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京城看展指南来了

  • 2024-04-01 09:00: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人间四月,春暖花开,正式京城看展好时节。重磅特展、趣味微展、主题展览……一起看展吧!赶紧约起来!

遇见·心境——周杰祥风光摄影作品展

本次展览汲取新西兰摄影家周杰祥先生风光作品的“河流、山川、天空”元素为策划设计理念,从摄影家本人十八次自驾进藏,昼夜奔波、翻山越岭的故事开启;用镜头刻录祖国西部难以遇见的各种感动瞬间;相由心生,从心思考,以诗人的灵性捕捉摄影途中遇见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次感动;一点点呈现祖国的山河壮丽,在灵魂深处与观众互动的一场以“遇见·心境”为主题的摄影视觉盛宴!

据悉本次展览主要通过动静结合方式, 从“遇、见、心、境”四个角度呈现摄影家“难以遇见”、“相由心生”、“沉心思考”、“从心出发”的风光作品,定格每一次心底的感动,让参观者由直观作品衍生到灵魂深处的最高境界。

时间:4月10日-5月10日

地点: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曼声徐度——昆曲在美院

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史的长河中,昆曲始终如影随形、如响应声。无论是上世纪初北京美术学校时期热衷参加“兰闺雅集”的青年学生,还是三十年代筹办业余曲社的北平艺专师生,抑或是新世纪创建滋兰昆曲社的中央美院师生,无不用一曲绕梁的清音诉说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而昆曲也在一代又一代美院人的呵护下,厚植于央美百年的文化根脉,不断焕发新的神采。

“曼声徐度”,既道出昆腔水磨调一倡三叹之腔韵,也似昆曲在美院静僻情状的写照。展览分为“法曲正声”“传薪有斯”“空谷传音”“滋兰九畹”四个主题板块,意在呈现中央美院昆曲活动传统的前世今生与薪尽火传,揭橥昆曲在美院的美育实践与青年行动,展现曲社尊崇师法传授、坚持拍曲唱曲的信则。

携友集朋,按拍擫笛,“吐清韵于丹唇,激妙声于皓齿,更唱迭奏,各尽所长,刻羽引商。讵辙相聚,聚必尽欢。”以曲会友,曲终人不散,一幕幕曲叙场景百余年来未曾间断,由业余昆曲爱好凝聚着曲社的本色未变。

时间:4月2日—4月21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

2024年是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要项目,“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以中法两国外交、文化和艺术交流为主题,通过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以及其他收藏机构的大约200件文物精品,展现百年间双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的政治交往史,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

本次展览通过三个单元,追寻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一百多年间,中法往来交互的历史印迹。

龙与百合花的相遇

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创造和精神标识,百合花是法国王室的标志,龙与百合花的相遇源于1688年。这一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国王数学家到达北京,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正式开启了中法间的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中法之间的交往呈现出两国宫廷始终高度关注积极推进、以科学和艺术交流为主旨、以服务清宫的耶稣会士为沟通桥梁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与历史著作的西传,促成了法国近代汉学的诞生。

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

清代宫廷收藏中,来自法国的物品种类丰富,或来自两国交往的礼品,或来自传教士的贡献,或来自两国之间的贸易。同时,随着中法交往的不断深入,不乏清宫向法国定制物品的情形。清宫内有诸多受到法国技艺影响或带有法国文化印记的器物,中法两国深厚而精致的文化在紫禁城内密切互动,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和新创意。

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

随着中西交往的深入,大量中国物品输送欧洲市场,诸多法国王室成员和政要成为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家。同时,法国对从中国进口的物品进行装饰和改造,以适应自身的审美需求。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着法国的艺术风尚,对中国瓷器的仿制是法国“中国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成为了法国艺术家和知识精英获取创作灵感的源泉,后者在诸多领域大量汲取中国元素。

万里之遥,不以为远。文明之光,相互映照。

中国和法国虽远隔千山万水,在历史上却进行过持续不断的理解对方的尝试和文化交流的实践。他们彼此间的吸引,相互间的兴趣,一直深藏于历史记忆之中,令人回味无穷,成就了一段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交流互鉴的佳话。

时间:

4月1日-6月30日

地点:

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

自动驾驶:聪明的车

北京汽车博物馆联合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联合升级微展——自动驾驶:聪明的车。在这里您将看到自动驾驶的发展容展示,也能看到全球第一台汽车机器人。

微展包括自动驾驶解读、自动驾驶发展、自动驾驶出行三个部分,通过图文、视频的形式进行介绍,同时辅以部分自动驾驶车辆模型以及Apollo汽车机器人展示,可以深入了解自动驾驶发展历程。

时间:4月1日-4月30日

地点:北京汽车博物馆

本草 健康

展览由国家自然博物馆与天津自然博物馆联合主办,开启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医药文化之旅。

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为“本草释义”“本草传奇”“本草养生”和“本草拾趣”。四个单元相互衔接,从中医药学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到发展应用,通过210件标本展品,深度诠释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本草释义

第一单元“本草释义”主要介绍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深入剖析了本草的沿革及中华本草的独特魅力。“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典故,讲述了我国古人如何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形成独特文化智慧。

本草传奇

第二单元“本草传奇”主要介绍中药的制作与传承,展示了传统本草炮制技艺与现代制剂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展览详细展示了中药炮制的过程和特殊工艺,以及现代科技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与发展。

本草养生

第三单元“本草养生”以中医药在养生方面的应用为主题,通过“四季味道”和“美味药膳”两个子单元,向观众展示了中医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观众可以在这里学习到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以及如何利用中药材制作美味养生的药膳。

本草拾趣

第四单元“本草拾趣”分为“本草辨别”和“本草飘香”两个子单元,这一单元开启了极具趣味性的探索空间。观众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可以切身感受中医药文化,比如通过闻中药材独特的香气与味道,学习如何辨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

此次“本草健康”展览不仅是对中医药学的全面展示,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致敬。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观展了解中医药学,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时间:3月28日-5月26日

地点:国家自然博物馆

天工开物——镜像·中华手工艺

展览由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展览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以“影像志”为主要载体,以“手工艺”为主题,展出民族志摄影作品18组近400张图片、实物70余件,通过展现中华各民族丰富悠久的手工技艺,讲述中华手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探索各民族手艺人的信念与情感,勾勒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集体记忆,揭示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展览深入挖掘中国民族博物馆馆藏影像和实物资源,以“镜像”再现“中华手工艺”,讲述中华各民族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故事,实现对藏品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一单元“物自天生 开工于人”,透过中华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智慧结晶的缩影,再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各民族在农耕、游牧、渔猎等传统劳作中创造“手艺”的本质。

第二单元“天然混成 巧夺天工”,通过《裕固族传统民俗》《贵州水城县猴场补那布依族五等装》《侗族鼓楼》等纪实图片,展现了裕固族、布依族、哈尼族的服饰工艺,侗族鼓楼工艺和苗族泥哨制作工艺,传递着“在手艺中遇到自然”的朴素之美,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

第三单元“天工人可代 匠心巧手成”,从《苗家传统手艺》《世界非遗·水密隔舱福船技艺》《匠心巧手筑百年传承》等图组和白族扎染技艺、傣族织锦技艺等相关文物中,传递手艺人的情操,揭示传统手工技艺的深刻内涵不仅在于工艺之美,更美在“匠心”。

第四单元“见人、见物、见生活”,通过《浸染在画布上的蓝靛-惠水枫香染的传承和保护》《新疆艾德莱斯制作工艺》《冰雪筑梦师》等图组和手工艺创新再造的现代工艺品,探讨在推动传统手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当下,各民族手工艺创新发展的话题和手工艺跨越时代、连接各民族情感的共同精神追求。

“天工开物——镜像·中华手工艺”展览是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与中国民族博物馆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以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建设,有效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面向社会联手推出的重要展览;是中国民族博物馆大力拓展馆藏资源合理利用有效途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又一力作;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展览专业委员会力图搭建民族文化展览展示平台,推动高水平展览交流的有益探索。

时间:3月28日-5月12日

地点: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

近年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举办了两次特展,2022年举办“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2023年举办“攻金之工:亚欧大陆早期金属艺术与文明互鉴”。现两馆再度合作,以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所藏约270件陶瓷类文物为主,推出“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呈现“火与土”创造的早期陶器和晚期瓷器艺术,从而与前两展一起,实现策划“火与文明三部曲”展览的学术构想。在中国先秦时期记录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周礼·考工记》中,将与陶器制造相关的工种称为“抟埴之工”,汉郑玄注曰“抟之言拍也;埴,黏土也”,意即以黏土捏制陶器的坯,这是陶器制作的首要步骤,也是本展主题的出典。

特展时间维度跨越6000年,空间维度包括古代亚欧大陆和古埃及,根据展品数量和来源地的分布情况,按区域划分为古代近东地区、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印度河流域文明、地中海区域、中亚的晚期彩陶、伊朗伊斯兰前期、东亚和东南亚7个单元。虽非全景式呈现,却可从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展品中,不仅欣赏其制作工艺之精美,又可从独具匠心的各种造型中,窥见中国之外从早期陶器到晚期瓷器的发展历程,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的交流互鉴带来的文化交融和社会进步。

时间:3月22日-7月31日

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中国园林多维度系列展——鉴境

展览由中国园林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九江市博物馆、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瑞昌市博物馆、庐山市博物馆、修水县博物馆、德安县博物馆、彭泽县博物馆共同主办,精选铜镜、瓦当、书画、当代艺术品共计118件,从“鉴·往”“境·苑”“镜·思”三个单元,以园林视角与多维度方式呈现铜镜发展脉络与文化内涵,诠释铜镜延续四千多年的生命力与美学意蕴。

铜镜以其精湛超凡的铸造、流畅绚丽的纹饰、优美隽秀的铭文,记录着历朝历代不同发展阶段和审美大观下的冶炼技术、图案艺术、民风民愿;映射着出铜镜与古代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的关联;记载着帝王观政、文人怡志、女子寄情、古人园居的生动故事场景,以镜记史,以文化人,以微知著。在历史的长河里,铜镜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

铜镜,一段照尽人间万物情的历史;历史,一面启示兴替得失的明镜;当年的如月明鉴,而今褪色成斑驳的风景,而鉴中流逝过的别样风景,则凝固为永恒。

让我们一起透过展览,赏铜镜的流光溢彩与蕴藏的中国精神与智慧。

时间:3月20日-5月20日

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

微刻奇观——骨签展

中国自文字创造以来,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各种文字材料成为中国书法家钟爱的学习资料和研究对象。如刻于龟甲和兽骨的甲骨文、铸于铜器的两周金文、书于简帛的楚简文字、凿于方石上的玺印等,这些来源于古代的作品成为书家临摹、研习、创作的重要依据。

骨签文字是仅次于甲骨文的骨刻类文字资料,是汉人用刀具之类尖硬的利器刻成。其笔画平直、瘦劲、挺拔,下笔、收笔两头稍尖,同一字的繁简不一,笔画疏密有致,极具审美价值。

本次本馆“微刻奇观”骨签展览,部分当代书法家、金石学研究学者临摹、创作各自的骨签书法作品,其作品异彩纷呈,或古拙、或典雅、或灵秀。各位书家作品首次,与本次骨签展品一同展出。其作品与骨签微刻文字展品相得益彰,必会为骨签展览添彩,让参观者领略骨签书法别样的风貌。

时间:截止6月9日

地点:古陶文明博物馆

链接西藏——翟跃飞作品展

为热烈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15周年,由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链接西藏——翟跃飞作品展”。

此次展览是西藏文化博物馆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的主题展览。展览内容和形式丰富,共展出翟跃飞作品39幅,涵盖多种形式的艺术表达,有绘画、装置、行为及书法等,展览期间还将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列活动。

时间:3月5日-5月31日

地点:西藏文化博物馆

高原中华龙

时间:4月9日起

地点:西藏文化博物馆

  • 编辑:吴丽文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