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古都,各方面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而关于饮食方面更是如此。或许你印象中的北京民间美食还是停留在炸豆腐、卤煮火烧等等方面,而真正需要保护快失传的美食几乎并无人知晓。今天小编就来带您看看,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老北京小吃。
炸肉火烧
炸肉火烧是一品烧饼的民间清真小吃版本。由于是清真,制作时改用素油,皮坯也从水面改用半发酵面团,而馅料则是牛肉和黄酱的搭配。下锅炸制后,外酥内软,汁多味美,黄酱浓郁,牛肉馅非常滑嫩。
打面仓
打面仓属于官府小吃,它其实就是升级版的驴打滚。
老百姓做的豆面糕和驴打滚都是黏面的,裹上豆沙、红糖馅,上锅一蒸,再裹上豆面,挺好吃的。那么到了官府里,也就提升了一个档次,用熟芝麻代替黄豆面,用煎炸取代驴打滚的蒸制,总体来说口味也就要更香、更好吃。之所以叫“打面仓”,是因为这是官府里过年的时候吃的,除了属于年糕,有年年高的意思之外,更有“仓也满,粮也多”的这层吉祥寓意,表年年有余。
果子干
果子干儿是早年北京人在冬季做的一种汉族传统名点,是由杏干儿、柿饼、鲜藕和葡萄干儿等果品制成的。数九,旧日的北京一到这个季节市面上就见不到鲜果了,能调味解馋的不过是些冰糖葫芦、冻柿子,不像现在荔枝、西瓜、水蜜桃,南北鲜品琳琅满目,在午后的烈日下吃上一碗这样清凉解渴的甜品,甜滋滋感觉从嘴里直到心里~
京八件
此“京八件”非彼“京八件”,这是指宫里的“吃儿”。而我们常见的“京八件”,最普遍的是“酥皮八件”,实为“京八件”种类里最为低档次的。
“京八件”是从清宫里流传出来的,“八件”寓意:“福、禄、寿、喜、吉、庆、有、余”,是老北京人礼尚往来的首选礼品。在宫廷里,“八件”分为三大类:头行、破皮和酥皮。头行比如疤瘌饼、核桃酥、杏仁酥、卧虎饼等,都是重油重糖,吃口非常酥;第二种就是破皮,是重油轻糖,比如萨其马。头行有180多种,破皮有130种上下,最后再加上酥皮,那么这就是宫廷“八件”里的三大类。
冰碗
清末民初的时候,北京出现了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堂子号”,这里面有十家堂子号最为有名,位于什刹海边上的“会贤堂”便是其中之一。
至于冰碗,则是用碗盛的,鲜桃仁、鲜藕、鲜荸荠放在里边,用冰糖水冲调出来,为口感更好、酸甜适中,有时会放上两三片山楂糕。吃了这冰盘冰碗,入口清香,冰凉爽口,暑热尽消。这种“什锦水果冰盘”,老北京大饭庄子均在开宴前后为客人敬奉在席面上,很受欢迎。
甑zèng糕
很多人都误解甑糕是源于陕西的小吃,其实陕西甑糕是用花盆蒸的,该叫“盆糕”。而北京甑糕用的器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中国就发明了一种器物叫“鬲”(gé),有点像扎啤杯,底下有三足,点上火就用来煮肉,上面又置了一个特别像屉一样用来蒸的带盖陶器,这个东西就叫做“甑”。
北京的甑糕,用的甑是木制或是竹制的,尺寸相当小,直径都在7厘米以内,底下有小洞,上面盖帽。制作时,用的不是糯米,而是大米:把大米粉碎拌湿成大米干浆置入甑中,旺火蒸之也是由于制作甑糕的小摊贩卫生条件极差,所以在1953年后,国家就明令禁止制作甑糕,于是甑糕也就失传了。
羊霜肠
小贩们吆喝的嗓门总是那么响亮,一声「羊肚开锅!」整条胡同都听得真真儿的,伴随着的还有那股子鲜香的味道一并飘进了各家各户。如今,重庆的毛血旺和南京的鸭血肠仍然走红,而羊霜肠却逐渐消失了,也只有去一些清真食堂才能吃得到了。
苏造肉
从清宫廷之中传出来的一道佳肴,由一位姓苏的厨师所创,故名苏造肉。长条肥肉,看着惶恐,却不腻不油,顿至极烂,味道十分浓厚,搭配着火烧同时,胃里暖暖的,汤浓味鲜,肉也酥烂绵软,糯香柔韧。如今的卤煮小肠就源于它,可是苏造肉的身影,却再难寻觅。
炸三角
小时候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手捧一个大三角,等不急用筷子来通眼儿,直接咬上一小口,散热气的。外皮焦脆不硬,角馅鲜香。如今,炸三角在胡同小巷已再难寻见,只有少数的老北京人会在自家制作,招待客人食用。
吊炉烧饼
这是老式的打吊炉烧饼的泥炉。已多年不用了。老式吊炉由炭火灶、饼铛、吊炉三部分组成:四排单砖支撑着一个泥灶,铁饼铛镶进灶膛里,房顶上悬一根铁链拴着俗称老虎头的吊炉。
老虎头有60多斤重,用特制的混合铁制成,底面是平的,直径与饼铛相同,上面像一个倒扣着的圆铁锅,隆起,外面糊一层两寸厚的粘性较强的红泥,这红泥用头发、盐、红土混合而成(用于保温),留个灶膛口,一根木棍当杠杆烤烧饼时来回移动。
杏仁茶
用好稻米磨成面,放进锅内用水去熬,中间放入磨碎的当年干杏仁,熬熟后就成了灰白色的杏仁茶。喝到嘴里一种带有杏味的清香,提神醒脑,回味无穷。
荷叶粥
每逢夏季,什刹海等地就卖荷叶粥了,大红门桥上卖的荷叶粥很出名。
想喝荷叶粥味儿纯的,得采摘刚刚离开水面的青嫩荷叶,用大米和小米熬锅不稀不稠的二米子粥,待快熬成时往锅里加适量白糖,改用文火熬,再将荷叶盖在粥上面,盖上锅盖。粥成后,把荷叶挑出,满屋清香。
眼钱儿火烧
老北京著名小吃“卤煮火烧”和“苏造肉”都放“眼钱儿火烧”。这种火烧是死面的,先用肉汤在锅中煮透,然后和肉、小肠等猪下水、炸豆腐一起切成条或块儿,再用开锅的热汤烧两遍,再加上作料去吃,才够味儿呢。
烂肉面
话剧《茶馆》中,裕泰茶馆就卖烂肉面。烂肉面在旧京的“二荤铺”和饭摊儿、茶馆里都有卖,相当于今日的牛肉面。
面条都是一样的,看用什么“浇头”。所谓烂肉面,即用猪肉的碎块儿做面条的“浇头”。俗话说:“管他驴或马,吃饱了烂肉面再打镲”。“打镲”即指谈天说地、侃大山、闲聊之类。
芸豆饼
时北平街头巷尾,特别是学校门口都有卖芸豆饼的。有的推独轮车,有的挎鸭蛋形的大木盒出售。用白棉被盖着,里边的芸豆热气腾腾,摊儿前总有学生或行人选购。
刮骨肉
实际上就是从牛、羊的骨头上刮下来的残留的肉。一般只在早晨叫卖,清梦初醒之时,吆喝“刮刮肉——”(刮呼为剐音),
刮刮肉作坊每日有橡胶独轮车到各羊肉铺收购羊脊骨,然后回来劈开白煮,煮熟后刮肉剔髓,发售给小贩,下街叫卖。刮刮肉作坊臭气熏天,令人作呕,如果亲眼看到他们的制作过程,是难以下咽的。
拨鱼儿
拨鱼儿是老北京的地道面食,非常好吃。过去拨鱼儿的做法是:将面粉调成糊状,左手端碗,倾向锅边,右手用筷子将流向碗边的面往开水锅里拨,形成两端细长,中间稍宽厚的小鱼形,拨鱼儿拨鱼儿也因此得名。
马蹄烧饼
马蹄烧饼又称驴蹄烧饼,与一般烧饼不同,分红、白两种。红马蹄用红糖色糖水沾芝麻,带甜味;白马蹄不用红糖水,用白清水沾芝麻,因而色白,它皮薄心空,适于夹焦圈和薄脆、排叉食用。它们的制作方法:用挂炉烘烤而成,所以又称“挂炉烧饼”或“吊炉烧饼”。
清代民间艺人绘画稿《北京生活彩图》有一幅“赏吊炉烧饼图”,原件的释画文字称:“其人用泥炉一个,内烧劈柴,铁链挂在梁间,以白面做成烧饼,上沾芝麻,放在泥炉的铁盘内少刻即熟,名曰吊炉烧饼。”说明此种吊炉烧饼至少在清朝时就有出售了。
螺丝转干蹦儿
蹦、焦、酥、脆是北京很有特色的风味面食小吃,属于寒食十三绝中的一绝,因其形似螺丝而得名的。它是用发面抻成细条,再加上麻酱、油、盐、花椒、茴香等料,盘成如螺丝状,经烤而熟的,属于饼类的一种。上好的螺丝转儿丝匀、不乱、底正、色泽棕黄,闻之酥香,食之松软,皮干香酥,回味无穷。
红白玻璃粉
玻璃粉实际上是用藕粉或洋粉(老北京对琼脂的俗称)熬制作浓汤或凉粉状,冷却凝固成冻坨,透明白色的就是白玻璃粉。如果熬制时再加点食用红色素,就成了红玻璃粉。一般售卖时,将红白玻璃粉各一坨放在一个玻璃器皿中,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非常鲜艳,照现代词来说是很有“卖点”的。
出售时,以小瓷碗盛满,用小钢刀划成条,浇上冰镇的糖水,状如透明玻璃。这种玻璃粉亦在小吃店、干果铺有售,常吆喝“败火润喉的玻璃粉呦!”购买者,用嘴沿碗边一吸而尽,凉甜滑润、非常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