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
“衡水”一词始见于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文成帝南巡碑》,文成帝曾在信都(今冀州市)“衡水之滨”举行过规模盛大的“禊礼”。“衡水之滨”中的“衡水”,为当时穿越今冀州市境内的漳水后一段的别称,又名“横漳”或“衡漳”。
隋朝开皇十六年,由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下博(包括桃园、北马庄等原桃县治所周围的土地和村庄)、信都和武邑三县地,新置衡水县,治所在今衡水市旧城村,县之名称,取“漳水横流”之意。因漳水从衡水县西南入境后,不是东流入海,而是折向北流,然后入海,古人亦把这一段漳河水称为“衡水”,此后,衡水县名称历代沿用。
基本状况
衡水,河北省辖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介于东经115°10′-116°34′,北纬37°03′-38°23′之间,东部与沧州市和山东省德州市毗邻,西部与石家庄市接壤,南部与邢台市相连,北部同保定市和沧州市交界,总面积8836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衡水市常住人口为4212933人。衡水市地处河北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海拔高度12米~30米。属大陆季风气候区,为温暖半干旱型,是京津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衡水属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首都经济圈的“1+9+3”计划京南区,为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议成员市,被费孝通称为“黄金十字交叉处”。
衡水所辖冀州为九州之首。河北省称冀,也缘于此,涌现出了董仲舒、孔颖达、高适、孙犁等知名人物。截至2016年,衡水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3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55项,境内有衡水湖、武强年画博物馆、冀州城等旅游景点。截至2020年末,衡水市辖2个市辖区(桃城区、冀州区),1个县级市(深州市),8个县(枣强县、武邑县、武强县、饶阳县、安平县、故城县、景县、阜城县);实现生产总值1560.2亿元。2019年10月23日,被确定为“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衡水湖
衡水湖古称博广池,俗称冀衡大洼、千顷洼、冀州海子。它是镶嵌在冀东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今有“东亚蓝宝石”“京津冀最美湿地”之美誉。在大自然和历史岁月的滋养下,衡水湖形成了诸多秀美而内涵丰厚的人文景观,比如“吴堤烟柳”“竹林旧迹”“汉垣秋望”等。吴堤烟柳,即吴公河河堤上的杨柳在烟雨迷蒙中的婀娜秀色。
吴公河是光绪年间冀州知州吴汝纶主持在冀衡大洼(衡水湖原称)内开凿的一条排沥渠道,曾名吴公渠,俗称小河子,距今已一百三十多年历史。若从乾隆年间首凿的河道算起,已两百多年的历史。吴汝纶(1840年一1903年),字挚甫,安徽桐城人,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并称为“曾门四大弟子”,是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近代著名教育改革家,曾为严复《天演论》作序,著有《东游丛录》《深州风土记》等书。
吴汝纶在同治年间中进士,先后参佐曾国藩、李鸿章幕府,三十岁后,历任深州知州、署理天津知府、冀州知州、保定莲池书院山长、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光绪七年至十五年(1881年-1889年)任冀州知州,任内大力发展教育,兴办书院,培养人才。在民生方面,他最大的建树是在冀州东海子(冀衡大洼)挖河排沥,在湖区新开良田数十万亩。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把此河称为吴公河。
在吴公河开挖前的几年,吴汝纶的上一任知州、史称“北直第一廉吏”的李秉衡也曾试图循着湖内的旧河道开挖新渠,怎奈因资金紧张而作废。吴汝纶决心完成这一造福于民的治水工程,他争取了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支持,从河间府请来数千河工,历时三年挖成了吴公河。河上起冀州城西的尉迟潭,在冀州城南九龙口入城东海子(衡水湖),贯穿海子东部与滏阳河交叉,全长六十余里。清代名士贺涛作《冀州开渠记》一文,“水即有归,田皆沃饶。夏秋水盛,舟楫往来,商旅称便,州境遂富”。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根治海河工程中,位于千顷洼北段的吴公河被海河拦腰截断,七十年代兴修衡水湖时,湖区内的吴公河大部又被淹没,冀州城西的一段在冀码渠工程中也改变原貌。幸运的是,如今在旧千顷洼北部,即衡水滨湖新区吴杜、侯店两村村西,仍完好地保存了一段约八华里长的吴公河,它南起滏阳新河左堤,北到滏阳河老龙亭石闸。
这段幸存的吴公河基本保存了它的原始风貌,河面开阔,杨柳依依,几座小桥横卧在河面之上,颇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尤其是在细雨之后,空气清新,乳白色的雾气夹杂着泥土的芳香弥漫在河面上、氤氲在柳梢间,河面上不时传来阵阵蛙鸣,柳枝间回荡着清脆鸟语,此景如诗如画、如梦似幻,令人陶醉。此外,衡水湖东南的冀州小湖西堤就是在原吴公河东堤的基础上加高培厚的,此堤一直通到冀州南关,堤两岸杨柳婀娜,水光潋滟,秀美景色可与西湖苏堤相媲美。
在吴公河和滏阳河南岸交汇处原有一座老龙亭石闸,始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五月,闸分三孔,高一丈九尺八寸,面阔三丈。吴公河修成后,在老龙亭石闸旧址重建新闸,人称“吴公闸”。民国年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的衡水县李开河村李轮秋重修了吴公河上的老龙亭石闸,把用人力升降的木闸板改为现代螺旋式。如今“吴公闸”的闸基高台矗立在新挖的滏阳湖中央,讲述着衡水人治水亲水的故事。
衡水老白干
衡水老白干有着悠久的酿造历史,兴于汉,盛于唐,正式定名于明。并以“醇香清雅、甘冽丰柔”著称于世。衡水老白干酒的酿造生产190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老白干始于汉代(公元104年),知名于唐代,正式定名于明代。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赛会最高荣誉“甲等金奖”。2018年启动“喝老白干,不上头”的品牌战略,剑指白酒高端市场。
衡水老白干采用地缸酿酒工艺,有效阻挡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侵入。衡水老白干还建立一套质量管控体系,严格控制杂醇油生成,不断优化“不上头”品质。衡水老白干酒传统的酿造工艺世代流传。衡水老白干酒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纯小麦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的老五甑工艺和两排清工艺,地缸发酵,精心酿制而成。她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造就了芳香秀雅、醇厚丰柔、甘冽爽净、回味悠长的典型风格。今天的衡水老白干人在秉承传统酿造工艺的同时,不断研究探索与完善,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工艺,使产品质量日臻稳定,从而使衡水老白干酒以其典型风格与浓香、酱香、清香型等白酒共立于中华酒林。
衡水老白干自古享有盛名。明代、衡水酒有“飞芳千家醉,开坛十里香”之誉。据传,明嘉靖年间建造衡水木桥时,城内有家“德源涌”酒店,很有名望,建桥工匠常到此聚饮,饮后赞曰:“真洁,好干!”后取名:“老白干”。所谓“老”,是指历史悠久;“白”,是指酒质清澈;“干”,是指酒度高,达67度。其味“闻着清香,入口甜香,饮后余香”。
衡水老白干采用独特的地缸发酵酿造工艺地缸发酵工艺相比较浓香酒的泥窖池发酵方式以及酱香酒的条石窖池发酵方式,衡水老白干所采用的传统地缸发酵工艺,在发酵过程中,陶制地缸在酒醅外面,能够形成一道坚固的围墙,有效阻挡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侵入,使酒醅中的有益功能性微生物不受影响,起到有效的隔离作用。老白干酒在制作工艺上实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控制杂醇油生成。从原辅料、大曲、工艺操作到卫生管理,都建立起了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有效减少杂醇油的生成。
“老白干”者,华夏之历史名酿也。世人言及“老白干”,必云衡水;而言及衡水,必云“老白干”,盖因衡水老白干之名扬天下久矣,世人莫有不知者。衡水,古属冀州。境内滏阳、滹沱、衡漳诸河如玉带盘绕,金波粼粼,正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考察文献,所谓“冀州衡水酒”,非冀州产酒,乃衡水酒为之扬名。衡水酒业追溯至汉,成名于唐,定名于明,有清以来更盛极于世。《正定府志》、《冀州志》、《纲鉴合编》、《宝颜堂秘笈》及文学名著《镜花缘》多有记述。
东汉时衡水酒业已颇具规模。史载,和帝永元十六年春二月,因比年雨多伤稼,诏禁冀州沽酒;景帝时因旱灾诏禁冀州沽酒四年。顺帝时,冀州刺史苏章以衡水酒宴清河太守,其饮后大赞曰:“人有一天,我有二天”矣。唐大诗人王之涣,曾任衡水主薄,为衡水酒所倾倒,赞曰:“开坛十里香,飞芳千家醉。”
明嘉靖三十一年,衡水城内有名酒坊十八家,以德源涌最负盛名,其酒以“洁”、“干”著称于世,遂名以“老白干”,传颂朝野,一品为快。各地坊店多有效仿,沿袭至今。
清代,衡水老白干为全国五十五种名酒之一。宣统二年,获南洋劝业会大奖;宣统三年,城内酒坊有三十余家。公元一九一五年,德聚坊李泽卿先生携衡水酒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甲等金质大奖章,名列中国诸获奖酒品之首。史载“直隶(官厅)高粱酒”是也。民国二十八年版《衡水乡土志》记载:“衡民谋食四方者,木工为多,陶工次之,制曲酿酒尤为特色,巴拿马赛会得有奖章”即此也。一九二九年衡城福兴隆坊之酒品获河北省国货陈列馆二等奖。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肆侵华,烧杀抢掠,征粮夺财,民不聊生,百业凋零。至抗战胜利时,城内仅存酒坊十六家,勉强维持生计。人民政府在此基础上成立地方国营衡水制酒厂,恢复发展老白干酒生产。老白干酒厂成为年产白酒数万吨的大型酒业集团。数十年来,老白干酒屡获殊荣,连获海内外酒类评比金奖。杜子端先生云:“酒仙能饮衡水酒,诗圣不再醉他乡”。斯言诚哉,美哉。
旅游景点
宝云寺
宝云寺位于衡水市区西南部。碑石记载始建于隋,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此处已有寺庙。相传,在其鼎盛之时,“寺域广占三十亩,殿堂多有近百座,樵楼钟声惊千里,成年累月拥香客”。
宝云塔
宝云塔,原名擎天塔,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河沿乡旧城村宝云寺院内,始建年代不详,推断为宋代早期建筑。宝云塔,为八面棱锥体九级楼阁式砖塔,通高32.64米,塔基周长28.8米,塔第一层至第五层内为穿心式,可穿壁绕平座折上,第六层至九层为空心式,内有固定梯子上下。宝云塔将穿心结构和空心结构的两种砖塔做法相结合,构筑巧妙,成为研究宋代造塔工程技术的重要实证。2006年,宝云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州塔
景州塔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物,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城内,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因今景县原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们通常称为景州塔。景州塔在中国享有盛名,与沧州铁狮子、赵州大石桥、正定县隆兴寺大铜菩萨齐名,被誉为河北古代四宝之一,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定为第四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县舍利塔
景县舍利塔,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位于河北景县城内西北角原“开福寺”内。现寺虽毁塔仍存,俗称"景州塔"。景州塔在国内享有盛名,与沧州铁狮子、赵州大石桥、正定县隆兴寺大铜菩萨齐名,被誉为河北古代四宝之一。也有民间顺口溜:沧州的狮子,景州的塔,东光县的铁菩萨。
景州塔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建筑物。塔身13层,外形为8面棱锥体,高63.85米,底周长50.5米。塔身下铺巨石,上砌以砖,塔之各层之东西南北各有一洞户,塔内砌有螺旋阶梯数百级,沿梯拾级而上,可达塔顶。登高远望,有目穷千里之慨。塔顶为一2.05米高的铜葫芦,铜葫芦下有高3.3米的铁丝网座。每遇刮风时,铁丝网座和塔身上的洞户,被风鼓荡,作水涛声,故有"古塔风涛"之美称。同时,景州塔在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庆林寺塔
庆林寺塔,又名饶阳店塔,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城西南12千米处的饶阳店镇。始建于北宋。2011年,经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庆林寺塔正式大修。庆林寺塔坐南朝北,平面八角形,下为塔座,塔身高六层,为楼阁式砖塔,总高35.67米。塔内部结构为穿壁绕心室转折而上楼阁式。墙体的上部砌出八角形叠涩顶,刹柱穿过叠涩顶直到刹顶。塔刹为铁制,由覆钵、相轮、宝珠组成。2006年5月25日,庆林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窦氏青山墓
窦氏青山墓又名“安成侯墓”,位于河北武邑县城东14公里处的青冢村南边。占地36582平方米,它是汉文帝皇后窦猗房的父亲窦青的坟墓,因窦青被汉室封为安成侯,故又称安成侯墓。窦氏青山墓今高22.9米,周长490米,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窦青系古观津(今武邑县东部)人,死后葬于故里。其女儿被封为皇后以后,被追封为安成侯。其后,窦皇后做了皇太后,为其父扩建墓冢,升高封土,为能“西望长安”。还修建庙宇,并立“窦氏青山”墓碑一通。若干年后,庙宇、碑刻被毁,仅存“青山”。1982年7月23日,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旅游景点
安平党支部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衡水市安平县城西南的台城村,是中共安平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诞生地,国家2A级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县城西6公里。沿保衡路可达,距衡水市区约30公里。
该馆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分为“火种”、“星火燎原”、“建设家园”三个部分,布展图片、照片等资料200余幅,收藏实物200多件,详细介绍了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和安平县委的诞生过程、安平县委领导安平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里程以及安平县人民在“两个第一”的鼓舞下,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展览布局严谨,主题突出,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的基地。
冀州北内漳省委党校旧址
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展览馆地处享有“九州之首、河北之源”美誉的革命老区衡水市冀州区,坐落于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北漳淮乡北内漳村。这里环境优美、生态秀丽,古漳河曾从这里蜿蜒而过,北距京津冀最美湿地——衡水湖仅19公里。抗日战争时期,冀南抗日军政干部成长的摇篮、河北省委党校的前身——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就在这里创办,一大批军政干部人才从这里走向战场,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军政干部人才保障。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衡水市冀州区委、区政府于2015年筹建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展览馆。
该展馆总面积约1045㎡,其中主展区650㎡,共计收藏抗战时期图片600幅。以冀鲁豫边区省委创办发展历程为线索,全面呈现该校艰苦卓绝的办学历程和广大师生投身抗战的英勇事迹。2016年6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展览馆正式开馆,作为展示抗战期间我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窗口,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各界群众和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勤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基地。
枣强林秀贞事迹展室
林秀贞,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获得了“感动河北年度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大杰出母亲”、“中华孝亲敬老楷模”、“2006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公益奖”和“全国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林秀贞展室位于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东的村委会院内,四间房正中的房檐上是一块题有“林秀贞事迹展室”的牌匾,两侧对称挂着“无私奉献、乐善好施”八个大字。展室的主体部分是房间墙壁上张贴的林秀贞事迹展。墙壁上的展板以“成长过程”、“艰苦创业”、“邻里和睦”、“九州动容”、“领导关怀”等五个部分详尽展示了林秀贞61年的人生历程。
阜城本斋纪念园
衡水市阜城县古城镇纪庄村地处千顷洼腹地,全村共有110户,412人,耕地1150亩,是全县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近年来,村里聘请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充分挖掘了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红色抗战文化和造林治沙艰苦奋斗文化,结合本村实际,全部按发展乡村红色文化旅游进行规划设计,突出文化氛围和纪庄特色,现在纪庄村已建成集特色产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在纪庄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深挖三大文化(千顷洼悠久的历史文化、红色抗战文化和造林治沙艰苦奋斗文化),结合纪庄村实际,精心打造“三区四处十八景”。三区,即迎宾区、作战指挥区、军民鱼水区;四处,即集结处、侦察处、第一枪处、血拼处;十八景,即将军岭(马本斋)、尖刀连(马庆功)、布袋阵、情深沟(刘世昌)、颓当练兵处(汉文帝时弓高侯韩颓当)、刘秀迷路处、道元台(北魏郦道元)、六郎溃水阵(杨六郎)、三令论道(北魏宰相刘挚)、文丞相眺望亭(南宋宰相文天祥)、张之洞沟、布衣台(冯玉祥)、盖节烟雨(盖节渊千顷洼)、林幽晓岚、千顷花海、碧涛鸟鸣、古桑赏月、静湖晚渡等。
纪庄西侧的本斋纪念园是马本斋回民支队纪高庄突围战的旧址,也是数字电影《血战千顷洼地》的拍摄地。该园占地200亩,是在原古城镇纪庄回民支队烈士陵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纪念园共分为三个区:东区为回民支队烈士陵园旧址,中区为本斋纪念园的纪念区,建筑包括纪念碑、阜城革命历史纪念馆、纪高庄突围战纪念馆、烈士英名墙、八块国旗型纪念墙等,其中两个纪念馆共陈列烈士遗物和历史文物800余件;西区即迁至该园的墓区,分别包括两个无名烈士墓,以及从县老烈士陵园迁建的烈士墓和从农村迁建的散葬烈士墓。
本斋纪念园是阜城抗战历程的缩影,在这里能够深入了解阜城抗战的全貌,了解阜城抗战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和成长历程,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教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为加强民族团结提供了交流平台。
美食文化
武邑扣碗不是一道菜而是一桌蒸碗。传统扣碗由8个“净碗”组成,有东坡肉、瘦肉、肥肉、肘子肉、米粉肉、杂烩肉、丸子、排骨。从宋代开始,武邑农村就有了用扣碗设宴的习俗,方言称之为“席儿”。
武邑瓦罐面以特有的器皿——瓦罐作为其载体,使面的清香始终回旋于瓦罐之内,面条之中,再加上特制的汤料,掀开罐盖,顿时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借住小小罐碗,将面条从罐中滑入小碗,再遛进嘴,那一瞬间,奇香无比。它除了味美,还具有滋补、保健、营养的药膳功能。瓦罐面的制作是以传统药材,配以天然调味品煨汁整日后,再加入手工制作的面条、各种蔬菜、肉类等。瓦罐面“面条”久煮不断,有咬劲,口感滑爽;汤香味扑鼻、鲜美可口,食后回味无穷,还具有口味独特、祛寒降火、滋补养胃等功效。按其配菜的不同,主要种类有:三鲜瓦罐面、鱼片瓦罐面、香菇瓦罐面、鳝鱼瓦罐面、肚片瓦罐面、排骨瓦罐面、香肠瓦罐面、鸡块瓦罐面、菌类瓦罐面、牛肉瓦罐面等。
流常老豆腐起源于衡水枣强流常镇的的传统小吃,类似于豆腐脑,但在制作上更复杂,口感较豆腐脑更老一些。老豆腐一般以盐卤点制,其特点是硬度较大、韧性较强、含水量低,口感“粗”,味微甜略苦,但蛋白质含量高,其镁、钙的含量也高,能帮助降低血压和血管紧张度,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有强健骨骼和牙齿的作用。
武强酥鱼是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的特产。武强县的酥鱼是武强河鲜中的代表,以“绍氏酥鱼”冠名而闻名国内外。
郭庄旋饼,是河北独具风味的熟食,该产品始于元朝,兴旺于明朝,在长江以北,郭庄旋饼遍布各城镇。郭庄旋饼,外焦里嫩,味香不腻,百吃不厌,易于保存。
故城熏肉历史悠久,它以鲜猪牛肉为原料,加入几十种药材和调味品精心加工而成。做出的熏肉色泽棕红,皮烂肉嫩,表里一致,肥而不腻,瘦不塞牙,味道醇香,具有开胃驱寒、消食保健作用。
产自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作为衡水湖特色旅游商品,是经过严格挑选的鲜鸭蛋,取自衡水湖畔绿色无公害养鸭基地,经独特的方法秘制,口感好、入口滑、有弹性,成为鸭蛋之极品。
龙凤贡面,也称龙须凤尾贡面,是故城县特产,主要产地在故城镇。该地紧靠京杭大运河,客商如云,人们来到这里,都要品尝龙凤贡面,并随身带回与家人享用或馈赠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