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以来,已有57处遗产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39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我国拥有数量巨大、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目最多的城市,总计七处,游玩北京,一定不能错过!
中国皇家建筑目前保留得最完整、最多的是明清皇宫、园林、祭坛、陵寝等建筑。古都北京的皇家建筑,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一起踏上北京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之旅,感受皇家建筑的魅力吧!
皇家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1987年,明清故宫(北京故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以明清紫禁城为主的故宫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拥有千余座明清木结构建筑。丰富的建筑门类、齐全的建筑形制,使得紫禁城成为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故宫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是古代中国皇家建筑的最高成就之一。故宫也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文化藏品最多的宝库,是全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
北京故宫不仅是中国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更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载体和集大成者,其建筑之宏大,藏品之雄富,典籍之浩瀚,令世界为之向往。
故宫更是中国式浪漫的集中体现。春日看花,夏日听雨,秋日观叶,冬日赏雪,一年四季,故宫都有不同的美。这里的红墙黄瓦,是对中国风的完美诠释。
《“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正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等机构的约200件文物精品汇聚故宫文华殿,讲述了一段300多年前开启的中法奇缘。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磅活动之一,本次展览回溯了两个大国间源远流长的文明互鉴。
展览时间:至6月30日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
温馨提示:本展览可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免费参观,但需预约。观众可在“故宫博物院”小程序购票、约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紫禁城是中国5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余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皇家园林——颐和园
1998年,颐和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颐和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约15公里,旧称“清漪园”。它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1750年清皇帝乾隆年间,主要由昆明湖(元代首都的水库)和万寿山组成。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古建筑3000余间,面积70000多平方米,还有古树名木1600余株,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其中佛香阁、长廊、清晏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既有皇家园林恢弘富丽的气势,又充满了自然之趣。园内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地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颐和园的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作为世界主要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的有力象征。
在这个生机盎然的美好时节,快来邂逅属于颐和园的最美五月天吧!芍药花色艳丽,品种繁多,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为“十大名花”之一,又被称为“五月花神”。位于永寿斋、排云殿的芍药花花型艳丽,植于古建之间,别有一番雅趣。马蔺花是入夏的主打花之一,马蔺花开意味着夏天就要来了。马蔺叶片翠绿柔软,兰紫色的花淡雅美丽,花蜜清香。在园内、水边马蔺花都能茁壮成长,开出小花。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中国皇家祭坛——天坛
1998年,天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天坛代表性建筑主要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天坛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在海内外享有极大声誉。它是中国历史上拥有最高艺术性和最强思想性的建筑群之一,是孕育着中国人古老哲学中天地观念的载体,也是古人“天人合一”、极尽科学营造理念的集中体现。
1998年春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兰德·席尔瓦来到北京天坛考察,他形容天坛是“世界遗产皇冠上被遗忘的钻石”。11个月后,在日本召开的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全委会上,天坛以全票通过,被接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月15日,在天坛公园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月季园内,天坛公园第四十三届月季展正式拉开帷幕。本届月季展以“花开古坛绽芬芳”为主题,展出面积达2万平方米,用花超过300个品种,共计万余棵,活动将持续至5月22日。这个五月,且来天坛月季园,方不辜负这正值花辰的盛情相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皇家陵寝——十三陵
2000年,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明孝陵和明十三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盛京三陵—福陵、昭陵和永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该陵园建于1409年,距今已有300至6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200多年间依次建有十三座帝王陵寝,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妃子数10名。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明十三陵的布局经营,在满足礼制功用的同时,与山川、水流等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结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并对清东陵、清西陵的建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为最著称。整个陵区原来四周都有陵墙,正门开在南端,蟒山、虎峪嵯峨两侧,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