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运河水,千载流不息,积淀着深厚的运河文化。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在呈现形式上,大运河文化带以大运河北京段的一河两岸为基础,串联运河相关水工设施、漕运遗迹、仓储建筑、水源湖泊、沿线城镇村落,并且穿城而过,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顺义、通州七区,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呈现为将运河串珠成线的独特样态。
如今,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断提速,由北向南,白浮泉遗址、万寿寺、郭守敬纪念馆、万宁桥、通惠河玉河遗址、燃灯塔、大光楼、大运河森林公园……一颗颗明珠焕然一新。行走在大运河北京段,透过那一处处古迹,运河往事、运河的保护状况一一呈现在眼前。
白浮泉遗址
大运河白浮泉遗址位于昌平区化庄村东龙山东麓,又名神山泉。白浮泉是元代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水源,由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发现并利用,引白浮泉水作为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白浮堰建成。公元1293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成为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解决了元代大都城(今北京)漕运“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大运河的最上源”
白浮泉是白浮瓮山河引水工程的源头,是研究北京水利事业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认为“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
九龙池
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青石龙首所呈现的“龙泉漱玉”景观为明、清时期燕平八景之一。九龙池池壁用花岗岩打造而成,九个石雕龙首嵌入池壁,有泉水从九个龙口中涌出,因水流出处有九个龙头取名九龙池,又有“九龙戏水”、“九龙喷玉”之称。
都管天下龙王之庙
都龙王庙都龙王庙是北京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敕建的龙王庙建筑,是研究古代民俗祈雨文化重要的场所,也是北京现存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大、地理位置最为独特的一座龙王庙。庙坐北朝南,由影壁、山门、钟鼓楼、正殿及配殿组成。院内现存明、清碑刻6通,是研究当时民俗风情的重要实物资料。
保护轨迹
1990年,白浮泉遗址被公布为北京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昌平区对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及龙泉禅寺三处文物景观进行文物修缮、保护,并规划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
2018年10月,白浮泉遗址启动了首批文物修缮工作,对白浮泉碑亭的挑顶进行重新布瓦,做防水处理,同时对都龙王庙正殿和两座配殿进行油饰、夹垄和除草除尘。
2022年,对九龙池进行了比较完整的修缮,其中对九龙池的防渗系统进行修缮以及生态系统进行了重新构建,重现了九龙池水花四溅、池水清澈的生态系统。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
一泉贯出天下脉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以白浮泉历史文化遗产为基调,串联长流惠泽、龙泉漱玉、山水清音等景观节点,与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形成山水相映的空间布局,打造白浮请杀产车瓮山河文化景观带,在满足游客观赏需求的同时,更好地传承保护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资源。
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
“大运河源头遗址历史文化展”分为“大都初兴觅水源”“龙泉北导济漕运”“通惠舟楫壮帝都”3个主展厅,深度还原了郭守敬“白浮引水”工程等场景,通过互动屏幕等科技手段,以河之源、都之源、城之源为文化轴,展现运河源头白浮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承载,充分讲述了“运河源头”的故事。
参观游览可通过龙山南出入口游览运河源一龙泉禅寺(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读泉圃-都龙王庙-鹭影台-聆泉处-白浮泉遗址等景观节点,沉浸式体验京杭大运河引水段最北端的水利科技、漕运文化、文学艺术、民俗文化、园林文化,了解“运河源头”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