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顺馆烧饼制作技艺
福顺馆烧饼制作技艺是平谷区滨河街道陆继刚的家传手艺。它由张福顺创立于1860年左右,后经张子卓-张维善-张友-陆继刚(张友女婿)共五代传承。1997年,陆继刚将店名注册商标为“烧饼世家张”。福顺馆烧饼制作需经炒调料、和面、醒面、盖火等十二道大工序。烤熟的烧饼具有外酥里嫩、香而不腻、冷热皆宜、软而不疲等特点。福顺馆烧饼虽属小吃,但能做到百年传承享誉盛名,需要的不仅是味料讲究、诚信第一,更需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品质。
(二)缸炉糕点制作技艺
“缸炉”的“炉”字在北京话里发“漏”音。传统缸炉糕点最初是老北京饽饽铺开炉试火时制作的一种点心。
缸炉糕点制作技艺源于中华老字号聚庆斋。聚庆斋饽饽铺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田庆隆在前门大栅栏创建,时称“聚庆斋京果铺”。历经几百年的聚庆斋糕点制作手艺有家族传承,也有师徒相传。聚庆斋掌门人第十七代传人索凤义、高广顺,就是磕过头拜师学艺的。如今,缸炉糕点制作技艺传到平谷区的马换荣手里。
缸炉有破边缸炉和圆边缸炉两种,比蛋糕硬,用老面肥(肥根)发酵面团、油、糖和蜂蜜等制成,每块缸炉都是中间略凸、边上稍薄些,用手轻轻一掰就分开,味道甜香,品种有“七宝缸炉”和“九尊缸炉”。
缸炉物美价廉,营养丰富。聚庆斋把一个原本低档的缸炉做出了极致,烤出来色泽深棕、裂纹均匀、软硬适中、香甜适口,据传曾被宫廷选用。如今,缸炉糕点为老北京人钟爱的口味,并逐渐为其他地区人们认识并喜爱。
如今,马换荣遵照师父建议,成立了北京长升居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册了“长升居”商标。
(三)毛官营武家豆片制作技艺
豆片儿,是将出模的豆片(称水片)晾晒后(称干片)加上十几种调料和盐蒸煮入味而成。
平谷区马昌营镇毛官营村历史上曾隶属河北省三河县,毛官营村村民武连起自其高祖武敬文在清代便以制作豆片儿为生计。如今武连起把手艺传给了老伴和儿媳,还有个关门弟子李勇。至此,武家豆片儿制作技艺已传承六代。
豆片儿制作过程主要有选豆、破豆、磨豆、打浆、点卤、泼片、晾片等17道工序,每道工序均体现武家传统制作技艺的净、精、细等特点。
武家豆片儿薄厚均匀,色泽油黄,味道香醇,咸淡可口,肉头筋道,胜似熟驴肉。接近豆片儿即可闻到自然豆香,微咸中带有清香,韧性好,有咬劲,风味独特。
(四)夏各庄村老豆腐制作技艺
夏各庄村老豆腐制作技艺,是平谷区夏各庄村老豆腐制作世家马百山的家传手艺。
据传夏各庄村老豆腐源起自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自远祖传承至如今的马百山,至少有近260年历史了。
夏各庄老豆腐制作技艺号称三精:食材精良、制作精到、工艺精致。经过家族数代传承、改良,马百山决定将石磨、砂锅等要件和老豆腐融合到一起,使马家传统的老豆腐无论口感还是营养,都更加完美。民间俗谓“石磨砂锅老豆腐”,其制作流程主要包括泡豆、制浆、点浆、调味等几十道工序。
经过改良后的老豆腐,不仅具有韧而滑溜、细嫩、口感醇香、入口即化等特点,而且调料十分丰富,包括:蒜汁、花椒油、辣椒、韭菜花、香椿、小葱、酱油、米醋、白砂糖、花生脆、熟黄豆和咸芥菜,共十二味。
(五)南太务瓢式漏粉技艺
南太务瓢式漏粉技艺,是平谷区夏各庄镇南太务村民众采用纯白薯淀粉做原料,并用特制漏粉工具“粉瓢”漏制粉条的技艺。
南太务村瓢式漏粉技艺,源起于民国时期。把漏粉技艺引进南太务村的第一人是范富(1920年—1991年),他聘请天津市宝坻县曾师傅在南太务村建“粉坊”漏粉,随着粉坊生意逐渐红火,范富逐渐掌握漏制白薯粉条全部技艺。传承至今已四代。
粉条制作过程包括选薯、磨浆、过滤淀粉、炒芡糊、扼揉粉团、漏粉、洗粉、晾干等15道工序。成品粉条呈灰白色、偏黄色或黄褐色,烹饪过后的粉条口感爽滑,极富弹性。
南太务瓢式漏粉技艺为群体传承,漏粉师傅们需要多人分工合作,配合默契,群众参与性强,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民俗价值。
(六)果酱制作技艺
平谷处于燕山山脉北纬39度至40度之间,北为内蒙古高原,南为华北平原,雨量充实,自古出产杏、梨、山楂等水果,勤劳智慧的平谷先民自古即有制作果酱的民间习俗。
聚顺店的“果酱制作技艺”为刘家店镇北店村聚顺店的厨师王泰和创立。
“聚顺店”为刘家店镇北店村村民胡金刚的祖先创立于19世纪60年代末的客栈(俗称大车店)。王泰和是当时的厨师,会做果酱,因为果品不同,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全凭经验。所以,聚顺店除了经营自己的主打餐饮产品之外,还有果酱制品以供商旅食用,受到商旅的喜爱。
聚顺店的“果酱制作技艺”,经王泰和-胡老太-刘木珍-胡金霞、徐育红四代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其代表性的果酱制品为“山楂酱” “杏儿酱”“梨子酱” “桃子酱”。
(七)花馍制作技艺
花馍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一种将民间美术融入面点的艺术,也是具有平谷地域特色的一种传统面食,也是重要节日、人生礼俗,家家都会做的一种传统面食。
在平谷域内,获得群众认可度较高的代表性人物是平谷镇岳各庄村的佟国华,她的花馍制作技艺源于其祖母佟杨氏和母亲王秀芝,百年传承至今。其代表作为“九桃一手”。
花馍制作过程需用不同工具,再经搓、擀、剪、切、捏、揪、挑、压、拔、按等手法,制作各种花鸟草虫、飞禽走兽……面上颜色为纯天然果蔬汁,代表着健康吉祥。
(八)洳口烙饸子制作技艺
烙饸子,又称盒子、合子等,因为有着阖家团圆、和和美美、长长久久等美好寓意,又因其为平谷传统民俗订婚时的美食,自古以来就深为人们所喜爱。
洳口烙饸子是清末民初时峪口村人陆庭宽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叫卖时所创。因其性格善良淳厚,烙饸子的面软滑筋道,再配上本地紫根的韭菜和鸡蛋制成的馅料,经铸铁大饼铛子一烙,马上便香飘四溢。薄皮大馅,吃起来口感清香,慢慢地被周围的老百姓所熟知和喜爱。
洳口陆氏恪饸子经过太爷陆庭宽-陆广合-陆文友传到现在的第四代陆云手中。洳口恪饸子,因其皮薄、馅大、面软、形似满月、吃起来口感鲜嫩适口、馅香味美的特色,及其在不同时节具有不同的馅料,因此越来越深受广大追求健康养生的宾客们的喜爱。
(九)石磨香油制作技艺
香油,历史悠久,用处广泛,最早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经过时代发展,由最初作为燃料和治伤的药物到被百姓端上餐桌,它是中国饮食发展的生动见证。
“石磨香油制作技艺”为家住平谷区山东庄镇西沥津村的于宝合的家传手艺,由于宝合的曾祖于成林创立于清(代)光绪五年(1879年),又经祖父于财、父亲于海青,一脉四代传承至今。
于宝合的石磨香油制作技艺,仍沿用传统石磨酱坯制作的传统方式。其制作过程经过选料、清洗、翻炒、研磨等十多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制作成的香油呈橙红色透明状,观之晶莹剔透、状若凝脂,嗅之芳香扑鼻、沁人心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