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非遗”
邯郸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是冀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到如今,在邯郸这片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过许多风云激荡的历史故事,也留下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众多,魅力无限。
磁州窑
邯郸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间窑系,是中国民窑的杰出代表,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传播广泛,影响深远,蜚声中外,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宋元时期,磁州窑为八大窑系之一,今天仍属全国十大陶瓷产区之列。
磁州窑基本特征是以当地“大青土”为原料制作器物的胎体,然后在白度不高的胎体上先施一层白化妆土,达到“粗瓷细作”的效果。同时在这层白化妆土上运用划花、刻花、剔花、印塑、绘画、彩釉等多种多样的技法来装饰瓷器。
入选非遗
1996年,磁州窑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磁州窑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观赏地点:邯郸—磁县—磁州窑博物馆
太极拳
在邯郸的太极拳流派中,杨氏太极拳和武氏太极拳分别都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结构严谨,舒展大方、立身中正、动作柔和。此拳在京、津地区影响很大,学者日益增多。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心法上也需要一气呵成。除太极拳以外,也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等。
武氏太极拳发源于永年广府古城,为清道光年间广府东街人武禹襄所创,具有160多年的历史。武氏太极拳小巧紧凑,形似干枝老梅,却在静中暗含开、合、隐、现,开则俱开,合则俱合,把运力的神意收隐于体内,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开合转换,渐隐渐现。
入选非遗
杨氏太极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氏太极拳: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河北省永年县武氏太极拳并入太极拳,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观赏地点:邯郸—永年区
水陆画
水陆画最初起源于三国时期,是佛教寺院举行水陆法会时所用的神像。画以佛、道、儒三教题材内容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创作,是中国历史画卷园地中盛开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宗教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敦煌壁画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被学者称为“可流动的壁画”。
水陆画又称“水墨布画”,特色在于借鉴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技巧。既有工笔重彩,又有水墨黑白内容丰富,笔触精细除了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宗教、文物、文献价值。
入选非遗
2014年广平水陆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项目名录
观赏地点:邯郸—丛台—回车巷
武安傩戏
武安傩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主要是指固义村的傩戏《捉黄鬼》和白府村的傩仪《拉死鬼》,它以其恢宏的气势,神秘的色彩,丰富的内容,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入选非遗
2006年,武安傩戏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观赏地点:邯郸—武安—固义村
冀南皮影
冀南皮影是指邯郸市辖各县市区传承的皮影艺术,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入选非遗
2006年6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观赏地点:邯郸—丛台
大名草编
大名草编素有草编之乡之称。草编是大名县的草编手工技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清朝雍正年间传入,最初起源于西付集乡朱家村一代,后传播开来,掐辫工艺传至千家万户。草编多以麦秆为主,制作草帽提篮等物。
入选非遗
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观赏地点:邯郸—大名县
苇子灯阵
苇子灯阵是一种将工艺制作与舞蹈表演有机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流传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以西10公里的义井镇东王看村,是河北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
苇子灯阵的起源,相传与战国时期赵国的名相蔺相如有关。据当地民间相传,蔺相如出生在磁县贾壁村,离赵都邯郸城百十余里,策马不多时即到。蔺相如乡情很重,逢年过节,他就会把自家的宫灯挂在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供乡民们观赏。
当时,蔺相如家乡一带盛产芦苇,百姓们便就地取材,仿照宫灯做成苇子灯,后遂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灯会(苇子灯阵)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观赏地点:邯郸—峰峰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