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遗】津派花丝:金丝巧系 情蕴其间

  • 2024-04-10 18:50:00
  • 乐龄天津

以古代如意为形,用金丝交错缠绕,百转千回间,百只蝙蝠似在金光乍现间飞舞,再将华贵珠宝点缀其间……这件名为《百福捧寿银鎏金如意》的工艺品曾获“中国(天津)第四届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是津派花丝制作技艺的代表作。只一眼,便惊艳,可这惊鸿一瞥只有在古鼎世家(天津)珠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鼎世家”)的工作室里才能有幸得见。

津派花丝的诞生

津派花丝,这一源自天津首饰厂的制作技艺,如同一条岁月长河穿越时空,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灵感相融合,将东西方文明融为一体……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赞的就是传说中的花丝镶嵌工艺。

花丝镶嵌,位居燕京八绝之首,在我国有4000余年的历史。其风格华丽大气,极具观赏价值。因其用料珍奇,价值昂贵,工艺繁复,一向是皇家御用之物,寻常百姓难得一见。其工艺在我国历朝历代的宫廷饰品和礼器上均有呈现,是我国传统奢侈品的工艺特色之一。

津派花丝的形成起源于北京宫廷花丝。辛亥革命爆发后,大批宫廷艺术流向民间,那些曾在宫廷中施展花丝镶嵌技艺的老匠人,也将这门绝学带到了天津。后来,天津意租界来了很多外国侨民,随之而来的还有欧洲的镶嵌技艺。在津的老匠人为了生存,将本土花丝的玲珑剔透与西方镶嵌的严谨巧妙结合,这就出现了天津现在独有的津派花丝镶嵌技艺。老匠人们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独特的审美,创造出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

上世纪60年代,天津首饰厂承担着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任务,是国家轻工业部最早定点生产黄金饰品的厂家。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厂方汇聚流落匠人,承袭古艺,同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使产品与世界接轨。短短数年间,该厂银器佳作频出,成为当时国家出口创汇的主力军。而津派花丝制作技艺也在为国家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更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人们得以领略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和价值。

在天津首饰厂,花丝制作技艺进一步得到发展,匠人们在继承宫廷花丝精美、细致特点的同时,结合天津独有的技艺风格,创作的工艺品融入麒麟、蝙蝠、祥云等祥瑞之物,以表现天津的祈福文化和沿海文化。在日积月累的创新中,这些花丝技艺逐渐有了“津味儿”,形成了津派花丝制作技艺。而这些能工巧匠们,也成为津派花丝制作技艺的第一代传承人。

花丝技艺的精髓

花丝镶嵌,其实是“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的结合。“花丝”是指将金、银等金属抽成细丝,用编织、堆垒等技法将其编结成形;“镶嵌”则是指将珍珠、宝石等镶在金属片做成的底托或者凹槽中。

花丝制作工艺复杂,从银料变为花丝需要经过化料、倒条、开料、拔丝、搓丝几大工艺流程;再由花丝变为艺术品,还要经过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点翠等多道工艺,最终得以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工艺制品。而每种工艺细分起来又变化多端,根据装饰部位的不同,可制成不同纹样的花丝、拱丝、竹节丝、麦穗丝等。根据工艺品图纸的不同,制作手法也千变万化。

回想起学艺过往,津派花丝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董小珍说:“前期最难的工艺便是拔丝,这也是最关键的步骤。没有好的银丝,就制作不出好的工艺品。拔丝需要一眼一眼地拔,最细的丝可达到0.2毫米。过去拔丝只能通过纯手工的形式,整天用拔丝钳机械性地重复一个动作,枯燥乏味不说,稍微用力不均,银丝就会拔断。那时候,我的手上都是血泡。”而今,尽管拔丝的工序已经被半自动化的机器所取代,但是董小珍永远忘不掉那段艰辛岁月教会她的道理——永远保持专注与耐心。就这样,耗尽心血,坚硬的银条在工匠手中突破极限,“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拔出的金属丝线可如青丝般柔顺光洁,又具有独特的韧性。再经加工搓制成为有花纹的丝线,才能真正被称为“花丝”。

将两根拔好的细丝搓成一根稍粗的银丝后,便要按照图纸模型进行掐丝。匠人凭借一双巧手,纯手工掐制出图案,然后蘸取胶水粘到对应的地方,而后通过焊接将花丝固定住。

“焊接环节更是需要小心再小心,如果焊接不好,就等于前功尽弃。” 董小珍补充道。焊接过后,再涂上以天然矿物质银蓝为原料、经过800至900摄氏度高温烧制而成的各色颜料,最后经过烤蓝,一件惊艳绝美的艺术品就此诞生。

人们只看到花丝镶嵌工艺的唯美,并不了解制作花丝镶嵌工艺品的艰难。也正是凭借对艺术的赤诚之心,匠人们打造出一件件精美绝伦、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展现出流传千年的华美。

《景风》花丝点翠宫扇是津派花丝制作技艺的又一杰作,这件工艺品荣膺2018第三届“天工精制”国际珠宝作品大赛摆件组金奖。《景风》以中国传统首饰制作工艺中的花丝、点翠等工艺,结合故宫藏扇的图案形式,重新设计制作出一把有别于传统团扇工艺和表现形式的新宫扇。它摆脱了扇子常用的木竹、纸绢材料,以纯银为主要材质,集镀金、点翠、锤鍱、花丝等多种中国传统首饰制作工艺技术于一体,双面合模充分展示了银材质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同时也展示了金银细工的精湛技艺。细细端详作品,扇面枝叶精细灵动,镂空的部分则借鉴了国画中的“留白”形式,有“超乎其外,得乎其中”的意境美。《景风》的出现也为天津赚足了面子,在此之前,天津在全国珠宝行业从未获得过金奖。

走好传承之路

推开厚重的木门,仓库内放置着千余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机器、老模具、老图纸,它们至今仍在被使用。“这些老模具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师傅手工刻制的。”古鼎世家负责人刘军说。

“我的母亲是天津首饰厂的员工,我就是在首饰厂大院里摸爬滚打长大的。1979年,我顶替母亲上班,从学徒做起,学习烧蓝。后来由于国有企业改制,原天津首饰厂更名为古鼎世家(天津)珠宝有限公司,我开始担任总经理职务,直到成为企业负责人。2014年古鼎世家作为发起单位,成立了天津市白银饰品行业协会。”刘军说,“我一定会承担起会长的责任,尽最大的努力,把首饰厂的老手艺人聚起来,继续发扬津派花丝镶嵌技艺,将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展现给世人。”事实上,正是古鼎世家将“天津银饰技艺”与“津派花丝制作技艺”用企业的形式保护了起来,并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才使得这项古老的制作技艺得以更顺利地传承、延续。

近年来,古鼎世家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市场。刘军也摒弃了“坐商”等客来的传统,主动让这项非遗产品“触网”,通过拍摄短视频、互联网直播带货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津派花丝制作技艺,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在一众喝彩声中,情侣款“山盟海誓”银镯、麒麟锁、胸针吊坠等爆款产品陆续发往全国各地。同时,可接受粉丝个性化定制的销售方式,也使得这项非遗制作技艺更直接地融入人们生活,进一步拓展了市场。

在不断开拓市场的同时,古鼎世家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直播间,刘军和董小珍不止于带货,还为观众们讲解天津银饰背后的文化知识。作为白银饰品行业协会会长,刘军深知普通百姓购买银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看中其保值功能,于是他教大家如何分辨材质,辨别真假银器,获得了粉丝们的一致好评。

通过校企合作,目前有15所大学在古鼎世家的工作室内挂牌,珠宝艺术、产品设计的学生逢周末、节假日会来此制作手工,也可在此实习。刘军还为喜欢老手艺的人们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帮助那些喜欢这项非遗技艺的人在获得生存技能的同时,传承好这门手艺。

“我们以后打算建一座博物馆,让津派花丝这项非遗技艺能被更多人看到。”刘军说。

津派花丝制作技艺见证了无数辉煌,曾为国家贡献巨大,并逐渐成为天津市级非遗代表项目。如今,这项令人慨叹的手工制作技艺,不仅成为国内珠宝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任。掸去历史的尘埃,今日的津派花丝制作工艺依然熠熠生辉,并将不断续写属于中国的传统工艺传奇。

  • 编辑:赵幸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