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将至,北京陆续推出多项展览活动,迎接龙年新春,营造浓浓年味,欢度新春佳节一起来看展吧!
《吉庆年年——2024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邀请展》
吉庆年年——2024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邀请展在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空间和北海公园阐福寺同期开展,两个“年味”满满的精彩展览等你来打卡!
作为中国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神异动物,龙是中国古人对多种动物及自然天象多元融合想象而来,是智慧、力量、刚健、威严的象征。龙意象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龙文化早已渗透到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和民俗等各个领域,表现出强大的传承力,是中华文明赓续千载、多元一体的见证。
2024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邀请展展品数量创历史新高,种类也达历届之最,首次以双展形式向社会开放,不仅展出了龙年获奖作品,还有历届最佳作品,邀请了韩美林、陈文令、申红飙等国内艺术家以及墨西哥雕塑家塞巴斯蒂安、旅美华裔雕塑家吴信坤等参与其中。展出作品将中国生肖龙与当代创新设计有机结合,以年轻化、时尚化、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彰显中国生肖文化的深邃魅力。
1.海外中心文化空间站
2024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邀请展(海外中心文化空间站)展示了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甲辰龙年)和历届大赛的优秀获奖作品,展出了15位艺术家的29件生肖艺术作品。
展览展出了当代著名艺术家陈文令的雕塑作品《长天秋月》《幸福生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申红飙的雕塑作品《龙行》《虎》,著名旅美华裔雕塑家吴信坤的雕塑作品《团团圆圆》等。此外,来自墨西哥著名雕塑家塞巴斯蒂安的作品《Red Dragon》首次亮相中国。
2.北海公园阐福寺站
北海公园是世界上现存建园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御苑,园内遍布中国龙元素。九龙壁为现存中国三大九龙壁中唯一的双面九龙壁;五龙亭如同巨龙,伸入水中。
此次巡展地点阐福寺位于北海北岸,五龙亭之北。展览除了展示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甲辰龙年)获奖作品72件外,还展出了韩美林等当代著名艺术家的雕塑、绘画作品35件,中央美院师生共同创作的龙年生肖版画120幅以及龙年生肖文创产品等。
展览地点: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空间
展览时间:1月18日-3月11日10:00-17:00(16:3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北海公园阐福寺
展览时间:1月18日-3月11日 8:30开放,16:30停止进入,17:00关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文化节》
“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文化节为期一个半月。从腊月初二至正月十五,融传统年俗体验、数字互动体验、非遗手作体验、买卖街市集体验于一体,连接古今,创新转化,打造首都文旅融合新热点。
精心打造的“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馆是本次文化节的亮点。馆内亮相的九组主题场景运用全息投影、数字交互等方式对故宫保存的新年文物进行多媒体数字展示,那些深藏在博物馆中的绘画、文献和礼俗通过创新场景、动感视效和趣味情节与公众见面,营造出可观、可触、可享的贺岁氛围。
据了解,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文化节,是故宫出版社践行数字融合出版的成果。这个展览以数字融合的形式落地鸟巢,是对故宫提出的“四个故宫”建设中,“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出版转化。
本次文化节秉承着“把故宫带回家”的理念,在现场设置一条溯源历史的“买卖街”,观众可以挑选琳琅的故宫和鸟巢文创产品以及心仪的故宫出版物,将来自故宫的新年祝福带回家。在非遗体验区,诸如内蒙古玉米皮贴画、木版水印、建水彩陶等传统技艺联袂上演,观众可以尝试自己的“非遗手作”,观展之余,寓教于乐。此外,现场搭建紫禁城风格的布景装置,有祈福、团圆、贺岁、迎春、鸣鼓多个主题,满足观众的各种“打卡”需求。对盖章情有独钟的人,也可以在吉祥物龙宝的引领下,收集各处的祥瑞图章,钤盖的一瞬间,凝固下对“紫禁城里过大年”的一段美好记忆。
据悉,此次文化节是在201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特展后,首次以数字融合出版的形式在“宫外”落地,同名出版物也将在展览现场与观众见面。迎辰龙,送卯兔,北京市民与各地游客将在一片祥和的春节氛围中,一同体验这道年味儿十足的传统文化盛宴。
展览时间:持续至2月24日
展览地点:国家体育场(鸟巢)
《“龙年游园”博物馆文创展》
地坛公园神库正在举办“龙年游园”博物馆文创展,文创产品展售、抽福签、挥春迎福趣味小互动等环节,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此次展览持续至2024年2月25日。
神库正殿:形态各异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贴近观众的实际需求;同时福年抽福签、挥春迎福趣味小互动环节,既富有传统文化韵味,又洋溢着生活气息。
神库东殿:《吉影纳福——山海神祇皮影文化艺术展》,以图片、实物、影像等方式讲述皮影戏起源、发展的故事,展现皮影戏独有的文化,并以皮影戏中的“福”、“龙”祈福游客新春快乐,龙年吉祥。
展览时间:持续至2月25日
展览地点:地坛公园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
近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幕,聚焦“久久为功”品读书画中的中华文脉主题,通过中国历代著名绘画作品的高清打样稿(247件)以及相关数字作品、出版物等总共320余件文献,帮助人们从图像的角度了解跨越千年的古人阅读时光。而这些珍贵的古画高清打样,来自全世界200余家文化机构所藏,能集中呈现殊为不易。
展览深挖“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和出版成果,展示其所收录绘画中的各类阅读形象和场景,让读书文脉通过丹青跨越时空,陶冶观者情操,启迪今人智慧,推广全民阅读理念,挖掘、研究、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密码”。
现场共设置品读风雅、书斋志趣、赏心阅典、鉴古开新四个板块,结合数字化、场景化、美育化方式呈现,深入挖掘和传播中华民族的阅读传统。如《临流读书图》《水阁读易图》《山根读书图》《石磴摊书图》《停舟读书图》《春山读书图》《秋亭读易图》等,将自然山水与品读典籍相结合,传递着中华历代文人心中理想的求知境界。《青山白云红树图》《小雅鹿鸣之什图》《书馆婴戏图》等揭示了读书生活中的乐趣。《兰亭修禊图》《太白骑鲸图》等,与历史典故或典籍密切相关。《货郎图》《岁寒三友图》《耕织图》等,则开辟图谱样式,为人们探寻中华文脉提供索引。笔墨定格下的古人读书时光百般鲜活,人们也能从中体会到历代读书风气的变迁沿革,感受阅读环境的多样丰富,理解艺术风格的发展转变。
这些经典的品读书香图像,也保存着多种珍贵信息、蕴含着独特的人文价值,对揭示和阐明中华文化的载体变迁、形制演化以及阅读的风气流变、书斋环境营造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览地点:中华世纪坛
展览时间:持续至5月5日
《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
“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于2024年1月12日至4月11日在午门正殿展厅举办。
展览分“东西辉映”和“大路相连”两个单元。“东西辉映”单元,通过文献展示中国与西亚相遇相知的历史,用文物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基本特质,揭开文明交流的历史序幕。“大路相连”单元,以使者、冶金、玻璃、丝绸、家具、青花瓷六个板块,呈现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在技术、艺术、文化与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互鉴,讲述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明包容、创新的文化特质。
展品以故宫博物院典藏为基础,汇集大同市博物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合浦县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越王博物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伊朗国家博物馆共10家国内外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及图片,总数达266件(组)。展品年代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涵盖青铜、金银、玉石、玻璃、陶瓷、织物、家具、雕塑等门类。其中,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出土仰韶文化牙雕家蚕、广东南越王墓出土西汉银盒、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刻花蓝色玻璃盘、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唐代骑士纹锦、故宫博物院藏商代青铜龙首刀、清乾隆剔红漆盆玉石葡萄盆景、伊朗国家博物馆藏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等众多精美文物值得关注。
展览时间:持续至4月11日
展览地点:故宫午门正殿展厅
《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
“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由故宫博物院,伊朗文化遗产、旅游和手工艺部,以及伊朗国家博物馆主办,展览分“包容之美”“东西相通”两个单元,荟萃了伊朗多家博物馆收藏的216件文物。从宫殿建筑到居室家具,从殿堂珍品到日常用器,从绘画艺术到文字书写,通过建筑、雕塑、陶瓷、玻璃、金属、书法、绘画等各类文物,展现古代伊朗艺术的不朽魅力,展示了古代波斯文明在交流互鉴之中留下的辉煌壮美的物质文化遗产。
展览时间:持续至4月11日
展览地点:故宫午门东雁翅楼
《埃尔奥拉——阿拉伯半岛的奇迹绿洲展》
“埃尔奥拉——阿拉伯半岛的奇迹绿洲展”由沙特阿拉伯埃尔奥拉皇家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法国埃尔奥拉发展署提供支持。展览分“从史前时期到青铜时代”“阿拉伯半岛北部诸王国”“文字和语言”“现代埃尔奥拉”四个部分,阐释人类如何改造这里严苛的生存环境,又如何受到环境的影响,在此创造出“奇观”。展览为观众提供了近距离了解沙特阿拉伯文化的机会,以精彩纷呈的沉浸式观展体验,展现埃尔奥拉壮观的自然风景、珍稀的考古文物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展览时间:持续至3月22日
展览地点:故宫午门西雁翅楼展厅
《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
作为古蜀国政治、文化及经济中心,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宗古蜀秘宝震惊天下,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日前,“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在遇见博物馆·北京798馆开展。
本次展览分为“古蜀觅踪”“敬事神明”“梦回古蜀”“神国万象”四大单元。其中,“古蜀觅踪”“敬事神明”“神国万象”为静态展陈形式,通过古蜀元素提炼、大型场景模拟还原、文物仿制品展陈、数字多媒体互动等展现三星堆的考古发现、生产生活、祭祀文化、信仰体系。“梦回古蜀”融合科技与传统文化,以沉浸式交互体验的光影艺术,呈现出一场30分钟的视听盛宴。在数字化光影空间中,三星堆的面具、神树、神鸟、器具等经典形象经过元素提炼和二次创作后,结合宏大音乐、恢宏视效,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在“蜀·魂”“蜀·现”“蜀·迹”以及“蜀·祭”的叙事脉络中,沉睡千年的文物依次被唤醒,古蜀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展馆:遇见博物馆·北京798馆
展期:持续至4月7日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
1月12日下午,文明的融合“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
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丝绸之路艺术展,“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主要呈现陆上丝绸之路东段,从洛阳、长安到新疆这一区域的艺术。该展以6000平方米超大临时展览来呈现丝绸之路东段从洛阳、长安到喀什、和田地区的500余组件作品。展品包括来自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10余省市自治区、35座城市的400余组件一二三级文物,许多作品属于首次公开展出。
作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文明系列大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聚焦于文明的融合。大展以“序”“大地”“人间”“天空”“艺术恒久”五个篇章来讲述丝绸之路丰沛的艺术样貌。序篇阐述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从艺术的视角来呈现丝绸之路的人类文明。第一章“大地”以“先民之土”“丝”“行路难”三个部分来讲述张骞通西域前丝绸之路带给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想象。第二章“人间”以“胡容汉貌”“百态人生”“万里同文”“古乐新声”等五个部分多角度呈现丝路艺术的多彩多样。第三章“天空”聚焦于精神力量,分为“多元信仰”“佛艺东渐”“化梵为夏”等四个板块。第四章“艺术恒久”为结语篇,千年丝路上的“瑰宝”有其绚烂,有其消失的遗憾,留下的艺术因人而恒久存在,绽放美好的艺术感染力与精神能量。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从艺术的视角,通过绘画、雕塑、造像、器物等实物,并辅以声音、影像、多媒体等,多个角度来立体呈现丝路艺术的活力。展览大胆创新融入当代视角,使得现当代艺术与古代文物瑰宝同场相邻、传承与创新时空并存,让观众置身于以往完全不同的“丝路时空”,从而感受文明交融与历史演进的震撼之美,透过文物与当下的艺术创造,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深处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所在。为更多关注者呈上艺术机构视角的“何以丝绸之路”的时代答案,全新开启丝路叙事方式和观看方式。
展览名作荟萃,距今约4000年的新疆小河墓地毡帽质朴神秘;战国至南北朝时期的黄金面具镶嵌着奢华的红宝石;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初唐“宝冠佛”重达7吨,宏雄壮丽;龙门看经寺浮雕罗汉像不仅被收入美术史教科书,被盗海外终回归的经历更是充满传奇;赶路的干饭人胡人吃饼骑驼俑描述着千年前生意人的生活艰辛;唐代的小学生一边抄写《论语》,一边请求先生早放学,回家是孩子最真切的期盼……众星荟萃为公众制造出跨越时空的艺术场域。“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更是艺术之路、文明之路。马蹄阵阵,驼铃声响,东来西往中多种文化、文明在丝绸之路碰撞,“艺术”以多种方式在丝路沿途传播,生长演变。造像、壁画、书法等这些我们今天视为艺术的载体,最初有着信仰传播、寺院或丧葬装饰、法律文书等功用。历经千年雨打风吹,它们的现实功能如今不复存在,留下形式之美,以文物与艺术之名供后人叹赏。
展览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展览时间:持续至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