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高大尚平谷建设,聚焦“拥抱新消费新生活,打造世界休闲谷”,平谷区档案馆践行档案力量,编研出版《平谷味道》书籍,分美味菜肴篇、特色主食篇、鲜美果蔬篇和民俗宴席篇进行系列线上展示。
品尝了平谷美食,你就爱上了高大尚平谷,让首都因平谷更美好!
美味菜肴篇
石磨砂锅老豆腐
老豆腐本身就是一道好吃食。
现在市面上卖老豆腐的少了,早点摊卖的大多是豆腐脑。
平谷夏各庄村马家老豆腐经数代传承至今,始终质地细腻、白嫩若脂,吃起来有劲儿,豆味儿纯正……
老豆腐,据说起源于山东省,又名“北豆腐”“卤水豆腐”,是以盐卤为凝固剂制作而成,口感滑嫩、调料多样、营养丰富,是北方地区著名的传统小吃。对旧时平谷人来说,老豆腐是稀罕的美食,一个村也不见得有一家豆腐坊,一年也吃不上几碗老豆腐。一碗飘香的老豆腐,成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小幸福。
《骆驼祥子》里,老豆腐使祥子品尝了活的滋味:“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梁实秋《雅舍谈吃》曾说起豆腐脑与老豆腐的区别:“北平的豆腐脑,异于川湘的豆花,是哆哩哆嗦的软嫩豆腐,上面浇一勺卤,再加蒜泥。老豆腐则是另一种东西,是把豆腐煮出了蜂窠,加芝麻酱韭菜末、辣椒等作料,热乎乎的连吃带喝亦颇有味。”
《故都食物百咏》称赞老豆腐:“云肤花貌认参差,未是抛书睡起时,果似佳人称半老,犹堪搔首弄风姿。”注说:“老豆腐较豆腐脑稍硬,外形则相同。豆腐脑如妙龄少女,老豆腐则似半老佳人。豆腐脑多在晨间出售,老豆腐则在午后。豆腐脑浇卤,老豆腐则佐酱油等素食之。”
老豆腐的历史比豆腐脑要长,形成了一种悠久的饮食文化。《平谷旧城关饭店和地方风味小吃》中言:“各地的老豆腐做法基本一样,只是老嫩、粗细略有不同,它的主要差别在调料上。平谷老豆腐调料有蒜汁、花椒酱油、韭菜花(或嫩韭菜末)、辣椒、香油,一般不用芝麻酱,以防影响豆腐本身特有的味道。”热是老豆腐好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售卖时老豆腐锅底下放有炭火盆,直至一锅豆腐售完时,也是滚烫的,所以叫卖时总喊:“老豆腐热——”
如今,平谷夏各庄村还有一户专卖老豆腐的,是源自清代的家传手艺,区级非遗美食,曾荣获“游客心中最喜爱的京郊美食——小吃类最佳人气奖”。店主叫马百山,用石磨砂锅做老豆腐。
马家是夏各庄村望族,来自山东枣庄。据说清康熙年间,马家一位先祖自幼丧父,帮母亲经营着自家的老豆腐小吃店。每天天不亮就要推磨磨豆浆、做老豆腐。附近村庄以马家的老豆腐最为出名,生意蒸蒸日上。
据马家老辈人说,相传老豆腐后来被路过的乾隆皇帝尝到了,皇帝对其滑溜细嫩、醇香浓郁的口感很是赞赏,从而名声大噪、远近皆知。马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平谷县城便有了商号和住房,在各处建了豪宅二十余处、百余间房,此后出了多名岁贡。
乾隆皇帝一生出行甚广,品尝过不少地方美食。据说他特别爱吃豆腐,几乎每餐都有豆腐或豆制品,全国各地流传许多与他有关的豆腐故事,如白溪豆腐、平桥豆腐,后来有道菜就叫乾隆豆腐。乾隆帝曾多次往来盘山,在夏各庄村南的老爷岭便有一条那个时期的御道,乾隆品尝马家老豆腐也并非毫无根据。
据《夏各庄村史话》记载:“御道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修建期间,设有工棚,官员来此巡视,便在那里喝茶,故此地被称为茶棚沟。后因不断有上层人物及游客往来,夏各庄村民便常来此卖老豆腐、麻花、烧饼、脆萝卜、杏仁、黑枣等农家小吃。乾隆三十四年三月初九那天清晨,乾隆由顺义行宫来到平谷,在安固村西拜庙(普济寺)后进入夏各庄村西南,过茶棚沟后,在山下(尖营)宿营用午膳。”
乾隆皇帝尝没尝过马家的老豆腐已无从考证。不过,马百山的确是在卖老豆腐的吆喝中长大的。他自幼帮父亲马贺青选豆、破豆、洗豆和推磨,渐长后,学习卤水技术、油皮技术,以及做老豆腐和老豆腐干。每天下午时分,马家总弥漫着浓郁的豆香味儿,新出锅的老豆腐一推到街上,听到吆喝声的老百姓纷纷拿着瓷碗、把缸子,或者小铝盆、釉子盆快步走出家门。
安固村今年52岁的张晓荣回忆她四五岁时,常在傍晚时分捧着碗等待马贺青的老豆腐。“豆—腐——,老—豆—腐——”响亮的吆喝声一传来,她便小跑出门,递上碗和五分钱。马贺青打开锅盖,从冒着热气的锅里舀出热乎白嫩的老豆腐装满她的碗,点上韭菜花和花椒油,香喷喷的热气立刻能把她的哈喇子引出来。端回家后再搭配根麻花,掰成小截泡老豆腐碗里一起吃,什么是油然而生的幸福算是真正体会到了。至今每次喝到马家老豆腐,都会令她想起幸福的童年。
四十年前,能独享一碗老豆腐的家庭不多,即使马家的孩子也是四兄弟头碰着头地同吃一碗豆腐。那时人们吃不起肉,老豆腐成了打牙祭的调剂品。尤其寒冬时节,农村夜晚的戏台下、电影旁,能买上一碗冒着热气的老豆腐,几个人你一勺我一勺地边吃边看,绝对羡煞旁人。
当年,老豆腐都是纯手工制作,制作环节烦琐,费工费时,需泡豆、制浆、点浆、调味等二十多道工序。马家老豆腐讲究用春播黄豆,长形、黑豆脐、饱满的最宜,破豆之前经两簸、两捡、两筛,之后磨成两瓣的豆糁,再用冰镇的山泉水泡豆,这期间搓豆皮换水十次以上,几小时后方可上石磨磨豆。磨完的生豆浆,要加沸水搅拌后倒入滤布内加水过滤。过滤的豆浆煮熟后再二次滤浆,流下的浆汁继续煮沸,待浆沫涨起裂开时,用器皿上下翻舀砸浆,然后再以小火煮沸。
点卤之前先在热浆中放一舀子冷水,此时把凝固剂倒入空的砂锅并不停搅拌,然后将大锅内的热豆浆朝着一个定点倒入砂锅。马百山操作到这步时,常会想起小时候父母倒浆的情形:父亲和母亲各自端着盛有热豆浆的大瓦盆同时倒浆,两股豆浆在砂锅中形成对流,煞是好看,他们配合默契,动作快、猛、准,一气呵成。似这般幸福的回忆,也成了马百山坚守祖业的一大因素。
仅需片刻,豆浆便被卤水降服成白白嫩嫩、细而不松的老豆腐,在砂锅里悠悠散发着馥郁的豆香。老辈人讲究喝砂锅老豆腐,砂锅既保温又不失食物本味儿。马家至今还保留着祖传的砂锅,约有60升,底部有炭盆,外皮用双层柳木和驴筋围制,四围以四枚清代铜钱为饰。
老豆腐本身就是一道好吃食,主要品的是清水熬出的豆香味儿。小料不能喧宾夺主,即使料的种类再多,也都分开装,然后根据喜好一小勺一小勺地勾兑浇汁,点到为止就好。
话又说回来,料虽是配角,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也需要精细。讲究用香油炸花椒、辣椒,用木锤捣蒜泥,再配上香菜、小葱或者香椿和酿好的韭菜花,再充足一点的,还要准备花生脆、熟黄豆、咸菜丁、麻油、白糖、醋……盛老豆腐时,讲究用铜勺盛到碗里,老豆腐要像小馒头似的凸起,然后从“馒头”顶浇汁流向四周,这才能显出盛老豆腐的方法和韵味儿来。
马家老豆腐经数代传承至今,始终质地细腻、白嫩若脂,吃起来有劲儿,豆味儿纯正,选配有12种经典调料。马百山还研制出多味老豆腐,有蔬菜味、水果味、花生味、牛奶味、核桃味等等,酷暑时也可以做冰镇老豆腐。这一步与时俱进的改良,收获了不少年轻的粉丝。
人们在喝老豆腐时,可以再要一份小米煎饼或杂粮大油饼,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番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