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过大年,过年的时候除了有好吃的,好玩的,还可以通过经典书籍感受年味,一起来阅读吧!
《狐狸家的岁时记》
《狐狸家的岁时记》全套共12册,按农历月份的顺序,把十二个月的生活一月一本地记录下来。图书从天气、物候、玩趣、食物、花信、传说、民俗、节日、诗词等角度,向孩子介绍不同时节的自然知识和人文传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书中所有的插画都是用国画颜料在宣纸上纯手绘完成,用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表现立体感、动态感,借画传情,以画达意,体现生活之美、文化之美,独具东方审美,兼顾了儿童性和艺术性。希望通过阅读这套书让孩子们爱上自然、爱上文化、爱上生活,通过体验岁时万物,找到人生意义。
《年味儿》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包饺子……”一首耳熟能详的童谣,仪式感满满的年俗活动,构成了国人童年最幸福的记忆。
家家户户过年准备炸食的油香味,小孩子们放炮仗的烟火味,身边浓浓的民风民俗,氤氲在节日里的回忆,能够温暖远游人的夜。这个春节,不妨翻开这本书,在作者的指引下,过一个年味儿十足的春节。
本书是著名京味儿画家杨信的一本图文并茂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是一本体现京味儿文化的画册。作者从老北京的实际生活出发、风俗习惯出发,画出了95幅栩栩如生的“京味”年俗画,95篇年俗散文,把老北京人从腊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过年那些事儿勾画得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其中,还涉及了“幡鼓十三档”等大型的节令民俗活动,既丰富又多彩,让人目不暇接,更似曾相识。
虽然这本书着力于描绘北京人过年的风俗,但仍能勾起所有中国人对春节的最深记忆。它可以作为当代年轻人过年的节日指南,在又一个春节来临之际,带领人们重温热闹的儿时记忆。
《中国传统岁时节俗》
中国传统岁时节俗,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是中国人在漫长的农、牧、渔、猎文明中,逐渐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生产经验的结晶。从战国时代以来,我国便有二十四节气的设置,农民依此把握农时,知道清明下种、谷雨栽秧等许多农事活动的安排。两千多年来,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实践,经成了中国传统岁时节俗这个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坐标和文化符号。本书选取了春节(包括除夕、元旦、元宵)、立春和迎春、清明(包括上巳、寒食)、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十月朝和下元、冬至、腊日和腊八、祀灶等十多个传统节日,采用诗词、文献、图片等多种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岁时民俗娓娓道来,比较详细地介绍其历史源流、民俗事象及其对于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关系和意义,既有学术图书史料准确、论述详尽的特点,又有通俗读物图文并茂、语言优美畅达的文风,是一部了解中国岁时节俗文化不可多得的民俗学通俗读物。
《四时之外》
“时间”是艺术和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如何看待和表达时间,体现着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独特之处。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的新著《四时之外》,分为4编共13章、58万字,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深入梳理中国艺术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超越时间中所体现的独特历史感和生命观,打开了哲学和艺术对话的新空间。
书中提到,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象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时间观念,实际是伴随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全球统一的标准时制度直至1884年才确立。中国自古就有适宜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时间观,在此之上蕴生出独特的艺术观念。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说:“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纪历志”是人对时间长短的规定。而“自成岁”,就是摆脱这种外在的时间规定,伴随生命自身的时间节奏自然生长。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人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其实是外在秩序的时间,它是由空间变化所确定、被历史叙述所记载、在知识系统中沉淀出的,是秩序化的和刻度化的。而世界有其内在节律,“山自青青水自流”,才是中国艺术推崇的天地本然的时间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古今,也是一种时间观。中国古代文人推崇古意、古拙、高古……书中提到,中国艺术一系列关于“古”的怀想,并不是保守,也不仅仅是怀念过去。“古”强调的是穿过知识密林,穿越历史空间,引出世世代代人们心里流淌的生命真实。人要穿透时间的表层,从心灵上立定功夫才能打通古今的界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是“非时间性”的,也正是中国美学之“文”的重要特征。
《四时之外》也专门有关于“雅”的讨论,将中国艺术体现的时间观通过古雅、文雅、典雅、风雅四个角度进行深入阐释,凸显传统艺术的独特趣味。另外,整本书的设计编排比较雅致。文字上延续作者一贯的行文风格,优美畅达,富于意味和意境;图像上运用大量中国传统书画印等艺术作品,并辅以笔墨纸砚、松菊桐梅、山石苔荫等实物图片,以文、图、物多个角度,呈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化之美,给读者带来审美享受。
《水墨色的麦浪》
蒋建伟的散文集《水墨色的麦浪》是一部传承农耕文化的作品。该书以字为墨,诗意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这些活色生香的文字传递出的观念是,乡村其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种感受,或许只有从乡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到乡村的作家,才有深刻的体会,他们的文字更能让人感受到对土地的挚爱和深情。
该书的30篇散文中,有隐逃的倭瓜,有被掰碎的土地,有大地的春潮,有平原的博大辽阔,有吃饺子放鞭炮的乡村年,也有给长辈拜年时的恭敬。书中写“孩童们手中的纸灯笼,就像平原村落里四处飞奔的梦”,这些文字将生命与大地融为一体,令人觉得作者笔下的每一条墨线,都饱含着对土地的爱。
《东北故事集》
《东北故事集》收录了迟子建近年来创作的3部钩沉东北历史的中短篇小说。新书上市之后反响热烈,首日便加印,当日印数已达10万册。学者张学昕曾评价道:“从一定意义上讲,迟子建的小说,就是一部百年东北史。只是这部文学的百年‘东北史’,充满了个性、灵性、智性以及多重的可能性。30余年以来,她写作出绵绵五六百万言的小说、散文等叙事性作品,字里行间,深入历史与现实,重绘时间与空间地图,再现世俗人生,柔肠百结。”
在新作中,迟子建更是将“东北史”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喝汤的声音》聚焦海兰泡惨案,述说哈喇泊家族三代人在黑龙江畔的生死传奇与爱恨情仇;《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以宋徽宗的幽囚岁月为切入点,展开一场亦真亦幻的相拥与别离、荣辱与兴衰的穿越之旅;《碾压甲骨的车轮》以晚清罗振玉所藏甲骨失散为引,围绕一桩迷雾重重的失踪案,探寻人类心灵世界的烛火微光——这是三场游历于现实和历史双重空间的历险,而读者最终将收获来自忠诚、无私、良善之人的抚慰与勇气。
这些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源于迟子建近年来工作的变动,正如她在新书的后记中所说:“在政协分管文化文史工作的这三年,我走了不少省内市县,很多地方年轻时去过,还停留在青春的记忆中。也许是人近黄昏的缘故,重走故地,万千感慨,世界的颜色仿佛暗了一层,那些隐匿在冻土深处的故事,以前似乎是浑噩的,如今却鲜润明媚,像熔岩一样漫出地层,闪烁着,跳跃着,让我看到了艺术的霞光。”
值得一提的是,新书封面的插图来自迟子建的原创,画的是她脑海中的东北原野,画面中央的罐子里放着原野上的各色花草。这本新书对于迟子建而言,或许就是那个罐子,罐子里的花草则是近年来的成果。她郑重地将这些成果交给她的读者,一如她在全书结尾所写的那样:“关于东北故事的系列小说,A面之后,就像我在这个飞雪的日子写的后记,会有B面。而作家和读者最曼妙的相遇,一定是在故事中。”
《中轴之门》
有关北京中轴的书也算出过不少了,中轴的知识、故事都讲干净、讲透彻了吗?还有什么特别的角度可以带我们进一步了解北京中轴线,读懂中轴线?北京日报出版社的选择是:以门为线索,循着老照片的蛛丝马迹,进行抽丝剥茧的细节探究,串珠成链,穿越百年,回望历史,读懂中轴。
于是,就有了这本《中轴之门》。
《中轴之门》共分五个章节:中轴线是什么、中轴之门、门之风云、门之趣闻、门之谜团。将中轴之门的风云变幻、趣事逸闻、谜团考证一一呈现。分“门”别类,深入解读,将中轴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娓娓道来。
这不是一本深奥的学术大部头,文字轻松流畅,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视角独特,有故事、有解谜。内城正门正阳门浴火重生了几次?宫城正门午门门洞“明三暗五”是怎么来的?前门楼子到底是不是“九丈九”?正阳门的石狮是打哪儿“轮岗”来的?……这些问题都能在书中得到解答。
它也不是个单纯的老照片集,书里遍布“知识点”,有滋有味的故事里包着的是认真探究和考证后的干货。从门户的类别、形制、功能,到那些相似的城门该如何区分?如何从匾额的材质和文字判断其年代?……
当然,文字有故事,照片有年头——老照片是本书一大特色。书中收录的300余幅珍贵老照片,让文字更加立体和真实,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旧日风貌,以及有力地推动考证,弥补史缺。
《北京的声音》
《北京的声音》收录了著名京味儿作家刘一达全新散文30余篇,记叙了北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描述了北京的中轴线、城门城墙、胡同、老街、牌楼、四合院、护城河、三山五园等名胜古迹;也展现了北京的白塔、名桥、寺庙、牌匾、花店、市树等人文地理;讲述了源远流长的北京商脉,同时也通过老字号、名堂名楼名居等老饭庄及北京小吃、住宅讲究、生活规矩等,反映了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这些文字原汁原味儿地记述了北京的人文地理和市井风情,向读者诠释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令读者感受文字间的各种美妙声音。著名画家张志波先生还为本书度身定制精美插图28幅,令读者身临其境。
作者刘一达说,老北京从早到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时间段,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来。比如早上六点钟,人们会听到电报大楼、北京站的音乐报时,那时候这些建筑附近的住户家里都不需要表。六点钟爬不起来的人,磨到七点的钟声也必须得起床了,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纵然时过境迁,这个报时的声音现在一直都还在,听上去令人特别亲切。
白天的北京则是有各种叫卖声,磨剪子抢菜刀的,卖花生仁儿的,卖酱豆腐的,铛铛车行走的声音,还有古时运水的驼铃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到了傍晚,街市上又新添了卖“北京晚报”的声音,那也是包括刘一达在内的很多北京人的共同记忆。
北京还有很多特色声音,让人一听,闭着眼睛都知道是北京,比如盘旋于空中的鸽哨声,著名收藏家、民俗艺术家王世襄先生在《北京鸽哨》里写道,鸽哨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们从梦中唤醒,不知多少次把人们的目光引向遥空,又不知多少次给大人和儿童带来了喜悦。还有冬日里玩家的蝈蝈在怀里的鸣叫声,著名作家高洪波在《冬蝈蝈》一文里写道,这只冬蝈蝈似有灵性,一听到人的脚步声或开门声,就会起劲地鸣唱,提醒人们别忽略它的存在;如果将它置于怀中,你略一走动,它就会像受到唆使的狗一般叫起来;你若坐定,它也会轻声哼几下,如嘟囔几句什么似的,转身又进入温暖幽暗的葫芦里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