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源隆 实习记者 王伟杰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久前,以遵义会议为历史背景的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在凤凰山文化广场伟大转折演艺综合体首次试演,收获广泛赞誉。该剧注重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除长征主线的重大历史事件外,军医小华佗在遵义的感人故事,更表现出红军战士“为信仰而战、为人民而死”的精神。
“《伟大转折》是一场创新探索,能激发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传承力。”多彩贵州文投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徐进介绍,该剧采用了4台视频服务器、12台17600流明专业激光工程投影机以及一台大功率50000流明的工程投影机,这些投影机位于舞台四周,相互重叠配合,播放还原长征历史的视频画面,以蒙太奇的手法营造出全方位立体覆盖图像,使整个剧场呈现出震撼效果。
如今,深挖红色文化,开发红色旅游演艺剧目已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2023年累计演出582场的韶山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已经成为韶山红色旅游的经典IP;湖南长沙在橘子洲推出沉浸式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是依托橘子洲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重点孵化的首个长期运营的“城市会客厅”产品;在湖北红安,黄麻纪念园打造的沉浸式红色实景宣讲演艺《我和我的红安》,让游客在沉浸式实景中实现与革命前辈的跨时空对话;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推出原创沉浸式体验剧《张闻天教我国文课》、评弹《红色摇篮 烈火永生》等各类活动近千场,吸引逾20万观众进馆参观。
红色旅游演艺是宣传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集团董事长陈寅就提出鼓励和支持文旅企业创新文旅消费场景,提供更多文旅消费空间;鼓励大型旅游企业与文博单位加强合作;支持打造“旅游+演艺”等文旅融合新业态等。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刘忠斌对此持相同观点。他表示,红色文博场馆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结合文化艺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打造集教育、娱乐、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新业态,从而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红色文化走向更广泛的群众。
刘忠斌特别强调应在红色文旅演艺中加大科技的运用。“通过声光电、全息投影、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高科技手段,创作具有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实景演艺或室内情景剧,可以借鉴《再回延安》等剧目的成功经验,让观众沉浸在革命历史情境中,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红色景区应提早策划,不能剧场建出来再考虑演艺内容,要开发老百姓看得懂、看得起、看得值的演艺产品。”在深圳鼎彝文旅集团董事长梁红杰看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爱国主义教育迎来重要契机。通过“演艺+”激活红色资源、赋能红色旅游,是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