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沉淀,模式口的这些古民居曾惊艳时光

  • 2023-12-23 15:37:00
  • 驼铃古道 | 模式口

京西之美,不仅在其秀美的山水风光,那烟火深处的古建民居,更是承载了千年的文化生活积淀和记忆。

如果要寻找记忆中京西民居的风貌,石景山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一定是您最佳“打卡点”,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模式口古民居,近距离感受历史风貌,找寻模式口老街记忆。

01

古道上的民居院落

模式口驼铃古道的两侧建有现存保护比较完整的传统四合院,房龄都已在百年左右。

模式口民居独具神韵的砖雕、木雕、楹联、壁画和建筑风格,历经元、明、清、民国数百年,久盛不衰,成为研究京西民居风貌和平民生活变迁史的一座博物馆。模式口民居建筑特色布局结构从规模与布局上来看,模式口民居有一进、二进、三进院,其中以一进和二进院为主。

一般为南北房做院落正房,再配以东西厢房,中为庭院,外环以高墙。二进院以门楼为限,隔为两院

建筑特色

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但这些民居仍能巍然挺立,颇有当年之风采,这与其精妙的建筑结构密不可分。建筑屋顶,几乎都采用了棋盘心形式。抬梁式木架结构,承重在柱不在墙,可收到“墙倒屋不塌”的抗震效果。在建筑材料上多采用砖石混用,起墙主要为就地取材的山石,经济实用。

传统装饰

如意院门,石雕门墩、影壁、屏门、隔扇、砖雕、木雕、彩画、泥塑、山花、土灶、土炕、碾房、老门联……虽然是民居,但装饰上却毫不含糊。

其中,院门和正房装饰较为讲究,院门以如意门为主,正房门窗高大,采光好,窗上木雕精致。02“老院子”里的记忆作为老街上为数不多的三进院,模式口89号院几乎成为了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之一。

位于模式口大街的89号院,距今约有120年历史,沿着石阶而上,来到门前,古建筑在午后阳光的映射下,愈显古朴韵致。

院门前,有一对保存完好的抱鼓石,左右鼓芯各雕麒麟和瑞树,栩栩如生。鼓帮及鼓墩处雕有卷草花卉,颇具美感。

接着走进门廊 , 东西山墙有壁画四幅 , 描绘的是八仙过海的故事。在二道檩与檐檩之间 , 还有彩绘四幅

走出门廊 , 是一座精美的跨山墙砖雕影壁。仿照如意门砖雕样式,朝天栏板雕喜鹊登梅;冰盘下雕寿字和蝙蝠相间花饰,意境深远;左右盘头处, 砖雕精美,左为鹊梅图,意为“喜上眉梢”;右为松鹤图,意为“松鹤延年”。

在二进院的屏门东侧,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精美砖雕,边框卷草纹饰。四个岔角雕有福、禄、寿、喜图案。在模式口大街上,还有一座游客必拍照打卡的古民居——71号院,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外墙,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该院内部正改造更新中,新业态的加入让老房子更加有生机。

一个典型的如意门规制,门额栏板为桥栏状浅雕,护门板是镶有密钉花瓶式铁质花饰,方箱门墩上雕刻瑞树花卉。

屋脊头起翘,连接中部有精巧别致的脊花雕饰。

走进院内,迎面而来的跨山墙影壁同样雕刻精美,硬山垂脊, 脊花为向日葵图形,瓦当上有篆刻寿字 , 影壁顶砖雕遍布花卉卷草纹饰,檐下两边各雕一立体花瓶,花瓶以外各有卷草纹饰,雕刻十分精巧。

这是一个二进院,在老房子的基础上做了更新改造,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活力。更新后四合院的格调依旧古朴雅致,在屋内还可以看到保留下来的老房梁,屋外脚下已有百年历史的老条石历历在目。全新的71号院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很快就能与大家见面了。

明清时期,驼铃古道作为交通要道,游商往来穿梭,驼铃声绵延不绝京西民居的建造特点也同样烙印着千年古道的商业烙印无声诉说着曾经的繁华辉煌。

留住老街记忆,唤醒城市乡愁模式口大街在城市有机更新改造中,既保留了原有的老街记忆、烟火气息,又融入了新景观、新业态以崭新的面貌和风姿续写昔日商旅纵横、摩肩接踵的繁华盛况。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