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兰芳,河北省省级非遗项目“邢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五彩的丝线,灵巧的指尖,上下舞动的绣花针,幻化着一个个美丽的“梦”。
邢兰芳从小生得一双巧手,9岁时,她在保定清苑跟着姥姥学习刺绣。16岁时,她正式学习绣花,家里的枕头套、门帘、床围子等都是她绣制的,邻居家的大姑娘小媳妇,常请她帮着绣嫁妆。长大后,邢兰芳到棉纺厂工作了23年。2004年,棉纺厂效益滑坡,邢兰芳提前从单位下岗。突然没有了生活重心,爱人担心她心里难受,就张罗着给她报了个刺绣班。
“当时刚好有两个威海的大学生在石家庄创业做苏绣,我手巧,就想着不如去学一门技术,以后还可以打零工挣钱。”十个月后,正当邢兰芳手艺熟练之时,两个大学生突然放弃创业,回老家了。“我那年已经44岁了,生活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我也没想着创业,就觉得不能半途而废,于是心一横,就去了苏州学艺。”
苏州的刺绣艺术多是家族手艺,世代承袭,极少外传。邢兰芳想要拜师,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她刚到苏州,人生地不熟,四处碰壁。“有一天早晨,我又到绣庄最多的那条街溜达,当时坐在公园门口特别沮丧。”幸运的是,一位晨练的老人,看着她拎着大包小包,给她指了一条道,“他的侄媳妇就是我的第一位苏绣老师高文娟。”
有了专业苏绣老师的指导,从2005年开始,邢兰芳每年都会固定往苏州跑两三次。她说,苏绣的技术每年都在发展,现在绣出来的东西越来越精美,如果不学习,技术就会落后。因此,她的老师也从一位变成了三位。“三位老师各有所长,一位擅长佛像,一位擅长花卉,一位擅长山水,跟着老师们学习,我才能掌握更多的技艺。”人到中年的邢兰芳始终不放弃学习。
开创“邢氏刺绣”那时,她一边学习刺绣,一边自主创业,与爱人开办了“兰芳绣庄”。创业初期,十分艰难,绣庄前三年几乎没有收入,邢兰芳的创作也一度陷入瓶颈。“当时真的特别难,我也偷偷哭过,感觉坚持不下去了,可我放不下对刺绣的热爱。”邢兰芳说,她最喜欢航天员王亚平说过的一段话:“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让我有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到现在。”这也是她刺绣人生的真实写照。
经过多年精学苦练,邢兰芳的刺绣技艺突飞猛进,她多次参加省市级的工艺作品大赛并取得了好成绩,多幅苏绣作品荣获特等奖、一等奖,她也被评为“京津冀金牌巧手”“河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巾帼工艺师”等。
不过,她从不墨守成规。近几年,邢兰芳在保留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将中国水墨画、摄影等艺术和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形成独特的刺绣风格。“苏绣讲究的是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我独创的‘邢氏刺绣’融入北方绣法,精巧中带着粗犷,更加注重写实。”
传承传统技艺 这17年间,邢兰芳创作的绣品不计其数,不过让她最引以为傲的有三件耗时数年的精品,历时4年手工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长8米、宽50厘米;历时2年创作的《富春山居图》,长10米、宽50厘米;还有历时3年创作的《丝路山水地图》,长30米,宽50厘米,其中《丝路山水地图》被她视为“镇店之宝”。
青山绿水、山川纵横、气势恢宏,211个地理坐标,众多古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当绣品《丝路山水地图》缓缓展开时,这幅以蚕丝为线、运用了多种绣制技法创作的绣品所描绘的壮阔景象,让人叹为观止。以非遗传承历史,传播文化,记录和讲述中国故事,让邢兰芳感到既欣慰又自豪。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石家庄市、裕华区妇联“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号召下,邢兰芳还创办了“冀兰绣”创作培训基地,集培训、销售于一体,绣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地。
“创作培训基地,一方面为下岗人员增加再就业技能,一方面也是传承刺绣技艺。”邢兰芳说,在培训上,她采用分批分量法,以刺绣作品拆解针法教学,在学员练习过程中,她会因材施教。这样不仅针法练得扎实,也有助于缩短工期,让学员尽快就业。对于一些残障人士,邢兰芳接到订单后,还会根据学员特长转单,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五六年来,她培训的学员超过5000人次。“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喜欢上刺绣,愿意学习刺绣,让中国的刺绣得到传承和发展。”邢兰芳还将中国刺绣带到了海外,在国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