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的京城,一起走进室内看展,收获冬日里的温暖,感受精神的愉悦吧!
圆明园石柱回归展
10月13日,圆明园石柱回归展在北京圆明园博物馆拉开帷幕,集中展示7件圆明园流失石柱文物,呈现了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最新成果。据悉,这是继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文物。
展览以7根石柱文物回归圆明园为主题,分为“漂洋过海”“回归之路”“石柱真容”三个单元,以圆明园石柱流失为背景,将此批流失文物回归过程作为串联,呼应同类流失海外文物在园展示情况,重点描绘石柱上的精美雕刻纹样,力求让观众了解圆明园石柱远离故土,颠沛流离,重回故里的历程,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圆明园石柱所蕴含的文物价值。展览展出文物、照片等共约50组件,在圆明园博物馆正觉寺最上楼一层长期展出,10月14日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
时间:10月14日起
地点:圆明园正觉寺圆明园博物馆
自然的回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毕业生作品展
为庆祝首都图书馆建馆110周年,首都图书馆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举办 “自然的回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毕业生作品展”。本次展览展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的28位毕业生艺术家2023年的新近作品,展览意在探讨 “人类如何将自然带来的灵感蕴含在表达中,如何将思想的传递映射在纸张、木板等媒介上,以及艺术如何成为这一联系的纽带。”
本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今年最新收入馆藏的毕业生作品,“人”“自然”“艺术”是年轻艺术家持续关注的话题,年轻艺术家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探索,并通过各种媒介发声,从绘画到木刻、从雕塑到影像,艺术家们用他们各自擅长的方式思考人类在自然中存在的意义,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达。本次展览内容包含对自然之美的赞颂、对生态问题的反思、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追求。
时间:10月21日-12月27日
地点:首都图书馆A座文化艺术展厅
百十守望 砥砺前行 首都图书馆110年馆史展
2023年是首都图书馆建馆110周年,作为北京市属公共图书馆中心馆和龙头馆,首都图书特别推出“百十守望 砥砺前行——首都图书馆110年馆史展”。展览从“济时益学 盛世华章”“典册缥缃 独树一帜”“文化传承 矞矞皇皇”“携手同行 未来可期”4个部分,展现首都图书馆110年历史,反映不同时代北京公共图书馆事业风貌。展览通过翔实的档案和史料,体现首都图书馆“服务普通民众、普及文化知识”的办馆宗旨和初心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首都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来了!首都图书馆镇馆之宝《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就在本次展览第二章部分展出。著名戏剧史学家王季思先生评价:“《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是清代北京车王府收藏的戏曲、曲艺手抄本的总称。戏曲包括昆曲、乱弹、弋阳腔、吹腔、西腔、秦腔以及木偶戏、皮影戏等;曲艺包括鼓词、子弟书、杂曲三大类,内容极其丰富。他所包含的文献价值可与全唐诗、全宋词媲美;它的发现,可与安阳甲骨、敦煌文书并提。”著名戏曲艺术家欧阳予倩誉之为“中国近代旧剧的结晶,于艺术上极有价值。”
时间:10月24日起
地点:首都图书馆B座一层第一展厅
我从“晋”中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走进中国非遗馆专题展览
此次展览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太原市政府、晋中市政府、吕梁市政府共同主办,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主题为“晋风晋韵、传承共享”,内容包括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项目综合展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介绍及大事记、保护区内代表性项目综合展示等。
除了展览,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还将推出与本次展览配套展示的“遇见非遗”系列社教活动,带领公众近距离体验左权小花戏、祁太秧歌、晋剧等表演,共赏“晋戏群芳”。
时间:10月27日-11月15日
地点: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铁笔丹华:谢磊明、方介堪、徐无闻篆刻艺术展
谢磊明、方介堪、徐无闻均为西泠印社社员,以篆刻名世,实则也都是博通诸艺的人杰。他们之间师弟授受、承先继后,在深入汲取传统养分的基础上,对文人篆刻和篆书艺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的创作实践展现出古典文艺的丰富美感和独特魅力,同时也强调和重申了印学和书学的文化立场。
2023年是谢磊明逝世60周年、方介堪逝世36周年和徐无闻逝世30周年,西泠印社也迎来建社百廿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此首度举办篆刻艺术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篆刻原作、印蜕印谱以及相关书画、信札、手稿、器物等文献,期以观照和讲述现代篆刻史、鉴藏与交流史的一个重要面向,并藉此向保存金石、护持文物、研究印学、传播艺术、热衷教育的杰出学人和优秀传统致以由衷敬意。
时间:2023年10月31日-2024年1月3日
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