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在中山公园的记忆

  • 2024-03-31 12:46:00
  • 北京晚报

中山公园是历史上北京城内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皇家祭坛,也是我出生后走进的第一座公共园林,是留下我记忆最多的北京公园。我不敢说对公园内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但敢说在园内就是蒙上眼睛,我都能走出公园的西门……

坐落于北京中轴线上的中山公园,留存着我青少年时光的许多美好记忆。

2004年前,我家一直居住在位于中山公园西门外,南长街的一条胡同里;中山公园是儿时家人领我游玩、少年时结伴嬉戏、乃至青年时恋爱必然光顾的乐园。记得儿时与居住在天坛公园附近的舅舅家表弟争论中山公园与天坛哪座公园更好玩儿,他说天坛公园大,我说中山公园美;他说天坛公园有好多树林子,我说中山公园有假山有后河;他说天坛公园有回音壁,我说中山公园有五色土;他说天坛公园有七星石、丹陛桥,我说中山公园有水榭有金鱼;他说天坛公园有祈年殿,我说中山公园有中山堂;他说天坛公园是皇帝祭天的,我说中山公园是皇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看我俩争论得难解难分,舅舅劝道:你俩这都是“地方主义”的表现行为。

但,由此可见孩子们对自小生活周边环境的情感与钟爱。

中山公园水榭北边的唐花坞,是儿时家人带我常去的温室花房。大人欣赏的是这里常年展陈的争奇斗艳的精品花卉,吸引我的是唐花坞正中上水池里游弋的各色草金鱼,以及室内四季如一的湿润芳香的空气。可惜那时没有彩色胶卷,家里留下的“唐花坞记忆”,都是黑白照片。

记忆最深的还是娱乐活动贫乏年代,公园放映的露天电影。每逢周六,我或同家人,或与小伙伴,带着小马扎早早就赶到放映场地占好观影位置。记得中山公园同时在五色土、中山堂、来今雨轩等多个场地设置了放映点,我最喜欢去的是距离西门较近,位于兰亭碑亭南侧小广场的放映点。国产影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奇袭》《红色娘子军》《甲午风云》《战洪图》,以及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摘苹果的时候》《看不见的战线》,阿尔巴尼亚电影《广阔的地平线》《宁死不屈》,我都是在露天电影场观赏的。

故事片放映前,都要放映《新闻简报》等纪录片加片,有时还放映两部,虽然每部《新闻简报》也就10分钟,但对期望尽早看到故事片的我们,很是难熬。在加片接近尾声,正片即将放映之时,场地上必然不约而同响起一阵欢呼声,那是文化生活贫乏的孩子们对精神愉悦的渴望。如果赶上放映两部故事片,那简直就是喜出望外的精神大餐了。

少年的我喜好画画,中山公园自然成了我钟情的实习地。夏日,背着画夹,穿行于中山公园百年树龄的古柏林中,呼吸着雨后泥土混杂柏叶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清香,倾听着园中播放的舒缓古筝乐曲,寻找写生景物,那感觉真是惬意。为便于每天到公园写生、临摹长廊中的彩画,我还由南长街小学开了介绍信,每月购买一张公园月票,节省了不少3分钱一张的门票钱。

在公园写生、临摹,每次都会招来游人围观,很是有助于从小就胆怯的我心理素质的提升。记得一天放学后,我在长廊中临摹一幅花鸟彩画,一对路过的青年男女站到了我身旁,女青年大声说:画得不怎么样,跟我弟弟比差远啦。男青年小声说:别这么说,对小孩要鼓励!一冷一热的话语,对我,都很受用。也记得一个盛夏的午后,我在水榭上写生,三个同龄的孩子在下边水塘里欢乐地打着水仗。一对中年男女从我身边走过,男的说,“看见没?这孩子以后肯定比下边几个孩子有出息!”其实,后来也没见我有什么出息,而水塘里一位戏水的孩子,是南长街的邻居,后来倒成为了企业老板。但当时那位叔叔的话,着实激励了我很久。

水榭东边的一块空场,是公园金鱼展示区,一盆盆大木海中,缓缓游弋着公园饲养的五花鼠头珍珠、红望天眼、黑虎头、红狮子头等名贵品种的金鱼。中山公园有着悠久的展养金鱼历史,这里展出的各色金鱼,绝对是金鱼界的天花板。观赏那些金鱼,也是我儿时难忘的记忆。

那些诱人喜爱的金鱼,一度勾起我的养鱼兴趣。我家存有爷爷年轻时养金鱼的泥瓦大鱼盆,金鱼可以从鱼市上买,但鱼虫没处捞。那时,公园金鱼展示区夏季每天下午5点左右都要给木海里的鱼换水,排出的废水会顺着下水道流进水榭(我看到过水榭中有游弋的金鱼,猜想是换水时溜走的鱼卵,在水榭中自然繁殖出了鱼儿)。

每天换出的水中都会有金鱼没吃完的鱼虫,我们几个家里养鱼的孩子,就会等着工人换水的时段,在下水道途中的雨箅子处,用纱布自制的渔网兜取水中的鱼虫,回家清理后,将筛出的活鱼虫喂鱼。每次还都盼望能够同时收获金鱼卵,可惜始终没有成果。那也是儿时的乐趣。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我院邻居家当天震塌了一间房。为了避险,当时,居住在中山公园附近老旧平房中的居民,不约而同地涌入公园,各自占领有利地形,搭建临时住所。我院邻居借来一顶大型军用帐篷,搭建在了公园西北的后山下,用于全院老少居住。公园也为避险的居民们每日免费提供开水。我们在中山公园里生活了三个月,那真是一段难得的集体宿营体验。

位于公园东侧,建于1915年的来今雨轩茶社,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社会名流的雅居之地。这里制作的冬菜包子,是我儿时最爱的美食,感觉好像没有比它更好吃的包子了。

除了冬菜包子,来今雨轩还是我文学梦开始的地方。

上世纪80年代初,神州大地掀起文学热,我参加了西城区工人俱乐部举办的文学讲座班,讲座班总指导是北京师范学院的李燕杰老师,受邀讲课的有陈荒煤、柯岩、蒋子龙、叶辛等知名作家,每晚的讲座,大礼堂都座无虚席。文学讲座班结束后,众多文学青年相约在来今雨轩前的长廊,自由组合出诗歌、小说、剧本等创作兴趣小组,约定定期聚会时间,交流各自创作成果。也就是那个时期,催生了众多销量大好的文学刊物,许多后来知名的诗人、作家,都是当年的文学青年。

天安门金水河水与中山公园水榭的水、中南海的水,都是相通的。金水桥西边,也就是中山公园的西南墙外,南长街南口东侧,原来还有一座织女桥,与位于金水桥东边,南池子南口西侧,金水河下游菖蒲河上的牛郎桥遥遥相望。牛郎桥、织女桥均始建于明代,清末,两座桥因年久失修而破败。

2002年,东城区恢复菖蒲河景观建设时,重建了牛郎桥。

现在,织女桥的桥基还被埋在地下,留下的也只是织女桥东河沿的名称。

织女桥东河沿景观如能复建,必将在北京中轴线上增添一项别致的人文内容。

成年后的我游历祖国各地,看到陕北高原的黄土地,东北平原的黑土地,广东、福建的红土地,甘肃地区的白土地,安徽、浙江稻田中的青土壤,都会令我想起中山公园社稷坛上的五色土,并唤起许多与中山公园相关的记忆。(毕博闻)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