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 薪火相传 |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

  • 2023-09-11 15:11:00
  • 河北文旅发布

文字书写的出现,使语言声音得以固化、视觉化,使思想智慧得以记录保存。从仓颉在凤凰衔书台造字作书以来,汉字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字书写衍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书法被誉为“中华民族永远值得骄傲的艺术瑰宝”“东方文化的灿烂之花”。法帖,则是由书法衍生而来,指古代名人名家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书(包括其拓本),也是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载体,并成为众多书法爱好者习练书法的范本。

木刻法帖集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传拓术、装帧术等多种技艺于一身,是石刻法帖的延续,是中国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先驱,它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书法原作的神韵,通过一比一复制而来的拓片,可一窥书家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是使用专用刻版刀具,在板材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纸和墨进行拓印的一种特色传统技艺。衡水法帖的传承区域主要集中在以衡水市桃城区河沿镇阎庄村为中心的周围70多个村庄,并以阎庄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因此“衡水法帖”也有“阎庄法帖”之称,阎庄亦被称为“中国木刻法帖第一村”。2006年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入选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遗名录,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衡水位于华北平原腹地,远古时期大禹治水始分九州,衡水即地处九州之首的冀州,衡水更是因水而起,缘水而兴。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塑造了衡水独特的文化秉赋,这里历代名人雅士辈出,水陆交通商务发达,为衡水法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生存发展空间和便利的流通渠道。

衡水法帖形成于明永乐年间,当时燕王扫北,该区域战事水患频发,民不聊生,为了躲避战争,人们奔走他乡,多以贩卖笔墨糊口度日。该村一位阎姓老汉酷爱书法艺术,在贩卖笔墨的过程中,遇碑便拓,见帖就求,为扩展生意,便萌生了自己刻版拓帖的想法,此后便开始制版售帖,盛久不衰,此技艺也在当地代代相传。

至清中期,阎庄法帖刻拓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刻版、拓印、销售产业链条。清末民初,阎庄法帖进入京城,据冀州人孙殿起所辑《琉璃厂小志》一书所载,衡水阎庄人阎世竹和阎秉彝师徒在北京琉璃厂文化街设有经营法帖拓印书法册页的店铺,分别是清光绪二十年开设的“怡墨堂”和民国十六年开设的“蕴竹斋”。这一时期,由于维新思想的传播,也推动阎庄法帖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当时除京津冀一带外,衡水文墨商贩还远赴山西、陕西、内蒙、辽宁等地外销。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实际上是由相对独立但又密不可分的两部分组成,即雕版技艺和拓印技艺。

雕版是制作法帖关键紧要的环节,通常采用本地树龄较长的杜木或梨木等为原材料,经过蒸煮、浸泡、晾晒、烘干、打磨等数道工序才能成为一块可用的刻版板材。雕刻使用的刀具种类多达二三十种,雕刻多采取陡刀立线的刻法,入刀稳准狠,运刀走刀速度匀,持刀倾斜有度,还要熟练掌握冲、切、挑、钝等独特刀法,达到字口清晰流畅自然的效果,以最大程度还原书法原作的笔锋韵味。

雕刻分为阳刻和阴刻两种。阳刻是仅保留书法文字部分,用铲刀将板面上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在拓印时只拓印其中的文字部分。阳刻适用于对联及室内悬挂的名人警句等,视觉效果与书法作品接近,特别是用彩宣进行拓印,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阴刻就是剔除字体笔画,所剔除字体笔画的底部,可根据字体大小采取平底、指甲圆底或是v字形底予以呈现,碑文墓志等文字量大、通篇字体大体一致、侧重于文字内容的作品多采取阴刻。

无论阳刻还是阴刻,雕刻者都要熟悉书家用笔的特点,手腕翻转找准发力点,字体不能走样,拓版还得经久耐用,再现书家神韵。根据所刻作品体量、字体、形状大小等特点,所使用的刀具、刀法各不相同,有时还要单独打造或磨制刀具,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拓印技艺基本上分为捶拓和擦拓两种。捶拓以拓包蘸墨,均匀拓印于宣纸之上,是最常见的拓印技法,其特点就是墨色均匀周到精细,能最大程度还原原作风貌。擦拓就是用羊毛毡卷成细卷儿,底部略呈鼓肚状,做成擦子,以擦子蘸墨,平行快速略有弧度地擦在宣纸上,与捶拓相比,其优点是用时少,速度快,不足是只能用于较为平坦的拓版,凹凸不平者难以操作。捶拓技艺较有代表性的是乌金拓,其制作方法是使用浓墨并反复上墨,层层叠加,最终的成品黑亮晶莹,光可鉴人,字口清晰,乌黑油亮。擦拓技艺较有代表性是蝉翼拓,其拓工精细,墨色匀淡而薄,仿如蝉翅膀上的纹路,宣纸的经纬纸纹亦可一目了然。

现在的拓印仍然遵循着传统的口诀“字口清晰、墨色均匀、黑白分明、墨不过纸、墨不透纸、拓片完整”,用墨遵循着“黑而不闷、厚而不滞、淡而不薄、浅而不浮、干而不燥、亮而不油、润而不透”的原则。拓印者需深谙纸、墨、版、拓包等之间的细微差别关联,下手有劲有准儿,眼手心一气贯通,所拓作品方能精准到位。

衡水法帖有“帖帖楷模,字字珠玑”的美名,作品内容多积极向上,艺术价值高、思想性强,囊括历代书家作品,衡水法帖可以说是一部中国文字史、书法史的缩影,并深受众多书法爱好者学和收藏家青睐。

衡水法帖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在仅有一名——李广民。他自幼深受外祖父、著名书法家杜凯先生的熏陶。1989年他便与法帖结下不解之缘,多年来他多次远赴保定古莲池、西安碑林、河南洛阳等地通过做义工学习各地拓印方法,1990年正式拜阎庄老艺人阎长浩为师,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了衡水法帖的雕版和拓印技法。

李广民刻版的特点是透过刀锋见笔锋,无论阳刻还是阴刻,总是将刻刀刀背接近刀尖的部分磨制成略呈月牙状,这样的刀片有弹性,不易折断,刻出的字体活灵活现,不走样经久耐用。刻字时需要先把样稿双钩在木版上,再运用多种刻法,进行雕刻起底,表现出书法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静态美较有代表性的字体如楷书、隶书,他根据作品的书写特点,把刻刀磨得稍微钝一些,这样刻出的笔画古朴厚重。动态美较有代表性的是行书、草书,他会考虑到书写这件书法作品时的手腕翻转,书写的前后顺序,要把笔锋映带关系刻出来,还要把笔法的飞白干枯考虑进去,这样才能使拓版与书者的思想以及书写时笔法的运用贯通一气,尽可能地再现书法家的感悟气韵。刻蝇头小楷时,他偏好采取过版的方法,这样最接近原作。将刻刀磨得非常薄非常快,并且刀尖角度磨成大于50度,这样刻出的笔画流畅,底部易于处理。

拓印方面,他习惯使用松烟墨汁进行拓印,这样的墨汁气香色亮,不易褪色。用纸以安徽生产的生宣,尤以罗纹纸、连史纸为主,这种宣纸纹理细腻,韧性拉力好,所拓作品表现精准到位。他还常常根据所拓作品的不同风格特色,施以不同拓印技法,采用不同的纸张,使拓片能将原作最大程度上加以还原。特别在拓印小楷时,有时使用打刷,然后再用扫刷,这样拓出的作品字口清晰,晶莹剔透。经过大量探索实践,他改良了一些拓印工具,将擦拓与捶拓得以互补,并提高了效率。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衡水法帖的真实风貌,数年来他的脚步遍及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东北等地,精湛的刻版拓印技艺得到了众多书法界同仁的赞誉和肯定。2010年他的雕版作品《书谱》《多景楼诗册》被中国碑帖委员会收藏,2012年他的《蜀素帖》《圣母帖》被国家图书馆收藏。个人口述史,现场技艺展示入选《国家记忆》,事迹载入《河北地方志》。2020年他为《饶阳先贤》雕刻150块雕版,结合衡水法帖博物馆的帖版《读书训》,衍生出一系列勤学苦读的木版法帖新作品。2022年所刻帖版《运河颂》,被中国沧州大运河非遗馆收藏。

近些年来,中央七套和十套、新华社、中新网以及多家网络媒体相继多次为李广民录制过专题节目,形象生动地一次次将衡水法帖这项富有传奇色彩且散发着古老魅力的非遗技艺近距离地展现在广大民众眼前,《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给予了详实的文字报道。

刻版和拓印之余,李广民的心思更多的是投入到了对衡水法帖未来发展之路的思考上,他常说,“我们不能让这项古老的非遗在我们这一代断代,非遗传承不仅仅是为了寻根,更是为了发展,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动力支持。”

透过传承人希冀的目光,看到他坚实的内心,通过李广民法帖作品由形似到神似质的转变提升,更看到了衡水法帖薪火相传的新希望。

  • 编辑:赵幸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