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叫“一阳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诞生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数九、冬节”。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节,与春节在岁首民俗方面有着明显的联系,在人们的观念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因此人们对冬至很重视,常常将冬至与大年对举,故民间至今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汉书》中曾有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大致是说人们认为过了冬至,阳气回升,黑夜一天天缩短,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是四季轮换、节气循环的开始,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日。
冬至三候
在古人看来,冬至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此时的物候也符合古人对阴极阳生的理解。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之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都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山中的泉水也已暗暗开始流动。
自冬至开始,我们正式进入“数九”天,各地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冬至到来年春分的物候变化。比如华北地区就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冬至养生
冬至迎来最寒冷的天气,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感冒等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冬至前后是人们开始进补的最好时间。
起居
冬至时节应早睡晚起。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
食补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冬季应恰当选择既美味又具有补益身体功效的食物。
温补类食物,如龙眼肉、荔枝、饴糖、扁豆、山楂、胡桃等,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易上火。
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银耳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滋补类食物,如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等,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