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三大文化带中,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一个具有多重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属性的带状空间单元。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覆盖大兴、房山、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海淀、昌平、延庆8个区。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文化形态多样,包括以周口店龙骨山猿人遗址、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为代表的考古文化,以清代“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特征鲜明的皇家文化,以大觉寺为代表的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以香山双清别墅等革命史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贝家花园为代表的中外交流文化,以永定河为代表的山水生态文化等。从距今70万年的人类历史遗存点周口店遗址,到3000年前的“北京城之源”琉璃河遗址,再到见证870年北京建都之始的金中都遗址......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见证了北京的历史发展和变迁。
周口店遗址
周口店遗址区是中国华北地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始建于1953年,有27处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遗址区内包含“北京人”遗址、“新洞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等。这里是“北京人”的发祥地。
1929年中科院古脊椎所裴文中先生在此地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
1987年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景点介绍
周口店第1地点
周口店遗址区内最著名地点为周口店第1地点一一猿人洞。据考证,北京人”在这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中断断续续地生活了近50万年。
在洞穴中发现了代表约40个“北京人”个体的近200件人类化石、十万余件石器,还发现了5个灰烬层、3处灰堆遗存以及大量的烧骨,灰烬层最厚处约达6米。
猿人洞自发掘以来,长期遭受日晒、雨淋、风蚀等自然力的破坏。为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有关部门在猿人洞搭建了覆盖面积达3700余平方米的保护棚。保护建筑工程采用了空间单层网壳钢结构,棚顶可种植绿植与山体融为一体。
周口店
第4地点
周口店第4地点新洞人遗址距离猿人洞70米,发现于1927年,1937年正式发掘,在此地获得石器和人类用火的证据和4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1973年在该地点发掘出一颗古人类的左上第一前臼齿,有人称之为新洞人,经测定年代距今约20-10万年。
周口店第26地点
山顶洞位于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上方。1930年发现,1933年和1934年进行发掘。
从山顶洞内的灰色角砾岩堆积中发现了包括三个完整头骨在内的至少8个个体的古人类化石材料,其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已很相似。年代距今约3-1万年,属晚期智人阶段。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除遗址外,2014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向公众开放。馆内收藏了周口店遗址历年来考古发掘实物7000余件,设有临时展览、基本陈列和4D影院,从“发现、研究、保护”三个层面对周口店遗址进行全面、系统的展示。
博物馆建筑设计结合了周口店的文化内涵和元素符号。建筑外形近似北京猿人创造石器中的刮削器,建筑整体采取下沉式布置,材料、色彩、形式贴近周边环境。
展馆内还设置有高达4.5米的“北京人”雕像、陈列500多件石器的石器墙,以及还原数十万年前“北京人”生活真实场景的模拟山洞。
根据《周口店遗址保护规划(2021-日木术遗业中面展示和游各规模升级,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将进行扩建,博物馆南侧将增设以多媒体数字互动展示为主要功能的数字体验中心,开展北京人起源数字化,“互联网+”展示项目试点。
保护轨迹
1961年3月,周口店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设计方案》实施,有效地保护了猿人洞遗址。2012年12月,周口店遗址监测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2023年5月,北京市文物局公布《周口店遗址保护规划(2021-2035年)》,明确2026年至2030年,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将全面启动。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金陵、十字寺遗址等为载体,整体建设周口店“人之源”文化公园。将2003年考古发掘的田园洞遗址纳入周口店遗址保护范围,并划定建设控制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