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文化简介
天津时调是天津土生土长的一种曲种。原名叫“时调”,源于下层社会流行的民歌、小调。
天津时调是天津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主要流传于天津市。它的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这些小调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词通俗,声调高亢,韵味醇厚,很适合天津人的审美趣味。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王毓宝异军突起,使这一本土曲种得以再现生机,流传至今。
PART02艺术背景
天津时调用天津地方语的字音演唱,内容通俗易懂,腔调高亢爽朗,具有浓郁的天津乡土气息。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除少数曲目二人对唱外,多为一人独唱。
清末民初以来主要在船夫、搬运工人、手工业者、人力车夫中传唱。它起源于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又和很多地区的民间小调有密切关系。
由于唱腔有乡土气息,清末民初,时调在民间广为流传。它的腔调有“靠山调”、“老鸳鸯调”、“新鸳鸯调”、“喇哈调”、“落尺时调”、“落五时调”天津时调传统剧目反映了民间百姓生活面貌。但由于当时所唱所述多以穷苦人民、青楼女子为主,难登大雅之堂,只能在民间传唱,慢慢的这种曲艺形式便走向落寞。
20世纪初,随着曲艺在茶园、茶楼演出的兴盛,逐渐出现了一些专业或半专业的时调女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演员王毓宝与弦师祁凤鸣等人一起对“靠山调”进行了艺术革新,丰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笙、扬琴等伴奏乐器,创作和改编了《摔西瓜》、《红岩颂》、《春来了》等新曲目,将时调发扬广大。
PART03天津与文化
天津不光是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同样它也是我国艺术文化中心。天津文化中包含着许多特色的当地民间曲艺,接下来小编我将为大家介绍最具天津文化特色的:天津时调。天津时调是我国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时调小曲类曲种。其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天津时调最初主要流行于天津底层市民聚集的南市、河东地道外、红桥区鸟市、和平区等处的曲艺演出场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对【靠山调】等进行成功改革,使之成为主要的演唱曲调,并创作出许多精品节目。“文革”前期天津时调又一度陷入危机,改革开放后重获生机,日趋振兴,一些传统曲调、曲目恢复上演。但近年来天津时调发展又面临严峻的考验,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生存危机,等待扶持和抢救。
PART04传承故事
1926年,王毓宝出生在天津河北大街石桥西胡同的一个手艺人家。受父亲王振清影响,王毓宝五六岁时就迷上了时调,并开始跟父亲学习。因她嗓子好,有冲劲,能唱高腔,而且悟性好,不怯场,所以在父亲的精心调教下,很快就掌握了《靠山调》的技巧,并能唱上三两段。8岁时,她开始跟随父亲到处演出,很受观众欢迎。12岁时,正式登台,踏上了养家之路。
1953年初,天津广播曲艺团成立,王毓宝成了新中国曲艺工作者。她和弦师祁凤鸣、姚惜云等共同创作了《摔西瓜》,这一曲目调整了唱腔旋律,变化了前奏过门,改变了演出形式,赋予传统《靠山调》以新的生命,特别是王毓宝高亢嘹亮、圆润宽广、华美婉转的演唱,和她清脆俏丽的“疙瘩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津城一炮打响,这曲《摔西瓜》也成了天津时调的开山之作。因时调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且演员多为天津人,所以时调从此被称为“天津时调”。
著名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与2021年6月10日逝世。
PART05传承意义
2006年5月20日,天津时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时调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唱腔曲调和表演风格及其曲折的传承历史,在天津民间文化发展中具有典型地域性。发掘和抢救天津时调传统曲调和曲目,加强学术研究,不仅对丰富完善天津曲艺音乐、理清天津曲艺的发展史大有裨益,同时也是对丰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贡献,对振兴天津曲艺,促进天津在全国曲艺界的影响,进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促进作用。
PART06小编总结
天津是曲艺之乡,天津时调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曲钟是不多见的,加上又是以天津地名命名的艺术,可见天津时调在天津曲艺界具有独特的地位。现在在天津可以听到天津时调的地方不多了。多年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先后离场,相比起相声等其他曲艺,天津时调出现越来越被边缘化的现象。这就需要更多的传承人担起传承的责任!通过小编的介绍希望可以将原有的曲艺形式重新被大众所认识。将更好的艺术不被时代所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