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派王氏内画:笔尖勾勒下的热忱
静谧的工作室里,年近花甲的王新年正用自制的铜杆儿笔细细勾勒着鼻烟壶的内部。小巧玲珑的鼻烟壶内,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狮虎动物在细致笔尖的描绘下越发真实起来。这种中国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叫做内画鼻烟壶,它们的创作者是津派王氏内画第四代传承人王新年。2022 年,津派王氏内画入选天津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津派王氏内画的发源
鼻烟壶,是指用以盛放鼻烟的存储容器。随着鼻烟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人们使用多种材质和工艺完善盛放鼻烟的容器,最终发现口小腹大的鼻烟壶在存储鼻烟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独特的器皿形状保证鼻烟能够长期使用而不发生变质,小巧玲珑的外观样式具有中国传统的美感,并且方便携带,因此鼻烟壶受到鼻烟烟民们的喜爱。如今,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被誉为“集各国工艺之大成于一身的袖珍艺术品”。
内画鼻烟壶始创于清嘉庆年间,发祥于京城,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品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当时是达官贵族显示身份的象征。当时京城的内画名家叶仲三被称为现代“京”“冀”两派内画的先驱和创始人。
关于津派王氏内画鼻烟壶的产生,据《中国内画鼻烟壶新貌》记载:清嘉庆年间,一位生于南方的青年画家闲来无事,用带有弯钩的竹笔蘸上颜色,在鼻烟壶内壁反向作画。这位画家就是甘桓,同时也是津派王氏内画的创始者。第二代传承人王金相在民国初期拜甘桓为师,后经数十年潜心研究练习,为王氏内画鼻烟壶奠定了基础。第三代传承人王卫生自幼随父王金相学习内画技法,在王金相绘画的基础上改进色彩笔法,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写意技法。
王新年作为第四代传承人,自幼酷爱内画,师承父亲王卫生,经过数十年的刻苦钻研,练就了较深的内画功底,以国画色和油画色综合的表现手法摹拟多个画种的画面效果,作品包含了山水、动物、花鸟、人物等几乎所有题材,创作艺术特点是精皴细染、造型准确、风格典雅,《守望虎》《猴》《竹林七贤》等各类代表作在各种展览、大赛上屡获嘉奖,曾被授予“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
津派王氏内画制作过程主要有串膛、拟稿、内画三大步骤。
最初的内画鼻烟壶是内壁光滑的透明玻璃壶,因其内壁不易附着墨和颜色,点墨赋彩存在极大的困难,艺人们只能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图案,即便成了画,后期也存在一定掉色的风险。于是,匠人们用铁砂和金刚砂等材料加水在鼻烟壶内壁上来回摇晃摩擦,使其逐渐研磨出呈乳白色的磨砂内壁,这就是“串膛”工艺。经过“串膛”的壶壁细腻而不光滑,容易附着墨色,绘画效果就仿佛在质量上乘的宣纸上作画一样。如今,王新年的鼻烟壶都是找工厂专门订制的,质量上乘,便于他勾勒细腻的纹理。
拟稿工序则是王新年在正式创作之初,将所思所想、图案的笔画构成和色彩搭配先呈现在纸上,这就需要作画者提前确定好绘画主题与内容,之后再在鼻烟壶内壁上作画。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内画时是执笔在壶内操作,笔画的顺序需要与外画相反,这样从外壁看才是正顺序,因此拟稿步骤显得尤为重要。画了几十年鼻烟壶内画的王新年技艺已经炉火纯青,往往不需要进行拟稿步骤即可直接开始在内壁上作画。
内画步骤是整个工序的重点,其细分为勾线稿、着色、润色三个小步骤,在此过程中会用到皴、擦、点、染、勾、撕等绘画技法。首先根据鼻烟壶的大小形状,将其与预设的图案相结合构图,用淡墨勾勒出图案轮廓的细线,此为“勾线稿”;然后进一步“着色”,依据画面的明暗关系需要来渲染颜色,把握色调的冷暖协调,塑造画面的立体感;最后是“润色”,此时的画面已经基本呈现出视觉效果,对于一些颜色稍浅的部分可加重调整,保证画面的整体感。作品上色的颜料选用纯矿物质颜色,青、赤、黄这三种颜色即可调配出需要用到的所有颜色。待最后落款签章后,一个惟妙惟肖的内画鼻烟壶就制作完成了。
王新年笔筒里有一大把铜杆儿笔,长短粗细各不相同。据他介绍,在多年的内画创作过程中,他逐渐把使用的竹杆儿笔改为铜杆儿笔,勾线用笔的笔头由狼毫制成,上色用笔的笔头则是由羽毛制成,使用起来更加灵活方便。“这些笔都是我一根根亲手制作的,算是独家出品。”王新年的脸上满是自豪。
王新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练就了如今的娴熟手艺,据王新年介绍,小时候学习这门技法时也是费了一番功夫。
幼年的王新年就对内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父亲在一旁画,王新年就在一旁看着,边看边模仿。上学时,王新年最喜欢的就是美术课,有时甚至超出了上课时间都舍不得停笔,热爱的同时也表现出惊人的天赋,老师、同学都时常夸赞王新年的作品优秀。与用画笔在纸上作画的儿童画不同,用笔在鼻烟壶内部细细勾勒线条不但考验技法的熟练度,也考验着初学者的耐心。随着内画学习的深入,王新年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有时候画错一笔,整幅画就毁了。
一次,王新年学着学着感到厌烦,便直接把墨汁沿瓶口灌了进去,表示自己不想再学了。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王新年的父母深知这个道理,劝说王新年不成时也会使用武力,“那次我灌完墨水后我母亲就用扫帚教育我,打得扫帚都坏了。”王新年回忆起自己当初学艺时的艰苦,既有对当时情境的感慨,也十分庆幸自己选择了这条道路。
在内画鼻烟壶的学习道路上,王新年从简单的兰花画起,通过持续学习国画风格,重点描绘山水画、花鸟画等,王新年的技艺随之不断精进。掌握了“吃饭”的手艺,王新年还需要得到市场的检验,验证自己的作品究竟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可。
上世纪80年代,十几岁的王新年带着三个鼻烟壶,独自一人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到各大古玩市场推销自己的作品。三个内画鼻烟壶里,一个图案是中国龙,另外两个则是山水画。令王新年没想到的是,很快就有一个琉璃厂的老板看上了这些鼻烟壶,最终以300多元的价格买下。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王新年难以表达内心的喜悦,立刻买了一块手表当作对自己的奖励。就这样,王新年成功赚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那块手表现在还放在我的抽屉里,这也算是鼓舞我前进的一段经历吧。”
有了第一次的经历,王新年在内画创作上更有信心了,决心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继续深耕。
传承与弘扬并驾齐驱
“我不抽烟,也不喝酒,生活习惯比较规律。”王新年在作画上的耐心与自律也反映在日常的良好生活方式上。内画创作时手执的铜杆儿笔一定要稳,一旦笔拿不稳,就容易出现线条不均匀的情况,因此作画人不能有抽烟、喝酒的习惯,王新年的健康生活习惯有利于其长期从事内画创作,沉稳有耐心是见到王新年本人后最直观的感受。“我希望能多画几年,把我热爱的事业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经过多年的磨练和沉淀,王新年不再拘泥于当初的国画风格,他将油画与国画的技巧风格相融合,创作出一大批经典的作品。
2022年,河北区举办“运河非遗筑梦展 别样情怀追梦人”喜迎党的二十大非遗展示活动,王新年带着自己的内画鼻烟壶作品《运河文化》前来参展。在他看来,三岔河口被称作天津的发祥地,解放桥是沟通天津站地区的枢纽桥梁,也是天津的标志性建筑物,于是创作了这个作品。王新年用精湛的技艺展现了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和巧夺天工的非遗之美,让到场的市民朋友们大饱眼福。
为了让津派王氏内画更好地传承下去,王新年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弘扬内画鼻烟壶技艺,传承非遗文化。王新年的女儿王春晓同样自幼就表现出绘画的天赋,一年级时的绘画作品就在学校获奖。逐渐地,王春晓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也开始学习内画,随着技艺越发娴熟,王春晓的内画作品屡次在全国各地获奖,此外她还经常与父亲合作共同完成一些作品。2023 年,由王新年设计、他与女儿王春晓共同制作的内画作品《荷》在第五届中国·天津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荣获“百花杯”天津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金奖。2023年,由王春晓独立设计制作的内画作品《昭君出塞 苏武牧羊》荣获第四届山西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交易会暨第八届中国(山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王新年与女儿经常会对彼此的作品互相点评指正,在内画创作上,父女是对方的良师益友。王新年对于女儿如今取得的成就十分欣慰,表示内画手艺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了。
为了向更多人宣传普及津派王氏内画的魅力,王新年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社区、景区等活动,多次受邀参加天津达沃斯论坛,被和平区岳阳道小学聘为融慧教育委员会课程研发部导师,担任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国画系工艺美术课程特聘教授,通过“本土化”教学实践向学生们宣传内画的工艺流程与文化底蕴。据王新年介绍,不少年轻人对学习这门技艺感兴趣,可真正掌握这门手艺难度还是极大的,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此外,王新年不仅热衷参与中国的艺术展览,还努力让非遗技艺走出国门,多次受邀跟随天津代表团赴法国、新加坡、南非、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坦桑尼亚、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并获大奖,为世界各地的人们讲解内画创作的技艺,促进文化交流。
如今,王新年成功地接过了传承非遗文化责任的接力棒,并且正在用实际行动将传统手工艺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传承给年轻一代。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方寸大小的鼻烟壶内画,所展现出的万千气象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王新年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也勾勒出他为传承技艺久久为功的热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