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时,颐和园的美景令游客流连忘返。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万寿山上满覆琉璃瓦的“智慧海”“多宝琉璃塔”等建筑,黄绿两色的琉璃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夺目的光芒。传统建筑构件琉璃瓦的装饰效果达到极致,真如琉璃于汉初传入时所解之义:“璧流离”,即宝石。
琉璃,古称“流离”,中国建筑中最早使用“琉璃瓦”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辽金建都北京时,琉璃瓦已经大规模在建筑,特别是传统建筑的屋顶上使用。梁思成在对比中西建筑特征差异时,曾指出:“中国人对于屋顶的态度……特别标榜,骄傲的、直率地将它全部托起,使成为建筑中最堂皇、最惹人注目之一部。”而制造出“最堂皇”“最惹人注目”效果的,当属琉璃瓦无疑。
琉璃瓦中最为出彩的元素是“琉璃釉”,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一说为二氧化矽)。宋《营造法式》卷十五对其成分这样表述:“凡造琉璃瓦等之制,药,以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匀,冬月以汤……”由此可见,琉璃釉之所以能呈现不同色彩,盖因加入融入了铜、铁、钴等金属氧化物作呈色剂;烧制时,使用大量铅或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当窑温900℃左右时,釉料熔化,这样的温度则可以保证琉璃瓦釉色光泽鲜丽。琉璃釉所使用的原料,皆为天然的矿物,而矿物所涉产地质量各有不同,因此,琉璃瓦的产地与其专擅的瓦色息息相关,如山西介休的金瓦,平遥的孔雀蓝瓦,等等。
琉璃最早出现在我国是商中期,但仅仅是作为釉料附色,并非真正意义的琉璃制品。根据出土文物所证,汉代陶器附釉制品出现在“明器”中,并非属于建筑构件。及至西晋,据《西京杂记》记载,琉璃作为建筑装饰或家居制品——窗扉屏风,已经出现在贵族、豪强的居所中。真正作为建筑构件的绿琉璃瓦,最早出现在山西大同,时期为公元5世纪的北魏。当时的烧制方式相对粗糙、简单。
唐代的文献以及宋《营造法式》卷十五“窑作制度”中对琉璃釉有“以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匀”的记载,这些是琉璃构件详细的釉料配方,证明在这一时期,琉璃作为建筑构件、建筑装饰品被广泛运用。进入明、清,陶瓷、琉璃等烧制技艺大幅提高,薪窑,尤其是煤窑大量出现,煤炭等燃烧材料的运用更为纯熟,“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梁思成语),琉璃瓦作为建筑物屋顶(屋面)的主要构件,普及到大江南北。
不过,琉璃瓦作为主要建筑构件、装饰材料(构件)在明清两朝有着严格的使用规范、等级制度。比如,皇家宫殿、社稷坛、太庙(孔庙)、皇帝驻扎过的庙宇以及御赐的建筑,用黄色与黄色剪边的琉璃;王府、寺庙、道观等用绿色与绿色剪边;天坛祈年殿、御苑中皇家居所、城隍庙、妈祖庙以及会馆等,可用黑、蓝、紫、翡翠、白色及杂锦、花纹的琉璃瓦。
北京城的皇家建筑,因为大面积使用琉璃瓦,成就其经典。以故宫太和殿、天坛祈年殿为例,太和殿的琉璃瓦屋面呈现的黄色所占面积是整体建筑色彩面积的43.3%;天坛祈年殿的屋面(三覆檐)蓝色占比则达到了66.9%,祈年殿明朝初为“大祈殿”,嘉靖年为三重圆殿,其时屋面色彩上为“青”,象征天帝;中为“黄”,象征帝王;下为“绿”,象征黎民。
据明万历《工部厂库须知》记载:北京城南“琉璃黑窑厂,专管烧造琉璃瓦件并黑窑砖料”,至今,北京宣武门南仍有“黑窑厂”这一地名。有趣的是,明代琉璃瓦件与砖料同在一窑,琉璃瓦也从筒瓦、瓦当、勾头、滴水、鸱吻、脊兽等建筑构件发展到墙面贴饰,并逐渐用在佛塔、牌坊、照壁以及看面墙上,颐和园中“多宝塔”,故宫、北海的九龙壁便是其代表之作。(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