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魅,百年传承,一双巧手,捏出泥塑新生命

  • 2023-09-06 15:44:00
  • 保定文化旅游

白沟泥塑,俗称“白沟泥娃娃”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工艺品,早年与杨柳青年画齐名,发端于清雍正、乾隆年间,已有300多年历史,2006年成功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沟泥塑

白沟,千年古镇,源于战国,记于魏晋,盛于明清,兴于当代。“白沟河”与拒马、易沙、三水合流。“白沟”因河而得名,它记载了白沟的历史变迁,托起了白沟商贸与繁华,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环境,打造了特有的商魂与时尚文化。

白沟泥塑发端于清雍正、乾隆年间,从数家糊口之技艺,到风靡一方之特色,至清末,发展成北方闻名的泥人之乡。民间艺人清初因避兵燹、荒旱流落白沟,以捏泥人换钱糊口。后效仿者众,白沟的南刘庄、北刘庄、辘轳把等村,几乎家家以此为业。距白沟几华里的大谢、小谢二村生产儿童玩的陶模,谓之“印本”“印模”。所生产之品在白沟“石桥坑”摆摊零售批发。

白沟泥人的制作与适宜的地质材料息息相关。白沟紧傍白沟河,三水至此汇合,转弯而后直下入白洋淀,河底所淤之白胶泥,光洁细腻,韧而不粘,干而不裂,经配制,反复摔打成熟泥,成为捏制泥人的上等材料,是泥塑工艺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白沟泥人的制作,有手捏单独制作和模具、手捏相结合之分,泥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加些棉絮、纸或蜂蜜。

模制程序分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四步。底部装有苇制口哨,吹之如鸟叫声,这也是白沟泥塑区别于其他泥塑的一种特殊制造工艺。

白沟泥塑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造型古朴粗犷,色彩浓重,线条简约,构思大胆,强调形似与神似,淳厚质朴、沉实平和、富于想象,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纯正的乡土气息。内容分为历史人物、戏曲杂技、风土人情、吉祥纹样、风俗礼仪、动物造型、花鸟鱼虫、水果蔬菜、成语故事、名胜典故等十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分吹响、摆投、手捏、印模等种类,多达百科。无论是泥公鸡还是泥人,全部用大白粉打底,用品色施彩绘,色彩注重大块面渲染,适当保留空白,上色后用墨线勾勒纹饰,开脸。产品大的有60厘米,小的只有5厘米,色彩斑斓,异彩纷呈。

白沟泥塑传承人胡秋英于2015年在白沟南刘庄创办了“白沟胡秋英泥塑研究所”,她不仅到白沟那些原来从事泥塑行业的老艺人家里找来了很多老模具及老的泥塑作品,进行抢救性收集与研究,还通过走进学校课堂、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吸引更多的泥塑爱好者和青少年走进白沟泥塑艺术。胡秋英坚持每周定期去白沟北校教学生们制作泥塑的手艺。在教学中,胡秋英向学生讲述白沟泥塑的起源与发展,泥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泥塑对个人智力发展的重大作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实践课上,她手把手教学生制作技法。看着一个个有趣的小动物和生动的小泥人在孩子的手中诞生,她欣慰地说,“孩子们就是最好的传承者,白沟泥塑艺术不会成为‘绝唱’。”

胡秋英的塑制技法日趋成熟,她不慕市场经济之繁华,抵制了金钱之诱惑,发自内心的情怀流溢,融入了泥塑最本源的情感,默默无闻地传承着白沟泥塑这一民间工艺。她不仅继承了家传的独特技法,而且深受现代戏剧、年画、工艺美术的熏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表现手法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新形象、新立意、新品种与日俱增。白沟泥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北博物院、保定市博物馆、白沟博物馆都有收藏和展览,曾多次出国展出,并作为国家馈赠、陈列佳品。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