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日干部而设立的学校。其前身为红军大学。1936年6月在陕西瓦窑堡成立,不久后迁往陕西保安。最初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址迁往陕西延安。学校成立时,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罗瑞卿任教育长,刘亚楼任训练部长,杨至成任校务部长。抗大的学员以部队中的红军干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为主。
学校坚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内容,培养抗日干部。1939年,抗大总校迁往晋冀豫边区,并在各主要根据地先后创办12所分校。1943年,总校迁回陕西绥德。194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结束。学校开办期间,共培养十多万名抗日干部。熟悉军事的人,肯定都知道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法国圣西尔军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为苏联乃至世界各国都培养了无数军事人才。
比如在我军,就有刘伯承、左权、刘亚楼、李天佑等人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这所学院的正规化、先进化,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军在抗战时期,也成立过著名的抗日军政大学,那么,抗大能不能跟伏龙芝军事学院相比呢?刘伯承元帅就很有发言权。
抗大成立于1936年6月,一开始叫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半年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日军政大学”,或是直接叫“抗大”。抗大成立后,林彪担任校长,刘伯承担任副校长,在新生入学时,刘伯承就给大家讲了这个问题。刘伯承说:“毛主席曾经问过我,你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上过学,你说说,我们这个大学能不能跟人家的大学比啊?我说可以比,硬是可以比!”
刘伯承说到这里时,下面的学员们都笑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伏龙芝军事学院是非常正规的世界级军校,要什么有什么,而抗大刚刚成立,连教室都没有,只有窑洞,桌椅板凳也都是破破烂烂的,先进的教学用具更是一件也没有,可以说要什么没什么,这怎么能跟人家比呢?刘伯承是怎么解释的呢?他说:“他们有宽敞的教室,大得很,我们没有;他们有漂亮的教学用具,我说的不只是桌椅板凳,我们没有;他们有许多大名鼎鼎的教授,我们呢?”
刘伯承扫视着下面的学员们,自豪地说:“有!毛主席就是头一位嘛!周恩来同志就是嘛!徐特立、林伯渠、吴玉章、谢觉哉等同志都是嘛!还有朱德同志和许多老同志也都是嘛!你们在座的不少同志,都指挥过不少漂亮的战斗,也都可以当教授嘛!”最后,刘伯承说:“我们这里还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中华民族的正气!”这番话说完后,下面立刻响起了一片掌声。
其实,这也是我军长期以来的一个真实写照,论武器装备,我们不如对手;论后勤补给,我们也不如对手,但是,我们有无数才华横溢、艰苦奋斗的革命家,确保了我军历经无数艰难困苦都始终屹立不倒,并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在开学典礼上,毛主席就说过:“我们这里要教员,没有;要房子,没有;要教材,没有;要经费,没有。怎么办?就是要我们艰苦奋斗!田野就是操场,院子就是课堂,砖头就是凳子,膝盖就是书桌。”
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也有过记载,说:“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抗大(包括分校)总共培养出了20多万名军政干部,分布到了各支部队、各个地方,确保了我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抗日军政大学不但足以媲美伏龙芝军事学院,而且在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上,更是全世界任何大学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旅游景点
英谈村
英谈村,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路罗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太行山东麓深山腹地,村域面积6平方公里。英谈村是在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的营盘上建筑,明代“靖康之难”的移民中逐渐兴盛发展起来的传统村落。英谈村分为3个自然村庄,即东庄、前英谈村、后英谈村。英谈村是中国发现保存最完好的北方古石寨之一,是研究明清冀南太行山东麓地区风土人情的重要历史遗迹,是集堂院文化、河桥文化、抗战文化为一体的太行山区红石寨,素有“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称。2012年12月17日,英谈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汉牡丹园
邢台柏乡汉牡丹园是国家牡丹芍药资源保护区,柏乡汉牡丹园由柏乡县汉牡丹花卉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创办。位于柏乡县北郝村,占地 500多亩,建筑面积 2600多平方米。柏乡县志载汉牡丹“枝粗如椽,花大如盘,同株异花,溢香满园”,以其“花开知国是”而享誉天下。专家称赞“柏乡牡丹垄天下”。相传汉光武帝刘秀曾避难花下,受到皇封的汉牡丹被称为花中之王。园内囊括了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安徽、甘肃以及日、美、法等国内外牡丹珍品、九大色系上千个品种,堪称世界牡丹花的总汇,以世界牡丹的活化石——汉代牡丹总领群芳。园内设有亭台楼阁、湖光水色等20多个景点点缀其中,并建有两个文化长廊,展示了春秋战国以来出土的珍贵文物,与汉牡丹交相辉映,形成了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独具一格文化旅游景区。
清风楼
清风楼座落于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府前街北端(原旧城中心,府衙前),为唐代所建的郡楼,与南昌滕王阁为同时代建筑,后因战火毁坏,明朝宪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顺德知府黎光亨不惜巨资重新修建,重建后的清风楼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式结构,楼高七丈余,下面砖石筑台,上面斗拱飞檐,气宇轩昂,庄严雄伟。清风楼为河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邢台市标志性建筑,是邢台市的城市原点所在,郡楼远眺自古为顺德府十二景和邢台八景之一。
邢台森林公园
邢台森林公园的前身是1956年建场的邢台县国营长信林场,现有林地面积5580亩,规划总面积9000亩。2004年市委、市政府将其开发为森林公园,公园规划总面积8123亩。园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0.7%,被誉为“平原大地上的一块翡翠”。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木本植物38科140多种,野生动物近160种,人工林面积3952亩,苗圃地2600亩,另有水面及湿地面积300多亩。主要森林植物景观有千亩槐林、温带植物园、良种繁育圃、采摘园等,为河北省级森林公园。
崆山白云洞
崆山白云洞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境内,是崆山白云洞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南距邢台市56公里,北距石家庄市86公里。崆山白云洞形成于5亿年前的中寒武纪,是我国北方一处难得的岩溶洞穴景观,崆山白云洞是全球同纬度最大的溶洞,开发有为“人间”、“天堂”、“地府”、“龙宫”、“迷宫”五个洞庭,洞内四季恒温17℃,主要景观150多处,沿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和107国道。2021年6月10日至8月31日,京津冀三地高考生凭准考证即可免门票,陪同的家长(2人)均享受门票半价优惠。
邢台云梦山风景区
邢台云梦山风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太行山中段、晋冀交界的邢台县冀家村乡石板房村,东距邢台市65公里,交通便利。云梦山文化底蕴深厚,相传春秋战国时代纵横家鼻祖鬼谷子曾在这里修道,留存有讲经洞、洗剑池、孙膑峰、庞涓岭、毛遂洞等大量文化遗存。传统折子戏《鬼谷子下山》,鬼谷子与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众弟子的传奇故事流传在石板房村一带。云梦山主峰海拔1300多米,这里地貌奇特,山势怪异,自下而上分为4层,分别为碧溪幽谷“下壶天”、峭崖飞瀑“中壶天”、水帘仙洞“上壶天”、天上人间“天外天”。人进入景区,恍如进入一只大肚茶壶中,只见四面山势峭拔,赤壁翠崖,头顶只一片圆天,神秘莫测,故称“壶天仙境”,也称云梦仙境。代表景点有水帘洞、讲经洞、九瀑十八潭。云梦山“山雄、水秀、谷幽、洞奇”,尤其是白龙溪,从山顶的水帘洞及东、西白龙泉喷涌而出,一路形成九瀑十八潭,若白龙飞腾,如银练飘舞,被誉为“小九寨沟”。
天河山
天河山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是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也是中国爱情山,中国七夕文化之乡,七夕文化研究基地,牛郎织女传说的原生地。风景区屹立在晋冀交界处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总面积30平方公里。距邢台市区50公里,远离都市喧嚣,这里奇峰林立,峡谷幽峻,植被丰茂,林木葱郁;群瀑飞雪,清泉鸣筝,水源丰沛,是著名的太行水乡;松涛阵阵,牛羊成群,又称云顶草原。早在新石器时代,天河山地区就有人类居住。抗日战争时期,天河山是八路军主要根据地之一。129师医院,冀南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前身)等革命遗址,保存完好。
邢台开元寺
邢台开元寺,又名大开元寺、东大寺,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开元北路88号,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唐、元时期皆为皇家寺院,是中国古代北方佛教中心之一,中国历代名刹。邢台开元寺是大开元宗及曹洞宗的祖庭,禅宗二祖的传钵之地和禅宗七祖神会大师的驻锡之地。历史可追溯至后赵时期,隋文帝时名“泛爱寺”,唐武则天敕封为“大云寺”,唐玄宗赐额开元寺,元世祖忽必烈两次幸临,赐名大开元寺,清代时“古刹春游”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民国时“野寺钟声”为古邢台八景之一。邢台开元寺是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名刹之一,寺内现保存着大量的古代碑刻、造像、经幢及经文,其中唐十六面经幢为中国现存唯一一座。开元寺石刻较详细地记载了开元寺佛教渊源和中原地区的历史变革,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历史及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2006年5月,邢台开元寺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红色旅游景点
董振堂事迹陈列馆
董振堂事迹陈列馆,是为纪念河北籍参加过红军长征的最高级别将领董振堂将军而建。董振堂,字绍仲,1895年12月21日生于新河县西李家庄。少年时代,他目睹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民众苦难,立志从戎,救国救民。1921年考入当时最高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接受了德国、日本先进的军事教育,毕业后在冯玉祥部屡立战功,在短短五年内从排长逐级晋升为中将师长。后西北军改编为26路军属孙连仲,董振堂任旅长。
1931年3月被蒋介石调往江西“剿共”。同年12月14日,因不满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在共产党的影响和指引下,他同赵博生一起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参加了红军,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第13军军长。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红五军团军团长。他率部参加了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和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屡立战功,威名大振。荣获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红旗勋章,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长征时期,他率领的红五军团担任全军的后卫,多次完成了阻击国民党军队的任务,保障了中央红军北上,红五军团因战功显赫被誉为“铁后卫”。
1935年,董振堂出席了会理会议,同年6月,一、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红五军团和红九军团由朱德、刘伯承带领编入左路军。长征结束后,第5、9、30军组成西路军进军甘肃,时任中央军委委员,红五军军长的董振堂与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第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在甘肃走廊与敌马步芳部展开殊死搏斗。1937年1月20日,董振堂及全军战士在敌六倍兵力的围攻下,与敌淤血奋战8天7夜,终因寡不敌众在高台壮烈牺牲,时年42岁。董振堂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2009年的双百人物评选中,董振堂被评为为新中国建立作出突出贡献的百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董振堂事迹陈列馆,位于河北省新河县城振堂公园内。2006年10月26日,省委省政府在此成功举办全省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暨董振堂将军事迹陈列馆和铜像落成揭幕仪式。振堂公园一期占地100亩,由董振堂事迹陈列馆、董振堂铜像、振堂广场、振堂碑林等四部分组成。
沿振堂公园东西中心线由南向北分别为:广场中央射灯矗立在硕大的五星之上,象征红军精神永放光芒;董振堂将军铜像面南背北,将军手握军帽。深邃的双眼注视着前方,让我们领略到铁流后卫的高大形象。铜像高2.6米,重3吨,材质为紫铜,底座高1.88米,背面简述董将军的一生;铜像两侧的六根功绩柱象征将军一生经历的六个阶段;董振堂事迹陈列馆外观为八角帽型,建筑面积782平方米,陈展面积500平方米,其中:序厅100平方米,刻有毛泽东手书“坚决革命的同志”。
展厅400平方米,按照董振堂将军的生平分为:追求光明、宁都起义、保卫苏区、铁流后卫、西征苦战、光照千秋等六部分,综合运用文字、图片、油画(宁都起义)、文物、场景(血洒高台)、模型以及声光电现代科技(湘江血战)等手段,充分展示董振堂将军追求真理、戎马倥偬、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一生;碑林位于陈列馆北侧后广场中心,占地30亩,树立石碑42块,寓意董振堂将军走过的伟大而短暂的42年岁月,主要镌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董振堂将军的评价,以及将军的老战友、老部下和建国后各大军区及军事院校正职,当代上将对董振堂的赞语。
冀南革命纪念馆
冀南革命纪念馆于2009年开始筹建,2011年12月全部落成。纪念馆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任县县城的城东,即任城镇游雅街北侧、陆泽路西侧的历史文化公园内,与公园设计融为一体。纪念馆总投资1500万元,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题工程高7.6米,周围绿化面积15350平方米,种植了各种草坪及乔木。
馆内展厅分为两部分,陈列700余幅图片、2个文物沙盘、5处雕塑、百余件文物,艺术地再现了当年革命烈士追求光明、投身革命、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冀南革命纪念馆不仅是革命老区任县展示丰厚红色文化底蕴的标志,而且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冀南暴动和冀南抗战展厅:1935年春,冀南暴-动从任县六屯四庄一带农村发起,革命烈火迅速燃遍冀南20余个县。1936年1月,成立了“华北人民抗日讨蒋救国军第一军第一师”。蒋介石调集了三个军的兵力疯狂进行“清剿”。在战斗中牺牲或被捕的党员、干部、战士和革命群众多达1500余人,仅任县就达400余人。在国民党的残酷镇压下,暴-动虽然失败,但前后持续了一年多时间,配合了当时红军东征抗日,为八路军在冀南开辟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此次暴动时间之长、影响之广、作用之大,在华北地区是空前的,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些在冀南暴动失利后被党组织转移到其它地区的党员干部陆续回到冀南,投入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来。1938年1月,八路军129师组成由陈再道任司令员、李菁玉任政委的八路军抗日纵队,开始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接替李菁玉任东进纵队政委。4月,陈再道率东纵在任县邢家湾环水村、岭南、永福庄、天口等地,对大土匪刘魔头进行了清剿,有力地保卫了根据地的人民政权。在抗战期间,任县许多地方都留下陈再道、-将军的足迹。冀南暴-动和冀南抗战展厅主要展示了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
刘子厚纪念展厅:刘子厚原名刘文忠,是冀南暴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刘子厚任冀南特委委员、组织部长兼军事部长、工农红军平汉线游击队大队长、华北人民抗日讨蒋救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为我党开展冀南游击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建国后,刘子厚历任湖北省省长,三门峡工程局局长,河北省省长、省委书记,国家计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是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在河北省主要领导岗位上工作了二十一年,为河北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展厅第二部分主要展出了刘子厚的革命历程。
冀南烈士陵园
冀南烈士陵园座落在南宫市城区,占地22万余平方米,是河北省建园最早,占地面积最大,葬埋烈士较多的陵园之一。1989年8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5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冀南区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5万余名革命先烈,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1946年3月1日,冀南行署做出了在南宫城内修建冀南烈士陵园的决定,并成立了以王任重、宋任穷、马国瑞等为主要成员的建园筹委会。
陵园正门是一座坐西朝东的高大牌坊,在一条宽广的柏油路和两行参天翠柏映衬下,给人以庄严、静谧之感。进入陵园往西,柏油路北侧,是耸立于陵园中心的主体建筑——冀南烈士纪念塔,塔高29.5米,塔盘用7000余块青石砌成,塔身南面是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塔身北面是邓小平同志的题字:“冀南烈士纪念塔”。
纪念塔之北,直通另一大型建筑——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在馆塔中间形成一个十字路口,坐落在十字路口东北角和西北角的是1948年建成的两座小型纪念碑,它是陵园最早的两个建筑,上面刻有陈再道、刘志坚、马国瑞等领导的题词。纪念碑北面是一个长方形广场,广场的北端是一座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的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此馆是在拆除老戏楼后1973年重建的,馆内利用图片、实物、场景复原等先进的现代化展览手段,生动的再现着冀南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
纪念塔西面是1986年落成的烈士纪念亭,这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双层八角亭,造型美观、古朴典雅、令人赞叹,亭内的八面汉白玉碑上刻有徐向前、陈再道、王任重的题词及原冀南区近千名县团级以上的烈士英名。纪念塔之南为墓区,这里有1959年建成的一座大型公墓,墓内安放着633名无名烈士的遗体,墓碑上刻有宋任穷、王任重、刘志坚同志的题词,公墓广场之西,柏油路两边是烈士单身墓区,在这里安葬着100位烈士的忠骨。
冀南烈士陵园始终把“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的宗旨放在首位,几十年来,搜集、整理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史资料和数百件革命文物,利用这些史料和文物,采用了多种纪念形式,对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密切配合形势、服务于党的中心、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的基地作用。
抗大陈列馆
抗大陈列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创建于抗日战争爆发前期,担负着为中国革命培养大批优秀军政干部的光荣使命。初创于陕北,后随形势发展辗转敌后办学,1940年11月4日抗大总校进驻河北邢台县浆水一带,校部就设在前南峪村。抗大在前南峪村办学三年间,先后培养了三期学员,共18000人,邓小平、刘伯承、罗瑞卿、彭德怀、滕代远、何长工、张际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为夺取抗日战争乃至以后的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陈列馆是中国第一所反映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史的陈列馆,位于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距邢台市区60公里,总规划面积为5平方公里,主要由抗大陈列馆、抗大纪念碑、抗大旧居群、抗大碑林、接待处等五大部分组成。抗大陈列馆共分4个展厅,展出面积2680平方米,由序厅、《黄河之滨英雄集结》、《华北敌后岁月峥嵘》、《突围返陕东北办学》、《抗大旗帜插遍中国》、《群星闪烁继往开来》等六部分组成。
1995年,抗大陈列馆被中共河北省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被河北省国防教育办公室列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8年被河北省委宣传部、省纪委列为“省级廉政教育基地”,2010年被河北省科技厅命名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列为“现地教学基地”。先后被中国传媒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50多家大专院校作为教育实践基地,被驻邢部队、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作为党员教育活动基地。
2008年3月22日,按照中宣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通知要求,抗大陈列馆正式对全社会免费开放,这为抗大陈列馆宣教工作的广泛开展创造了很好的契机,同时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高度的认可,年均接待量达100多万人次,另外抗大陈列馆还联合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活动,同时,还适时的举办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大型政治性宣教活动和“青年学生成人宣誓仪式”、“抗大杯红歌颂太行群众红歌演唱比赛”等青少年及群众性红色教育活动,在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宣教职能。
四·二九烈士陵墓
四·二九陵园位于河北省临西县摇安镇贺伍庄村北,整座陵园占地二十五亩,主体结构由纪念塔、纪念堂、墓碑群、接待室组成。陵园正门是一座坐东朝西的高大牌坊,进入陵园往东,首先看到的是由三位八路军战士组成的雕像,再往东50米左右,是耸立于陵园中心的主体建筑——四·二九烈士纪念塔,塔高接近20米,塔身西面是徐向前题词:四·二九反扫荡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塔身南面、北面分别有原冀南区领导人-、陈再道、王任重、刘志坚的题词。纪念塔的东面,是墓碑群,有142位无名烈士的墓碑。
一九八四年十月,为更好地缅怀先烈,由临西县团委发起捐款,于一九八五年清明节落成“四·二九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镌刻着河北省委第一书记高扬的题词:“四·二九烈士永垂不朽”。一九八六年六月,由冀南党史征集编审委员会倡议,省委、省政府批准,并在县委、县政府的具体部署下,在贺伍庄筹建“四·二九烈士陵园”。九月举行了奠基仪式,随后破土动工,八七年四月落成。
美食文化
邢台武氏烧饼
始源于北宋景佑年间,始称“炊饼”后改称“武大郎烧饼”。因在《水浒传》名著中均有描述而名扬四海。武大郎烧饼金黄酥香,造型美观,诱人食欲。
隆尧羊汤
邢台隆尧历史悠久,历史上的隆尧水丰草美,人们历来有养羊和喝羊汤的习惯,渐渐地羊汤就成了隆尧的第一名吃。其汤味浓厚,深受当地人喜爱,在隆尧喝羊汤真是一种享受,既暖胃又暖心。
南宫熏菜
南宫熏菜是南宫市传统名菜,此菜选用优质猪肉,并按比例添加鲜鸡蛋、纯正绿豆淀粉、姜丝、和小磨香油,搅拌成粥状,灌入肠衣。用配好佐料的汤煮熟,再用锯末烟火熏烤成紫红色,外衣再抹上香油。
焖饼
焖饼,据称源自河北邢台地区巨鹿县,对于巨鹿当地人来说家家会做的一种普遍饮食之一,是当地人喜爱的主食之一。焖饼是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的特色食品之一,是鲁菜的经典名吃。
广宗薄饼
广宗薄饼,也叫“风吹大油饼”。这名字的由来,应该是因为它的“薄”吧——直径一尺半的一张油饼,仅重三、四两,可想而知其薄的程度——竟能够隔饼看报,真是比纸还薄了,风一吹怕就跑了。
道口烧鸡
邢台道口烧鸡是河北邢台地区的肉食名品,源于河南道口镇,是道口“义兴张”烧鸡店的分支。邢台道口烧鸡,造型美观完整,色泽浅红而带嫩黄,肉质软烂,味美鲜香,一般可存放2~5日而色味不变,冬季存放时间更长。
临城腌肉
当地诗人专门给腌肉作了一首诗——"轻烧文火酌蘸糖,盐浸油封坛子装。最爱农家腌肉面,饱嗝三日有余香。"当地人用散养土猪的五花肉作为原料,用一洗二煮三炸四腌的步骤制作,做好的腌肉色泽酱红,咸度适中,是非常完美的下酒菜。邢台各地也衍生出了腌肉面。
威县饼卷肉
饼卷肉各地都有,但威县饼卷肉一枝独秀。威县饼卷肉的肉采用剔骨肉,就是将大骨头用十几种香料炖制软烂后,用工具一点点剔下来,这种肉瘦而不柴,回味无穷。威县饼卷肉的饼是烙的大薄饼,劲道而不硬。现在邢台各地都能看到威县饼卷肉的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