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刀面代表性传承人---吴福新

  • 2023-11-10 13:22:00
  • 河北文化旅游

吴福新,市级非遗项目“拖刀面”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拖刀面”制作工具特殊,味道独特。

到了核桃园,要吃拖刀面,不吃拖刀面,等于没吃饭”。这是井陉县核桃园村流行百年的乡村谚语,拖刀面是井陉县天长镇核桃园村独有的特色面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可谓方圆百里绝无仅有。切面是最见功夫的步骤,此时需要用到一种特制的工具——拖刀,它形似铡刀,长约60厘米、重约5公斤,切面时拉锯式地拖起刀上下来回拉,“拖刀面”故而得名。

吴福新,手擀拖刀面已40多年,是拖刀面的第六代传人,近年来,常年受聘于一些知名景点进行拖刀面制作表演。

在一盆温水中加入盐和碱,一点一点倒入面粉中,经过不停地揉面,一大块颜色淡黄的硬面团便和好了。

趁着醒面的工夫,吴福新介绍,拖刀面的制作工序由配料、和面、擀面、切面四个步骤组成。“我们选用优质小麦面粉,按比例加入水、盐和食用碱。先用热水将碱溶化,激出它特有的香味,再用冷水兑成适宜的温度,将面粉和成团。醒半小时左右,再进行揉面,直到把面团揉光滑为止。这就是‘一拌、二醒、三揉面’。”吴福新说,面中加入盐和碱是为了达到“拿条”和“足硬”的效果,适当的盐碱比例是和一块好面的前提。

制作拖刀面所用的案板、擀杖等工具也是有要求的,用优质木材做的案板宽度不少于1.5米、长2米左右,而擀杖长1.5米、直径10厘米左右。

切面用的拖刀形似铡刀,长约60厘米、宽约30厘米、重约5公斤,全身铁制,由刀槽和刀片组成,顶端刀槽呈弯钩状,下垂成一平托。“大刀太沉,拿不起来,切面时就要握住刀把来回拖动,‘拖刀面’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吴福新一边说一边开始切面,只见他用手稳稳地握住刀柄,刀根部抬起,刀前端的平托始终不离案板,切出来的面条粗细均匀、四面见棱。

“做拖刀面要求‘脚有根、手有功、力均匀、贯始终’,切出来的面条不粗不细、不连不豁、四面有棱。”吴福新说,合格的拖刀面要久煮不烂、捞挑不断。

按照当地习俗,婚丧嫁娶、满月祝寿、重要节日等,都要吃一碗拖刀面。煮面时,几百米以外就能闻到一股碱面条特有的香味。要说吃了拖刀面饱了“口福”,那么观看用拖刀切面则是饱了“眼福”。

吴福新说,一个好的拖刀面把式,可以供几百人乃至近千人同时吃面。“我们核桃园村的打树花非常有名,以前每年春节期间,打树花表演都会吸引来包括国内外游客在内的众多游客,在观赏民俗的同时,游客们还可以免费品尝拖刀面。”吴福新说,看到游客那么喜欢打树花、拖刀面这样的非遗项目,心里特别欣慰,“我们真是忙得高兴啊!”

  • 编辑:王思源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