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谷拾遗 | 贤寓调

  • 2024-05-23 19:05:00
  • 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贤寓调

贤寓调,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起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贤寓村赵兴福、赵文彬等人受"落子"戏的启发,组织成立了戏班,唱腔仿照老碰板调,融合地方剧种,分出上下辙,自创一派,后人便称其为"贤寓调"。

贤寓调是一种民间戏曲艺术形式,因最早诞生于定兴县贤寓村而得名,是一种既融百家之长,又独具艺术特点的地方剧种。贤寓村位于定兴县西南部,地处海河流域平原,土地肥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落。清朝时,村中读书人极多,当时的贡生王会吉取"诸贤寓此"之意,把原来的村名"鲜鱼"改为 "贤寓"。众多的读书人形成了村中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人不仅为地方戏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还形成和培养了相当广泛的受众群体。

贤寓调的产生及初步发展时期,以赵集、李斯、郭洪勋、赵文彬等人为代表的贤寓村民进一步把各种戏曲演唱技巧和演出形式融入贤寓调,在伴奏乐器中加入板胡、笛子、笙、梆子等,将落子戏的过门、蹦板腔的流板、锁板等融入贤寓调唱腔,极大地提高了贤寓调的演唱水平。在内容上,大量吸收其他剧种的剧本加以改造,使之成为适应贤寓调演唱的剧目。这一时期的剧目主要以传统剧目为主,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王定保借当》《回龙传》《打狗劝夫》《告扇子》等。

1937年以后,贤寓村由普通村民组成的剧团一度停止演出。直到1942年,延安革命根据地派往晋察冀边区剧社的同志来到村里,带来了新的抗日剧本《血泪仇》,给这一时期的贤寓调演出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贤寓村沉寂一时的剧团又活跃起来。

从1942年到1945年,贤寓村剧团跟随抗日武装,在周边县市进行战地演出、宣传抗战。新编了《过光景》等一批抗战题材剧目,鼓舞了士气,振奋了人心,为宣传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也使晋察冀边区的人民在战火与硝烟中感受戏曲艺术带给他们的震撼。贤寓调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多次受到表彰,并被授予"大众文艺冠军"的荣誉称号,由当时的县长亲自颁发锦旗。

解放后,贤寓调延续了抗战时期的风格,大量增加了现代戏、生活戏的演出,内容多表现新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尤其是排演了一大批宣传新婚姻法的现代戏,如《小女婿》 《早婚害》《刘巧儿》等,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和欢迎。

2006年6月,贤寓调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竭力改善剧团的活动环境,大力支持贤寓调传承发展。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