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篇之《天津非遗》- 天津相声

  • 2024-03-10 19:52:00
  • 津日纪

PART01文化简介

天津的相声兴始于清末民初。那时在天津老城城根开始有了专供艺人演出的两块“明地”,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分为北派与南派,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相声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由宋代的“象生”演变而来的。

PART02艺术背景

最早的相声茶馆也诞生于天津。追溯历史,中国最著名的三大相声园子诞生在三座最有观众基础的城市,它们分别是天津的连兴茶社、北京的启明茶社以及济南的晨光茶社。

连兴茶社位于南市东兴市场,这个市场可以算得上是天津最早的娱乐天堂。

1930年初,“连兴茶社”在南市东兴市场兴建,被称为“天津相声大本营”,也是全国第一个专门演出相声的场所。集结了众多相声艺人:张寿臣、常宝堃、侯宝林、赵佩茹、常宝霆、郭瑞林、郭荣起父子,冯子玉、马三立、马四立、尹寿山、刘奎珍……

连兴茶社和声远茶社同被称为天津相声大本营。在这之后,北京于1940年建成了启明茶社;济南于1943年建成了晨光茶社。又因这两家茶社集中了北京、天津、济南等地的相声名家,故有“中国相声大本营”之誉。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前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天津都是茶馆相声的创始者。

PART03天津与文化

不少人在外面碰到天津人,听见两人的说话那就像说听相声似的。因为天津话,天津方言里没有卷舌音,说缩不分,知至不分,识四不分,车册不分,外人听起来本来就有种天生的幽默效果。而且它的发音起伏特别大。有时候咱们要是说笑话,没有音调起伏,在好笑的笑话都不行。音调一大,很容易就把里边的情感表达出来。

天津话里面有些零碎,听着挺有意思对没去过天津或者不熟悉天津方言的人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但这个笑话却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天津式的“打岔”幽默,原本简单的话他不明说,绕个圈子逗你玩。在天津,生活中不期而遇的种种幽默总让人忍俊不禁,也始终给人一个乐呵呵的好心情,所以天津人被评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

PART04传承故事

马志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声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马志明是相声泰斗马三立的儿子。他由相声大师侯宝林代拉师弟,拜已故相声前辈朱阔泉为师,成了侯大师的亲师弟。

1957年,12岁的马志明自作主张考进了天津市戏曲学校,先是学丑,后学小花脸,毕业后演武花脸和小花脸的文戏。后来,马志明在武打翻跟头中,腰部受伤,便改行学相声,1962年调到天津曲艺团跟马三立学。

马志明说:我正式从艺至今已经63年了。大家都觉得我学说相声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我生在曲艺世家,从我曾祖父马诚方、祖父马德禄、父亲马三立,到我这辈,再到我儿子马六甲,已经是第五代了。我从小就在相声场子里跑,在我的记忆里,家里进进出出的都是“角儿”。我喜欢京剧,12岁时考入天津戏校,坐科6年,学武花脸,但兜兜转转最后还是说了相声。可以说我的一生是与相声相伴的一生,相声让我品尝了太多酸甜苦辣,一路坚持走到今天。

PART05传承意义

天津的相声也逐渐的年轻化,时尚化,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听相声,喜欢学相声。在相声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更好的保护传承,这样才更有利于相声的传承。

相声本身是传统艺术,又是创新的艺术,学相声、说相声的人,将传统相声不断继承、丰富、发展。过去相声老前辈们说的相声,内容长、节奏缓,适合当时慢娱乐时代观众的口味。但放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可能只有极少数相声迷才坐得住,能静心品出相声的精髓所在。

PART06小编总结

现在我们文化娱乐方式有很多种,慢慢的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都被淡忘了。相声也是近年来被大众所喜爱。通过介绍小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相声,让喜欢相声的人真正去了解相声,让更多喜欢相声的人去传承相声以此来激励我们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喜欢相声的朋友们来到天津一定要听一听天津相声,它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小编作为本地人,前来给大家推荐一个小编平时听相声会去的地方,天津西岸相声茶馆,首先他的票价在100左右,平时还会有很多的天津相声名家到场。演出期间也会和台下观众互动。总之,来到这里你的烦恼就都忘记了!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