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拉面、杭州小笼包、沙县小吃和黄焖鸡米饭是某调查显示的小吃四巨头,众所周知。可绝大多数食客并不知道它们的根底和底细。
为了做生意而把本名隐去的,最彻底的当属杭州小笼包。大学学校北门对面有家杭州小笼包店,2002年第一次吃时,石破天惊。可杭州同学说:我们本地并没有这种小笼包。直到现在,大众点评杭州包子铺的评论底下,还总有:假的,杭州就没有这种小笼包之类的评论出现。
二十年后,我才知道这屉小笼包和杭州到底有啥关系。杭州属于浙江,浙江有个绍兴,绍兴有个嵊州县,和沙县一样历史悠久,悠悠历史浪淘尽,遗产了遍地小吃,小笼包子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波做生意的人担心家乡没什么名气,嵊(shèng)字又太过生僻,便借省会杭州的名号来做生意,把嵊州小笼包美名曰:杭州小笼包。
嵊州小笼包本地有两种,死面版本和发面版本。死面版就是平时吃的灌汤包的面,不经发酵,北京打着杭州小笼包旗号的都是发面版,不用发酵粉和泡打粉,老面发酵,成品白白胖胖像小馒头,不带汤汁,柔软不沾嘴,面香十足。馅料上,本地的猪肉葱馅,梅菜肉馅还有豆腐馅三足鼎立,但开到外地,基本只剩猪肉葱馅儿,本文里介绍的,两家有梅菜,一家不忙的时候有豆腐。
1. 杭州小笼包双井富力城店
没有厅的逼仄小店,所有座位都靠墙而生,炉火上总有小笼包在蒸,包子个头不大,大约只是普通小笼包的一半儿,底部很薄,透出油和汁水,发面的皮有厚度,可绝不是“皇上他妈太厚”,是刚刚好满足口感的厚度,纯猪肉的馅儿,颜色深,口味略重,汁水丰盈。这家店是我推荐榜中吃的第一家,当初一口下去,十几年前的大学生涯顺着包子就爬上来了,眼泪差点出来,就是这个味。
2. 包子铺长安大剧院旁边
这家店大众点评上名字叫做:包子铺,在长安街的北侧,和长安大剧院东门隔着一条马路当邻居。店没有任何招牌,变色龙一样趴在马路上,和周围融为一体,看着下面的图片,探头探脑的跟着走进去就对了。
小笼包、蒸饺现蒸现卖,和普通却好吃的杭州小笼包店如出一辙。最大特点是干净,干净利索的干净。还有就是文娱气息浓厚,店里放调料的上方悬挂一摞长安大剧院的节目单,北京城里独一份。
3. 杭州小笼包工人体育场店
这家气氛绝好。马路边上的小店,三个桌子两个人,中偏老年的南方男子瘦而利索,一个人揉面、切剂、擀皮、包馅、加张罗,大姐反而发点福,做鸡蛋汤端鸡蛋汤,说起话来热情洋溢,生活的美好也不过如此。
工人体育馆对面,包子个头小,馅儿是一个丸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评价,正宗还是正经的正宗。三里屯一带,浮夸成了标配,越来越容不下一张安静的饭桌,容不下人均消费不到二十的芝麻绿豆小店,所以,这家店真难得,希望它长久的生存,烛光如豆,可毕竟是不一样的光亮。
4. 杭州小笼包成寿寺地铁店
这家店优缺点明显。优点是离着地铁近,出来就是,好吃这口的探店方便;价格十分实惠,大概是9块钱一屉,人不少,可老板并没有骄傲的意思;出品比较正宗,样子口味都对得上,猪肉梅菜小笼包虽然在北京并不多见,可店家并没有骄傲宣传。
缺点也有,当时吃的那笼,馅有点咸,面又发的略过,可这锅应该是夏天的温度来背。咸我也喜欢,在小店儿日渐萎缩的北京,每一个杭州小笼包店都值得被捧场。
5. 浙嵊蒸小笼
这家店,最妙的是店名,之前不见有人带出嵊州的名号。这家格外格外小的店就成了嵊州小笼包的前锋官和代言人。代言的很成功,嵊州小笼包常见的口味被普及得整整齐齐:猪肉香葱、猪肉梅菜以及豆腐包子。
这家店最近特别火,火的都有点萝卜快了不洗泥,做的水平不稳定,豆腐包子豆腐比例过小,人挤轰轰的,好感下降。可豆腐还是多汁,梅菜还是味浓,肉馅还是鼓鼓,底又那么的薄,随时有掉的风险的薄,真好。随时坍塌的,青春或者包子皮都值得赶紧吃掉。
6. 杭州小笼包嘉和轩餐厅
每次说到最好吃我就心里忐忑。我只能说,现包现蒸的这三屉,是我这两年来吃到最好吃的。虽然包子无非皮和馅儿,可馅儿是一团火,紧紧地团结着的火。酱油的色,咸津津的味,肉馅的香,淋漓尽致。皮是发面皮,喧软没有硬疙瘩,底儿很薄很完整,包子个头小,和早点摊截然分开的那种小,考验技术的那种小,像能解饱的珍珠,像袖珍版的未出世的哪吒,哪吒是三太子,我是三屉起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