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级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3000多年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旅游之都(八路军129师师部、晋冀鲁豫军区所庄地)

  • 2023-09-13 10:27: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地名由来

“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华地名文化的特例。名称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说法一:邯郸在战国以前写作甘丹。有学者认为太阳出升过地平线叫甘,太阳落山过地平线叫丹。邯郸即日出日落之地。说法二:邯郸地名可能由姓氏而取名。过去是有邯郸这个姓氏的,邯郸是一个复姓。说法三:《汉书·地理志》中魏国张晏提出:“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字皆从邑,因以名焉。”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郸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郸。

基本状况

邯郸,河北省辖地级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河北省南部地区中心城市。截至2020年末,全市总面积12066平方千米,邯郸市下辖6区(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峰峰矿区、肥乡区、永年区)、1县级市(武安市)、11县(临漳县、成安县、大名县、涉县、磁县、邱县、鸡泽县、广平县、馆陶县、魏县、曲周县)、2个经济开发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邯郸冀南新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941.40万(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邯郸市实现生产总值3636.6亿元。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是晋冀鲁豫四省要冲和中原经济区腹心、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京广铁路、京广高铁纵贯南北,邯长铁路、邯济铁路横跨东西,邯黄铁路直通黄骅港口,京深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太行山高速公路贯穿南北,青兰高速公路、邯大高速公路横跨东西,107国道、106国道、309国道、230国道(原定魏公路)及234国道、514国道(原邯临公路)、515国道(原沙曹公路)形成国省干线公路网,邯郸机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支线机场。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邯郸为赵国都城,魏县为魏国都城;汉代与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邯郸临漳县先后为曹魏、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北宋,大名府成为北宋陪都;清代,大名府为直隶省第一省会。邯郸是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和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拥有涉县娲皇宫、广府古城2处5A级景区。

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学步桥

学步桥位于邯郸市内沁河之上,为古城南北交通要冲,沁河原名牛首水,西出紫山,东贯邯郸,注入滏阳河。昔日河水荡漾,夹岸杨柳成荫,为赵都一大景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洪湍双逝,澄映两川。”当时学步桥是跨越沁河的唯一桥梁。称“三辅锁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桥。通高8米,全长32米,桥面宽9米,两旁各19块栏板,板间各立18根望柱。板柱均雕有历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狮子、猴子等动物。学步桥原为木质浮桥。据《邯郸县志》载:每逢秋水暴涨,沁河两岸咫尺天涯,交通极为不便。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改建为石拱桥。取名“学步桥”是根据《庄子·秋水》篇记载“邯郸学步”的典故借题于此。

中国成语典故之都

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是河北省邯郸市2005年10月26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邯郸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漫步在邯郸的街头巷尾,随处都能见到成语典故,邯郸学步雕塑(学步桥)、胡服骑射雕塑、荀子雕塑、罗敷雕塑、武灵丛台、七贤祠、回车巷、插箭岭等等,无不让你感到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历史由来

据介绍,八月,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的专家评审组对邯郸市申报“成语典故之都”工作进行考察。专家认为,从成语数量、历史沿革、发生地和流传程度上,邯郸的成语典故在全国首屈一指,称之为“成语典故之都”当之无愧。

成语典故文化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胡服骑射”、“邯郸学步”、“黄粱美梦”、“负荆请罪”等许多历史典故脍炙人口,和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有一千五百多条,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遗址景观。为使成语典故文化发扬光大,邯郸市将之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做了大量整理、保护、开发、利用、普及工作。专家认为邯郸是一座露天博物馆,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作为一种凝练的高品位文化,邯郸成语典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应做好成语典故基础性研究探讨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开发,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一特色文化。

相关景点

邯郸成语典故苑:邯郸成语典故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赵苑公园内,占地6.8万平方米。它建于1996年,是邯郸市委、市政府为弘扬邯郸历史文化而建。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园林特色,1999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邯郸道之回车巷:蔺相如回车巷,位于邯郸市丛台区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为战国时赵邯郸内城南门里路西。战国时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回车巷呈东西走向,巷宽2.3米,为古代一车之距,巷深约300余米。回车巷在此处,历史上的地方志多有记述。据明·万历《邯郸县志》载:该巷于明代万历十二年,邯郸知县肃察曾在巷墙上镶有“蔺相如回车巷”石刻。宽0.97米,高0.49米(1957年修民房时将石刻取下镶在水泥座内,文革中被毁)。

重要载体

邯郸道是古都邯郸城的中心大道,是秦始皇荀子的故里,是邯郸历史的重要载体。武灵阁、玉皇阁、秦始皇诞生地纪念馆(朱家巷、秦始皇故里)、荀子故里(荀子诞生地纪念馆)、蔺相如回车巷、蔺相如府、廉颇将军府、古战役纪念柱、学步桥、慈禧行宫、邯山书院、武灵丛台、张国彦宗庙、王琴堂故居、汉阙、司马相如题诗枕、河北银行旧址、骑兵雕像群等人文景观荟萃。

成语统计

负荆请罪、价值连城、围魏救赵、窃符救赵、邯郸学步、顶天立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奉公守法、旷日持久、完璧归赵、盛气凌人、贫贱之交、利令智昏、不遗余力、纸上谈兵、毛遂自荐、奇货可居、一字千金、南辕北辙、鹬蚌相争、惊弓之鸟、舍本逐末、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翼而飞、狗尾续貂、瓜田李下、鹿死谁手、黄粱美梦、路不拾遗等等,都发生在河北省邯郸市。据统计,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

红色旅游之都

为在全社会营造第六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浓厚氛围,全面做好旅发大会宣传报道工作,弘扬新时代邯郸精神,讲好邯郸故事,全面展示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本报从即日起陆续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从红色邯郸、绿美邯郸、人文邯郸、味道邯郸、康养水韵五个方面通版报道,今天推出“红色邯郸篇”,以飨读者。

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一处处红色坐标,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壮阔的世纪征程。三千年的邯郸,成语之都,太极之乡,她的魅力不止于此。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里,革命的光辉,红色的印记遍布在120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传承不息。自1940年,刘邓大军进驻邯郸市涉县以后,邯郸就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一席,在祖国的历史长河中激起了璀璨的浪花。千年古韵文化,百年红色征程。这里是邯郸,一座用热血和奉献谱写壮丽史诗的城市,一座用忠诚和信仰铸就辉煌历程的城市。

红色文化,是邯郸文化脉系的重要传承,红色旅游是邯郸旅游的突出亮点。地处邯郸市中心区域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园内苍松翠柏、肃穆宁静,烈士纪念塔、左权将军墓等建筑高大壮观、气势恢弘。今天,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追寻先烈足迹,开启红色之旅。在磁县时村营乡西小屋村,修建了一幢简朴的纪念馆,用来纪念邯郸第一名共产党员王子清组建的邯郸乃至直南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中共磁县特别支部以及直南地区第一个中共县委——中共磁县执行委员会。

百年之前,磁县人王子清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1921年,他在李大钊的介绍下成为了邯郸地区的第一名共产党员,随即在家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唤醒了邯郸地区更多人的意识觉醒。如今这里成为了红色旅游胜地,每年来这里接受革命洗礼、感悟红色经典的游客络绎不绝。位于邯郸涉县县城西北5公里的赤岸村,是著名的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这里地处清漳河畔,依山傍水,恬静安宁。几座依势而建、错落有致、极具北方特色的农家四合院组成了司令部旧址。

连接各个院落的那一条条幽幽长长、古朴厚重的石板路,向来到这里的游客无声地诉说着“八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光辉历史。由邓小平题名的“将军岭”座落在赤岸村北,刘伯承、徐向前、黄镇等原八路军129师领导人的骨灰就撒在这座山上。青山埋忠骨,山河念忠魂。如今群山环抱、郁郁葱葱的将军岭早已硝烟散尽,却始终有一种巍然正气激荡人心,成为巍巍太行中难以抹灭的红色记忆。将军岭北侧的山坳里有一座宏伟的建筑,那就是一二九师陈列馆,展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向广大游客形象地再现了一二九师将士当年在太行山战斗和生活的情景,让人身临其境,仿佛又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

土坯房、木窗棂,下地干活用的农具,还有随处可见的抗战标语和口号,时间仿佛静止在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一二九师陈列馆旁边的红色记忆小镇,集红色体验、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成为了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涉县的西戌镇则是极具特色的“红色新闻小镇”,中宣部、新华通讯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等机构先后在此战斗生活过,留下了很多革命旧址。

1946年6月,中共中央晋冀鲁豫边区首脑机关进驻武安市冶陶镇,中央局在冶陶其间,受中共中央委托先后召开了“华北财经会议”和“边区土地会议”,让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载入了史册。曲径通幽,绿树成荫,冶陶小镇已成为许多人的红色乡愁。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巷道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抗日时期地道战遗址。位于峰峰矿区义井镇的山底村,一眼看去与普通的北方山村并无两样,可走进村民家中便会发现,他们家家有地道,户户相连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长城,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无不惊叹它的壮观。

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的邯郸,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就了许多特殊的红色往事。

红色热土上的革命印记

红色冶陶:冶陶村,地处太行山东麓,西通秦晋,东达平原,固守太行,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946年6月至1948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机关驻扎于冶陶,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行政区100多个县,面积23万平方公里,人口3600多万,是解放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根据地。

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位于武安市冶陶镇的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晋冀鲁豫边区的政治中心。在这里,董必武、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功指导了陇海、定陶等8大战役。在这里还召开了著名的南征会议,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开始战略反攻。如今,院内青灰色二层砖石主楼依然坚固如初,楼前两棵槐树也是苍劲挺拔。

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2011年10月,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正式开馆。纪念馆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分为“雄踞太行 创建抗日根据地”“保卫和平 人民战争显神威”“唤起民众 建设抗日根据地”“战略选择 边区机关进驻武安”“群星灿烂 光辉人物照千秋”“亲切关怀 党和人民心连心”6个展厅。采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配有沙盘、景观、影像、油画和雕塑等展示形式,展出文物有1948年在武安赵庄村编辑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晋冀鲁豫版《人民日报》创刊号外,还包括众多鲜为人知的边区钞票、股票、邮票、结婚证书、地契证等珍贵资料1000余件。

磁县花驼村:“天尖上的红色兵工厂”。在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深处有一个“军工专业村”,人们还喜欢称呼它为“山尖上的红色兵工厂”。如今,村里还有大量的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兵工厂遗址。这里就是磁县陶泉乡花驼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学习革命精神,在红色文化旅游区打造过程中,花驼村建设了一二九师兵工厂博物馆,分为5个区域,分别陈列着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与史料。当年,随着八路军129师司令部进驻涉县,花驼村逐渐发展成为大部队的军工物资生产与中转基地。为了支援抗日,父老乡亲将村中的大部分民房捐献给八路军使用,为了选用上好的木料造枪托、弹柄,抗战期间,村里人几乎砍光了村周边所有的果木。枪支弹药、被服鞋袜源源不断地从村里输送到前线,一时间这里成了根据地有名的“军工专业村”。

一二九师纪念馆:铭刻刘邓大军浴血千里太行山的抗战史诗。位于涉县的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它是国内唯一一处全面、翔实记录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历史的纪念馆,是全国先进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馆藏文物近千件,年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为拯救中华民族临危受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进驻涉县,创建了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巍巍太行丰碑,赫赫风采依旧。距离一二九师纪念馆一里之遥,就是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它由小山坡上的一组四合院组成,先后在这里办公的还有太行军区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晋冀鲁豫中央局,可以说这里是整个边区的军事指挥中枢。刘伯承、邓小平等师首长在这里生活、战斗长达6年之久,指挥大小战斗战役31000多次,形成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一二九师精神,为老区人民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个古朴宁静的小院里,刘伯承、邓小平亲手栽植的丁香树和紫荆树依然郁郁葱葱。

走出了一大批党的重要领导

邯郸涉县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之一,是新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的萌芽地,这里走出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三百多位将军,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人的发祥地。

孕育了一些党的重要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邯郸成立了以“三三制”为重要原则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是对党的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贡献和有效实践。抗日战争时期,邯郸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私兼顾“二八分红”的“滕杨方案”,可谓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政策的一个先声。邯郸召开了重要的华北财经会议,是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的起点。邯郸讨论并酝酿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此后这一重要政策在西柏坡公布。《毛泽东选集》的第一卷也首先在邯郸印刷并发布。

诞生了一大批党的重要机构

《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邯郸创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一冀南银行总行也诞生于邯郸。

反抗日本侵略的重要前沿阵地

抗日战争时期,邯郸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重要前沿阵地。1938年1月,邯郸地区建立了冀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一二九师主力进入邯郸并建立起延及四省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北地区抗日反侵略的桥头堡。抗日战争时期,以邯郸为中心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作战3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9万多人,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个投入人民怀抱的城市

解放战争时期,邯郸是第一个投入人民怀抱的城市。1945年10月,邯郸解放,成为全国第一个投入人民怀抱的城市。此后刘邓大军以邯郸为后方,千里跃进大别山。

中央人民政府的滥觞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时,邯郸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滥觞地之一。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邯郸成立,1948年边区政府机关迁入西柏坡组建华北人民政府。1949年10月,华北人民政府迁入北京,参与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从开天辟地、改天换地,到翻天覆地,再到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成就了昭如日月的伟业。中国共产党人笃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不懈奋斗,永远奋斗,在时间长河中前行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永远年轻。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仍需风雨兼程!

旅游景点

广府古城

广府古城,地处华北平原南部,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东南20公里处,西南距离邯郸市区15公里,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明清时期曾为冀南三府之一的广平府治所,故称为“广府”。广府古城坐落于达4.6万亩的永年洼湿地中央,为独一无二的旱地水城,被誉为“北国小江南”。

这里还是杨、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故居保存完好。杨式太极舒展大方,武式太极小巧紧凑,两种拳式均以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见长,被称为“活的雕塑,流动的音乐,体育运动的阳春雪。”杨、武式太极拳影响广泛,其弟子遍及海内外,因此永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太极拳之乡”。

丛台公园

丛台公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市中心,是邯郸市建设最早,规模颇大,以武灵丛台为中心开辟成的一座大型历史文化公园。丛台公园得名于园中心的武灵丛台,相传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丛台公园全区面积360亩,园中古典建筑,亭台楼榭,掩映在苍松翠柳中,山色湖光,倒映出点点轻舟。

公园正中偏东为丛台湖,湖面42余亩。其中还有植物花卉区、少儿游乐区、动物观赏区、显示出古朴优雅的气氛。丛台湖中建造了亭台楼榭等建筑,周围还有长廓,假山,花圃等建筑,岸边有杨柳的陪衬,每一处景观都伴随着一个历史小故事。

中华大街步入丛台公园,迎面是由郭沫若题字“丛台公园”的仿古式建筑大门,进门后是工农兵塑像和苍翠挺拔的雪松,雪松的南北两侧是月季园和牡丹园,沿主路正西方为公园主体建筑古丛台,周围有望诸榭、七贤祠、邯郸碑林等文物古迹游览区。

古丛台的东南部为儿童游乐区,丛台的东北部为植物花卉观赏区,有槐荫园、玉兰园、盆景园。丛台的西南部为观赏动物区。丛台公园内园中园已有13个,绿化覆盖率由49%上升到98%,年接待游客量达到300万人次,先后评为中国百家名园、中国国家重点公园、AAAA级旅游景区。

赵王城

赵王城(赵都宫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是中国至今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战国古城址,属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王城总面积512万平方米,建于赵国迁都邯郸前后,赵王城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遗址周围保留着残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墙,内部有布局严整、星罗棋布的建筑基台,地下有面积较大的十几处夯土基址,四周有城门遗迹多处。

古武当山

武当山,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西北的太行山深处,距邯郸市70公里,景区面积20多平方公里。古武当山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山顶一唐代古碑上记载此为古武当山,经专家考证认定是久为国内道教界寻找的著名的北武当山,其历史早于国内其它武当山。古武当山上庙主峰海拨1437.7米,真武古庙建在山的极顶处,庙内供奉着道教大神真武大帝和太极宗师张三丰。

弘济桥

弘济桥位于椒江章安街道蔡桥村,又名:蔡桥。桥东西横跨于回浦东支,南宋端平年间(1234年———1236年)蔡兴龙始建。今桥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建,一孔石拱桥,长24.8米,宽4.5米,左右各有12个望柱,柱头雕饰狮子、莲花,栏板浮雕花鸟虫鱼等,两端石踏跺,东25级,西24级。桥东建有桥亭,亭北侧尚存《弘济桥碑记》。

京娘湖

京娘湖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西北部山区的口上村北,亦称口上水库,有“太行三峡”之称。京娘湖建于1966至1969年,最大水面2500亩,库容量3200万立方米,湖面呈倒“人”字型,分东西两支。著名景点有老虎洞、神女仓、屏风山、鹊桥等。

七步沟景区

七步沟景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活水乡境内,总面积20平方公里,由门景区、休闲度假区、百瀑峡、罗汉峡、三棱山、马武寨六个景区组成,集绿色、古色、红色旅游资源和独特地质资源之大成。七步沟景区于2009年5月重新规划建设,总投资12亿元。设有冀南首家滑雪场、高空索道、CS真人射击、拓展训练、游客中心和四星级天门湖酒店。七步沟景区,是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腹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河北省重点旅游建设项目。

学步桥

学步桥,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主城区串城街(邯郸道)北端,前身为横跨沁河上的一座木结构桥,因常年遭水冲,至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前后费时八个月,在沁河上建成石拱桥一座,并根据庄子《秋水》篇的寓言故事,将其取名为“学步桥”。现为邯郸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学步桥两侧的桥栏板上的浮雕记刻着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栏板间的石柱上,雕刻着许多活灵活现的石猴、石狮。天长日久,学步桥栏板上的典故浮雕渐渐被风雨侵蚀得模糊不清,“文革”期间,桥上的石猴、石狮也被推入河中。1987年,学步桥在原有基础上重新修建,桥的四周也开辟为宽敞的广场,石牌坊、石雕像、石碑,还有与学步桥广场相连的沿河带状公园,形成了一个绿色的赵文化长廊。

桥旁边坐落着一个年轻小伙子在一对步履优雅的足迹后爬行的石雕,它逼真地描绘了“邯郸学步”这一典故,这座桥从此而得名。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昔日河水荡漾,夹岸杨柳成荫,为邯郸古城一大景观。郦道元《水经注》云:“洪湍双逝,澄映两川。当时学步桥是跨越沁河的唯一桥梁,称“三辅锁钥”(义为京畿之地)。

红色旅游景点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位于晋冀鲁豫四省的交界城市——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陵园路,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大型烈士陵园。1946年3月奠基,1950年10月落成。陵园占地320亩,分南北两院,是我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和碑文最多的烈士陵园。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该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晋冀鲁豫四省的英雄们,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时会有来自四个省份的人前来祭拜。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从1937年冬开始创建,到1948年8月与晋察冀边区合并,有着11年光辉战斗的历史。

在此安葬着副参谋长左权、冀南银行行长高捷成(我国金融事业奠基者)、《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北方局政权工作部秘书张衡宇、冀南银行第二任行长赖勤及其夫人、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张兆丰、朝鲜义勇军领导人陈光华和石鼎、抗日英雄范筑先等烈士。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20年5月25日,在左权将军壮烈殉国78周年之际,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隆重举行悼念活动,左权将军的后人沙峰与陵园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此次活动。2022年,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启动建园以来最大规模纪念设施保护修缮工作。

129 师司令部旧址

涉县129 师司令部旧址属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北 5 公里的赤岸村,由司令部旧址、将军岭、129 师陈列馆等组成。抗战时期,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李达、黄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了 6 年之久。使涉县成为华北抗战的一个战略要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建国后,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2位元帅、3位大将、18名上将、48名中将、295名少将,先后有近百名一二九师老领导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这块红色热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的摇篮"。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由下、下、后三个具有北方民族风格的农家四合院和一个防空洞组成,现存有司令部会议室、军政办公室、作战处办公室及刘伯承、邓小平、李达、李雪峰、赖若愚等师首长的宿办室和警卫室、伙房等旧居及原物陈列。下院有当年师首长刘伯承、邓小平、李达亲手栽种的丁香和紫荆树,下院门前有五条石砌小坡。1996年11月,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司令部旧址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将军岭位于司令部旧址西北角百米处,1986年以后,刘伯承、黄镇、徐向前、李达、王新亭、袁子钦、赵子岳等七位将帅的灵骨陆续安放在山上,从此,庙坡山改名为"将军岭"。1990年10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将军岭"题写了岭名,为"刘伯承元帅纪念亭"题写了亭名。

129师陈列馆位于将军岭北侧山坳,属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于1996年,1998年12月19日正式开馆,依山就势建为两层,占地面积13340平方米,展馆建筑面积2252平方米,由1个序厅、5个展室和1个半景画馆组成。展览内容丰富、展示形式独特、展示手段先进、参观路线为一条龙回环式结构。

整个陈列布展内容以时间为序,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8年时间,分为六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向广大观众形象地再现了一二九师将士当年在太行山战斗和生活的精神风貌。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暨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河北省涉县赤岸村。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0领导的几个重要根据地之一。

一二九师司令部暨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自1940年设在涉县赤岸村,长达5年多。司令部大院就在村中央的小山坡上。院内西屋为-司令员的住室,北屋为会议室,南屋为办公室,东屋为警卫室。政委住在西院一幢坐南朝北的房子里。现在司令部大院旧址北屋、东屋和南屋都陈列着反映当时军民光荣斗争史的革命文物和有关资料。

1946年秋,晋冀鲁豫军区领导机关迁到距武安25公里的冶陶村。1947年,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整党整风和土地工作会议,同年还召开了大军南下会议。现在,当年的防空洞、地道、会议室旧址和部分领导人居住过的窑洞尚存。

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旧址位于涉县西部,距离涉城6.5公里的王堡村。1940年,一二九师挺进太行山区,政治部从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桐峪村迁驻涉县常乐村,同年移驻王堡村,1945年12月迁往武安。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这里整风学习。政治部旧址现为村民居住,礼堂仍保存完好,现在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以来,涉县清漳河畔赤岸村一带的数十处晋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机关旧址,一直是人们观光旅游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1982年7月,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专程回到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参观,并挥笔书写了“勿忘一二九师,激发爱国精神”,赠给涉县人民。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已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十八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996年11月,司令部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司令部旧址被中宣部列入中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列。1999年5月至7日,河北省政府拨款15万元,省文物局拨款10万元,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承建,对司令部旧址进行了旧址旧貌复原。

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

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武安市冶陶镇,该馆占地10余亩,总投资3000多万元,展馆面积近2000平方米。纪念馆陈展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边区创立、边区的巩固发展、边区的光辉。在1000多件展出文物中,除了1948年在武安赵庄村编辑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晋冀鲁豫版《人民日报》创刊号外,还包括众多鲜为人知的边区钞票、股票、邮票、结婚证书、地契证等珍贵资料。

晋冀鲁豫边区成立于1941年7月份,辖区面积最大时达到2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600余万,系当时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其中政府机关最早设在涉县索堡镇弹音村,下设秘书处、财政厅、交通厅、税务总局、高等法院等部门。1945年11月至1948年5月,边区政府先后两次进驻武安午汲、伯延、龙泉、冶陶一带。董必武、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边区政府机关驻武安冶陶期间,先后召开了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大会议”,也就是土地会议、华北财经会议和南征会议。目前,冶陶镇仍保存有完好的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等建筑。

解放战争时,这里是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为首的晋冀鲁豫边区首脑机关、刘邓大军指挥部所在地,中央工委曾在此召开华北财经会议、土地会议。它又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出发点和指挥部。徐向前元帅在此地召开军区干部教育训练会后,又组织第二野战军挺进晋南。为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创业的精神,让刘邓大军革命精神永植人民心中,武安人民强烈要求建立冶陶革命历史纪念馆。2004年,在举国上下庆祝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武安市委、市政府重新修复了冶陶革命历史纪念馆。

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

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为邯郸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位于太行山南麓鼓山脚下,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山底村。

山底抗日地道是由该村早期数名共产党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全村村民为抵御日寇侵略,有利歼灭敌人,于一九四二年在原有“躲金洞”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挖掘而成的。现存地道主巷1626米,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峒室2个,小藏身洞关口6个,陷井4个,直通枯井的地道2条,通往距山底村1000余米太行山脚下的地道1条,另外还有辐射邻村王看村、宿凤村等地的地道。

地道主巷分上下复洞,洞口设有多种多样的开关盖、开关门,能防水、防毒、防火,每个转角处都留有抢眼、陷井、暗洞。地面上村民家中的灶底、树洞、水井、碾盘底,野外崖旁都有伪装的地道和射击孔,其地道洞洞相连,户户相通,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下战斗堡垒。经考证:由于该村良好的土质,历经60余年,依然保存完好,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长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该地道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抗战时期革命先辈的智慧和伟大创举。

抗日战争时期,该村人民还自制了杀伤敌人的各种石雷和作战武器,并在村外垒设围墙,炮楼,在村中构筑高防工事、碉堡、墙壁射击孔等设施。英勇的山底人民依托地道,运用地道战、地雷战的巧妙结合,成功地粉碎了日寇的数十次袭击和围剿,歼灭敌人近千人。演绎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涌现出了抗战时期的杀敌英雄刘玉珍等一大批先进人物,山底抗日地道,在大量消灭敌人的同时,有利地保护了自己,为当时扭转战局,扩大敌后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也正因此,山底这个小村庄被载入抗日战争史册。曾多次被《新华日报》太行版和《人民日报》宣传报道。并在1938年到1945年间,该村先后被太行地区行署,太行军区授予“抗日模范村”、“支前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上世纪五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地道战》时,采编组和摄制组曾多次深入山底村实地考察、采访,其中许多故事情节取材于山底抗战时期的真人真事和真实战斗事迹,并录制了很多镜头。

2007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在对地道进行全面修缮和加固的基础上,对地道内杂物进行了清理,对村内街道进行了整修,复原地面上炮楼一座,修缮加固地道1626米;新建400平方米爱国主义教育展厅,收集历史文献资料260余幅,修建紫藤长廊35米,建设了大型石雕壁画,修建仿古门楼和1750平方米停车场。同时,为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内涵,还修建了仿古文化一条街,其中包括新建530米绿化带、栽种各类观赏树木并修建了4000平方米文化墙,开设了军事拓展模拟战场项目,使基地初步具备了接待游客,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功能。

2008年8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聂辰席在考察山底抗日地道遗址后,对该遗址的保存规模、宣传教育功能给予高度评价,对遗址的进一步保护、修缮、开发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山底抗日地道遗址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山底抗日地道遗址开放后,成为了峰峰矿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重要场所,并在区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该基地是全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区民兵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区国防基地,每逢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团区委、区教育局、区武装部都组织广大青少年和民兵来到该基地开展各类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全区各级党组织也把该基地列为入党宣誓的定点单位。河南、山西、山东等峰峰矿区周边省份的离退休老干部、旅游爱好者以及省内广大干部群众也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前来山底地道遗址参观学习、旅游游览的已达10余万人,参观中人们被山底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创举和宏伟的地下工程所惊叹,被山底人民为保卫祖国、保卫家园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如今的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无论是作为游览景点,还是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对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山底抗战地道,历经数次修缮,不仅保存十分完好,而且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这个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万米地下长城,如今,又焕发青春,造福于民。今天,当人们进入地道,犹如走进一座地下迷宫,深不可测,奥妙无穷。地面上的高层防御工事建筑,炮楼、大宅门巍巍壮观,地上地下抗战时期的遗址,沥沥在目,无不彰显了革命先辈的智慧和力量。修建一新的现代化大型展厅,集声、光、影于一体,再现抗战风云,使游人身临其境。古色古香的民俗文化使游客留恋忘返。农家饭庄的风味小吃,山乡野菜,让游客大饱口福,回味无穷。

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是邯郸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邯郸市峰峰矿区国防教育基地,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教育基地,是旅游者的浏览胜地。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镇。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占领张家口之后,全面发动内战,扬言占领邯郸,毁灭边区。为使边区主力部队减轻保卫邯郸的沉重负担,边区首脑机关迅速由邯郸郊区返回武安,驻扎在冶陶镇。

1946年至1948年间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冀鲁豫军区曾驻此地,刘伯承、邓小平、李达、薄一波、董必武、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战斗和生活,著名的“华北财经会议”、“大军挺进大别山南征会议”、“土地会议”、“整党整风会议”在此召开。中央局、军区下属各单位分别驻治陶和冶陶附近各村,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驻三王村。

从1946年10月至1948年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军、晋冀鲁豫军区进驻冶陶一年零七个月时间,1948年春,边区政府迁往平山县西柏坡。当年冶陶村成为晋冀鲁豫边区秘密首府,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解放全中国的唯一后方指挥部。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位于河北省 邯郸市涉县城西北的索堡镇弹音村。距邯郸市区104公里。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于1941年7月18日成立,1942年2月,从涉县靳家会村迁此,1945年迁往涉县下温村,同年12月迁至武安县下柏树龙泉村。管理全边区的政务,对边区施政、颁发命令纲领,制定实施方法、规程及特别地区之单行法规。杨秀峰、薄一波、戎伍胜任正副主席,下设秘书处、财政厅、交通厅、教育厅、税务总局、军区司令部、高等法院等。

1945年下设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行署,22个专署,154个县,东起津浦路,西至同浦路,南抵陇海路;北接石德、正太线,包括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的部分地区。全区面积1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551万。1948年9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撤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为一独立的四合院,由正房、北屋、戏台和西耳房组成。

美食文化

大名二毛烧鸡不仅是河北邯郸的名小吃,也是河北邯郸十大名菜之一,其历史十分悠久,约创始于清朝嘉庆年间,是将新鲜活鸡处理后加入多种名贵药材和百年老汤制成的,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味道十分咸香可口。

马头天福酥鱼是河北邯郸的传统名吃之一,是以新鲜鲫鱼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鱼肉味道鲜美,吃起来口感独特,而且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在魏晋时期还被列为朝廷的贡品。

永年县驴肉香肠是邯郸市永年县的传统名吃,创始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了,是以驴肉为主要原料加入各种配料后灌入驴肠衣内熏制而成的,吃起来香而不腻,营养丰富。

老槐树烧饼是河北邯郸有名的小吃点心,是以面粉、香油、花椒盐和芝麻为主要原料烘烤制成的,外观色泽焦黄,味道香酥可口,外脆里嫩,深受当地人喜爱。

郭八火烧是源自邯郸市大名县的传统名吃,火烧用料讲究,做法精细,外观金黄油亮,皮酥味美,吃起来焦香可口,在当地和大名二毛烧鸡、大名五百居香肠齐名。

一篓油水饺是河北很有特色的面食小吃,水饺的內馅用料十分讲究,使用新鲜猪肉配上小磨香油和上等调味品调制而成的,因內馅汤汁丰富,吃时流油而得名。

武安拉面也是河北邯郸有名的面食,起源于清朝末年,拉面主要有勾面、拽面、空心面三种,制作方法也有所不同,吃起来口感筋道,再配上好的卤汤,味道堪称一绝。

磁县胖妮熏鸡是源自邯郸市磁县的传统名肴,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是选用当地户养的肥嫩家鸡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作的,吃起来香酥鲜美,熏香味浓。

  • 编辑:赵幸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