。”北京琴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王树才说。

随着伴奏乐器和唱腔的不断改良,这门艺术的名字也不断演变,从五音大鼓、单琴大鼓到琴书。上世纪四十年代,关学曾在北京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和琴师吴长宝合作,对扬琴伴奏的单琴大鼓进行改编,将早期二三十分钟的长篇大书改进为小段子,关学曾称之为“5分钟艺术”。只用5分钟的时间,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情节、有意义、有起承转合的故事,代表作有《长寿村》《怕婆村》《礼尚往来》等。

王树才说:“起初先生的节目只有琴书俩字儿,后来先生琢磨后,想到自己是北京人,说的是北京的事儿,吐的是北京的字儿,而且是用北京的腔调来演唱,能不能给它定名叫北京琴书,最终在1951年的秋天,把琴书定名为北京琴书。”

作为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曲种,北京琴书“说似唱、唱似说” “吐北京的字儿,唱北京的事儿,演北京的人儿”,也因此成为老北京文化的一种典型音乐符号,是北京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载体。

传承北京琴书任重道远

作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王树才跟北京琴书结缘,还要从张艺谋1997年执导的喜剧电影《有话好好说》说起。电影上映那年,王树才25岁,从小热爱曲艺的他,被电影里关学曾先生演唱的北京琴书深深吸引了。

2001年,一心想走专业曲艺表演道路的王树才下定决心,拜师学艺。“2001年的6月18号,我坐上了三河开往北京的车,因为我的祖籍是河北三河人。

到北京找了一整天,那天打电话就花了100多块钱,最后百转千回总算找到了。到了关先生家,先生正在听着琴书,在我表明想要拜师学习北京琴书后,先生让我唱了两句,听后先生说这嗓子不错。临走的时候跟我说每礼拜六上午来,还说你就改口叫师父吧,从那时起,我就真正成为了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的入室弟子。”王树才讲起自己的拜师经历说。

王树才说:“北京琴书讲究词儿、字儿、劲儿、味儿,三眼一板,演绎起来有着浓厚的京腔京韵。表演还讲究出手胸前低,伸手眼要齐,双手要抬起,肘臂要弯曲。学习琴书的同时,还要学习打板、打鼓、表演、以及程式化的东西。有句俗话就是培养多名诉说演员,也不培养一名北京琴书演员,因为实在是太难了”。

近年来,王树才除了演绎师父的经典唱段,也创作出许多讲述北京中轴线一带的古都风貌、民间风貌的优秀作品,如反映京城胡同变迁的《东四胡同》、反映古代京城水系连通故事的《郭守敬》等。在演出之余,还开始普及北京琴书知识,每年跟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办暑假、寒假培训班,并去往北京郊区的学校中教课,已经坚持了十多年。

2024年春节期间,在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国安第一城景区举办的“龙年非遗大集”汇集全国各地200余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动现场,王树才与演员关晓彤一起合唱了一首《城中行》,唱段中既有突出北京特色的原创唱词,又有专门为此次非遗大集创作的唱词,体现出浓浓的年味以及非遗韵味。

如今,王树才主要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前门老舍茶馆和天坛南门剧场演出,场场满座。历经百年,说北京、唱北京,永远是北京琴书不变的底色,就像北京曲艺团排练厅的横幅所写的那样——崇德尚艺,守正创新,曲随时代,薪火相传。

王树才说:“为了传承北京琴书这门艺术,我非常愿意去普及并传播北京琴书。北京琴书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遗产,随着自然人的消失,这门艺术可能也就没了。未来还是想用北京琴书的形式创作更多歌曲和作品,紧跟时代,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喜欢北京琴书,并愿意加入北京琴书的演艺行列,唱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不仅是老北京文化的一种典型音乐符号,也是一场场精彩的现场演出。而对于音乐表演来说,现场听,永远会收获最真实、真挚的感动。音符波动的频率可以短时间与情感产生共振,是真实的美好。

北京琴书,唱出来的地道京味儿,值得留在更多人的耳中。你听过琴书吗?

  • 编辑: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