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定州博物馆,“穿越时空”与苏轼相见

  • 2023-11-06 13:23:00
  • 北京旅游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诗人、文豪、画家、官员。纵然已离去900多年,苏东坡的身上仍有着无数标签。关于他的故事,我们也已听过许多,因个人性格,苏东坡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地方官,被史学家戏称“不是在外地做官,就是在被贬外地的路上”。而其中一段重要往事与河北定州有关。是什么故事呢?来,跟着我们的节奏一起——“又见东坡”。

目前,由定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定州博物馆承办、河北博物院与曲阳北岳庙博物馆支持举办的“又见东坡——苏轼与定州主题展”正在定州博物馆举行。

定州,苏东坡的18个“故乡”之一

在六十多年的人生中,苏东坡辗转游历了中国30多个州县,在浙江杭州、广东惠州等18个城市留下了500多个纪念性景点。据记载,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九月至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苏轼出任定州知州。

虽然仅停留了短短数月,苏东坡却为定州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定州博物馆称,苏东坡与定瓷和中山松醪酒都有渊源。

据史料记载,苏东坡刚到定州没多久,就为弟弟苏辙寄去了定瓷馏合、刷瓶。为此还写了一首诗《寄馏合刷瓶与子由》:

老人心事日摧颓,宿火通红手自焙。

小甑短瓶良具足,稚儿娇女共燔煨。

寄君东阁闲烝栗,知我空堂坐画灰。

约束家僮好收拾,故山梨枣待翁来。

大意为,我给你寄了一套馏合、刷瓶,和儿女们一起煮饭蒸栗享受天伦之乐,不用的时候要收拾好,等着我回来一同享用。

据定州博物馆介绍,诗中的馏合是蒸饭的小甑,刷瓶可能是用来煮饭的器具。馏合、刷瓶,都是当时的定瓷新品。苏东坡将最为珍贵的定瓷赠送给弟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可见定瓷非常受苏东坡的重视。而在展馆,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相关的瓷器,在漫长的岁月中仍然保持着白净,轻盈。大家可以来定州博物馆自己探索,毕竟美好的事物总是亲眼所见更为真切。

赏文豪佳作,喝“亲酿”美酒

中山松醪酒,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呢?没错,它既是千载二赋——赏《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中《中山松醪赋》的美酒原型,也是定州特产。

苏东坡任知州期间,改良当地酿酒工艺,以黍米、麦子、松节为原料,以黑龙泉为水源,酿制成强身健体、甜中微苦的美酒,取名“中山松醪酒”,有“一口品三酒 (米酒、药酒、白酒),五味(醇味、松香味、蜜味、酸味、苦味)归一盅”的美誉。除此之外,他还写下《中山松醪赋》,并在文中推荐,“味甘余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颇有一种为自己的得意之作代言的感觉。

在定州,苏东坡还曾到济渎岩观赏,据记载,当年济渎岩“溪流潺潺,碧波荡漾,桃红柳绿,飞鸟和鸣,一片清幽胜境”。面对这一奇景,苏东坡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挥笔写下《行香子·述怀》,发出了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想摆脱世俗困扰的意愿。

在展馆,除却瓷器和拓片,目光所及之处我们还能见到许多朗朗上口的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天涯何处无芳草”、“腹有诗书气自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是否会在这些诗中找到共鸣呢?

吃一碗焖子,想一个诗人

苏东坡在定州不仅留下了故事、作品和美酒,作为忠实的美食爱好者,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他,还在定州,留下了自创的美食。

民间有传说,苏东坡到任前,定州周边的一些县城在夏季遭遇干旱,在秋季又遇洪涝。他到任后,不仅向上请奏拨款,救济百姓,还亲率人员携带粮食和肉类赴灾区开展赈济。然而,众多的灾民和肉食短缺的问题,却让苏东坡发愁,望着巨大的煮肉锅,他有了个新法子。

苏东坡让手下在肉汤加入少许碎肉,混以当地的荞麦面,经过熬煮,制成块状,分发给灾民。这种方法让有限的肉食分发给了更多的灾民。在赈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做法也流传了下来。后来,人们将这种食物取名为“焖子”。

读完这些,想必你已经规划好了来定州博物馆参观的路线,来这里,不仅可以被文学熏陶,还能享用美酒佳肴。

展览信息:

本次展览展出精美文物65件(套)以及古籍拓片等展品40余件(套)。

展览已于2023年9月28日开幕,将于2024年3月27日结束。

地址:定州博物馆(河北省定州市中山中路南侧)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