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简单了解一下北京的非遗文化。
民间音乐: 智化寺京音乐
智化寺京音乐源于唐宋的宫廷音乐,是明清时期流传在北京地区的传统音乐,自1446年由明代宫廷传入智化寺后,一直按照口传心授方法代代相传,迄今已有560年的历史。
智化寺京音乐有着保守严格的传承训练方式,艺僧们般要先学乐谱,后学乐器,七年后方可出师,至今已传承27代从未断线。它是中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袭而沿袭至今保存完好的乐种,有“中国音乐活化石”的美誉,其特点是以吹管乐器为主奏乐器,辅以云锣、鼓、磬等打击乐器,曲调古朴典雅、悠扬深沉,并采用中国传统记谱法工尺谱来记谱。(补充:工尺谱是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国唐朝时期。)
智化寺京音乐的传统曲目有《喜秋风》《拿天鹅》《清江引》《梅花引》《小华严》《醉翁子》等。以下是智化寺京音乐的大体发展过程:
民间舞蹈:京西太平鼓
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是一种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传统舞蹈。据史籍记载,太平鼓最初与驱术有关。太平鼓娜蹈起源于古老的巫术,是用于祛邪除崇的祭祀仪式。在中原汉族地区,祭祀时以单而羊皮鼓作为祛器。打鼓祭祀古已有之,其本息是祛除瘟疫、祈求平安。
据《礼记·月令》记载,春秋时期“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古人于腊日或腊前一日击鼓祛疫,因此得名,这种古老风俗距当代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太平鼓舞蹈,在北末时期仍主要用于巫术祭祀,北宋后期称为“打断”,后官方禁绝,改称“太平鼓”。到明清时期,太平鼓主流已与巫术无关,成为城乡普遍盛行的民间舞蹈,是汉族民众最盛行的舞蹈形式。
传统戏剧:昆曲、京剧
说到昆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那篇著名的《牡丹亭》。(补充: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被认为是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昆曲,原名“昆山腔”,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由昆山人顾坚草创。到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自此以后,昆曲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出现爆发式发展,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剧本,演出也非常繁荣。据记载,当时仅苏州一地,昆曲的专业演员就有好几千人。昆曲也从一开始的只限于苏州一代发展成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后还流入北京,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而现如今,全国有八家昆曲院团,从业人员加起来也就一千多人,足见当年昆曲演出之兴旺。那时候,演出的场合也各式各样:家里、别墅里、草台乡间,甚至江南水乡的楼船上也能演昆曲。一度还开了风气之先,允许女眷外出观剧。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根据丑、副两类角色的念白特色,该剧种通常可分为南昆和北昆:南昆以苏州白和扬州白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成就了许多优秀的剧本,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如梁辰鱼、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四大国粹(中国武术、中国医学、中国京剧、中国书法)之一,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有“国剧”之称。
以梅兰芳(京剧旦角有四大流派,梅兰芳创立的梅派、程砚秋创立的程派、荀慧生创立的荀派以及尚小云创立的尚派)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剩下两个是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和德国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之一。
但是要说京剧真正的发展和兴盛起来,还是要从四大徽班进京开始说起。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为首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明清时期,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其中以盐商尤其是黄山歙县的盐商最是出名。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随着经济发展和昆山腔的兴起,徽商们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养所用的戏曲班社就被称为“徽班”。值得一提的是,歙县有位大盐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极高的戏曲鉴赏家,他酷爱戏曲,家中常常“曲剧三四部,同日分亭馆宴客,客至以数百计”。
聊到京剧,就不得不提到石牌,“无石不成班”这里的“石”指的就是安庆市(也是黄梅戏的故乡)怀宁县一个古老的集镇--石牌。石牌当时可供表演的戏剧舞台多达800处,不仅有戏园、戏楼,还有花戏台。戏园,在石牌镇就有3家。在这片弹丸之地涌现出了郝天秀、程长庚、杨月楼等多位京剧前辈名伶,因而“无石不成班”这一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听过京剧的朋友会发现,京剧的唱腔中有很多字辞的发音是与北京方言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有些字辞与安庆方言里的发音是一样的。京剧界老科班出来的人,不在安庆演上十天,不唱连本,在当时都被认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角”。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打击乐伴奏为主 (鼓板、大锣、铙钹、小锣)。京剧脸谱: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京剧现在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比如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霸王别姬》《秦香莲》《长坂坡》《智取威虎山》等等。
杂技与竞技:天桥中幡、抖空竹
说到天桥中幡,先给大家上照片来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首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中幡,通过上图可以更容易get到。中幡,其主干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面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用语,因此又称标旗。耍中幡源于晋朝军中。
清朝中叶,中幡已流传于京都,是幢幡的一种。幢幡又称担幡、族幡,高大者为样幡或硕幡,体型矮者为小幡称之为执事,中幡大小适中用来演练,故称其为中幡。
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天桥中幡(就是在北京天桥地区表演的中幡,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搜索“王小辫”和“宝三”的故事)表演具有代表性。天桥中幡是老天桥的传统绝技,其表演形式是表演者用手或身体其他部位触碰一根长约11米的幡旗,并始终幡不离身,杆不落地。
抖空竹这个我就比较熟悉了,小时候经常看姥爷耍这个,但是正儿八经了解及其背后的历史还是头一回(惭愧惭愧)。
空竹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记述,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见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清代的时候,空竹除了在民间儿童中流行,还被传入宫中,为宫中妇女所喜爱,并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抖的方式。
抖空竹是靠四肢巧妙配合完成的运动项目。当双手握杆抖动空竹做各种花样技巧时,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加之颈椎、腰椎都在不同程度地运动着,因此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