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约7.8公里,贯穿北京城区的中心。历经700余年风雨的它,始终是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线、生命线。夏去秋来,北京正在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如果你想快速地了解北京,不妨沿着中轴线,骑进北京最美的秋天,近距离感受古都之美。
钟鼓楼
北京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三代的司时中心,用浑厚的钟鼓之声发布着标准的“中国时间”,文武百官、平民百姓的生活节律均以此为准,是名副其实的“时间建筑”。
北京钟鼓楼的钟、鼓报时时均敲108声,方法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快慢相间,通敲两遍。古人用“108”代表一年,包括12个月、24个节气、72候,三者相加刚好108。北京钟鼓楼在700多年的报时历史中,始终沿用“暮鼓晨钟”的报时方法。“暮鼓晨钟”不能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为“晚上敲鼓,早上撞钟”,而是每日报时始于“暮鼓”,止于“晨钟”。
漏刻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是北京钟鼓楼历史上完整的报时系统,相当于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北京鼓楼使用过的计时器有碑漏、铜刻漏、时辰香和更鼓。
元代1272年初建鼓楼时,计时仪器使用的是“碑漏”。碑漏是用木材做成,形似石碑的计时器,内部设12根自上而下呈“之”字形排列的铜管,碑首上端设投球孔,投球孔上方设置一个储球筒放置若干个金属球,金属球依次滚下。两个金属球的间隔时间为24秒,36个金属球需用14.4分钟,即一古刻。依此类推3600个金属球滚动完毕,正好为24小时。
北京钟鼓楼的建筑布局,蕴含着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其报时系统也体现出中国人对时间敏锐而细腻的感知,以及完整且系统的描述体系。
银锭桥
北京紫禁城西北角静静躺着三片湖泊,自东向西依次为前海、后海和西海,统称“什刹海”。北京曾有句俗语:“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这就是对什刹海历史的高度概括。正如俗语所说,什刹海的历史要比北京建城还早。关于什刹海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辽金时期。
银锭桥位于什刹海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选材汉白玉建造而成,桥的两侧各有5块汉白玉材质镂空云花栏板及6根翠瓶卷花望柱,彰显着皇家园林的独特与秀丽,它是什刹海地区市民日夜往来生活劳作、游人休闲往来访古赏景的重要桥梁。
银锭桥初建于明正统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之前,已有其雏形。辽金时期,其所处的水域位置大,驳船可到达积水潭,木桥便横亘其上。元代营造北京大都城时,这里已是千帆万船往来,两岸商事繁华。明代初年,木桥的形状为椭船形,像一个倒扣着的银元宝,因此得名“银锭桥”。明正统年间,将木桥改建为一座单孔石拱桥,但“银锭桥”这个名字却一直沿用。
银锭桥地处两海交接处,视野开阔。每当红日衔山、晚霞洗彩时分,站在桥上向西北眺望,近处水波粼粼,远处西山朦胧,山水城相融的美景尽收眼底。此景便是“银锭观山”。
醇亲王府 (宋庆龄故居)
始建于康熙朝,原是纳兰明珠府邸的西花园。纳兰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在此长大成人,度过短暂的一生,他有许多精彩的诗篇写于这个宅院之中,比如他的五律诗《夜合花》,即为吟咏故居花园中的两株夜合欢所作。
纳兰明珠逝世后,宅院被和珅据为己有,后被嘉庆帝赐给成亲王永瑆,按照王府的规制加以重修改建,是为成亲王府。光绪十四年,迁醇亲王府至此,为有别于旧府俗称北府。清宣统帝溥仪即在此府诞生。溥仪即位后,其父载沣被封为监国摄政王,故又称摄政王府。这里著名的西府海棠即为第一代醇亲王奕譞亲手所植。
宋庆龄自1963年4月乔迁于此,一直工作、学习和生活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同年10月,由国家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翌年5月29日起对外开放。
园内碧水回环,山石嶙峋,花木荟萃,芳草萋萋,楼堂亭榭,错落其间,浑为一体,是一处娴静典雅的庭园。古建筑群以西的中西合璧两层楼的主体建筑是宋庆龄同志的寓所(后建),兼办公、会客,称主楼,内有原状陈列。建筑群与南湖之间为草坪,南湖南岸有明代两层楼建筑称南楼。
景山公园
景山公园位于北京内城南北中轴线中心点上,南依故宫,西靠北海,北与鼓楼遥遥相望,曾是北京城中心的最高点。
景山公园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依据“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之说,紫禁城之北乃是玄武之位,应该有山。所以将拆除旧皇城的渣土和挖新紫禁城筒子河的泥土,堆积在元朝建筑迎春阁的旧址上,形成一座土山,当时取名为“万岁山”。
清代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此山改名为景山,并于乾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所有建筑都按照皇宫规制建造,等级非常高,成为皇宫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山公园的主要建筑有:三座园门(景山门、山左里门、山右里门);祭祀孔子的绮望楼;五座峰亭(观妙亭、周赏亭、万春亭、富览亭、辑芳亭);景山山后的寿皇殿;东侧的永思殿和观德殿以及护国忠义庙。
景山公园寿皇殿,是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除了紫禁城以外的第二大建筑群。现在的寿皇殿建筑群是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修建的,并规定以后故去的帝后的画像以及用过的器物都要收藏于寿皇殿,每年正旦、清明、霜降、中元、冬至、万寿、忌辰等七祭之时,皇家都要在寿皇殿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
万春亭位于景山最高处,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北京南北建筑中轴线的基点。被誉为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京华揽胜第一处。万春亭的彩绘称为“旋子大点金龙锦枋心”,这也是中国古代皇家等级最高的彩绘形式。站在万春亭,可将紫禁城的风貌尽收眼底。
故宫角楼
角楼,已经成为故宫的网红打卡地之一。四座角楼玲珑奇巧,绚丽多彩,为明代建筑,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角楼的平面布局为两个”十”字相叠的曲尺形,四周环绕白玉石柱杆基座,重檐为面体型,多角交错。上层檐由四角攒尖顶和歇山顶组成。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了借景的艺术手法,借鉴了宋画中《水殿招凉图》和《黄鹤楼》等临水建筑形式,以护城河碧波荡漾的水面对景衬托,把紫禁城映照在倒影之中,颇有临水映皇城的诗情画意。
相传,明成祖朱棣想迁都北京,就派亲信大臣到北京建设皇宫。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在皇宫外墙盖四座美丽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于是,醒来之后他下令让大臣去修盖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确保江山稳定,千秋永驻。
如今,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东南和东北角楼。四座角楼立于这600年历史的古城墙上,看风云漫卷,角楼却不动声色地端坐在须弥座之上,周边绕以石栏。其面阔,其进深,其抱厦,其斗拱,无不蕴含着曲中有直、小中含大的意境,使得角楼与城垣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建筑形体取得了有机的联系。角楼在层层叠叠间,四周环水相拥,天工巧若琼瑶。故宫角楼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木质结构的建筑典范。
中国铁道博物馆
中国铁道博物馆是中国铁路系统的专业科技类博物馆,具有收藏、保护、研究、陈列、传播等博物馆职能,主要负责铁路行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播铁路科技知识,宣传铁路发展成果,负责铁路历史文物、科研成果的收藏、保管、陈列、展示及编辑研究等工作。
中国铁道博物馆现有三个展馆:正阳门展馆、东郊展馆、詹天佑纪念馆。正阳门展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南侧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是一座历经沧桑的欧式建筑。1906年,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建成,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火车站和最大的交通枢纽,自诞生之日起,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的重大历史事件。
1959年新建的北京站开通运营,正阳门东车站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随着人们对铁路历史和铁路文化的日益重视,在原铁道部和北京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8月,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立项后,北京铁路博物馆正式开始筹建。由此,正阳门东车站获得新生。
为了整合优化铁路文博资源,发挥北京地区铁路博物馆作用,促进铁路文博事业的发展和和谐铁路建设,按照原铁道部统一部署,2009年11月,中国铁道博物馆与北京铁路博物馆进行整合,组成新的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东车站成为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作为宣传中国铁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窗口,主要展现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轨迹,将中国铁路厚重的历史、辉煌的成就、美好的未来展现在世人面前。2010年8月1日正阳门展馆正式开馆。
天桥
天桥原是北京中轴线南段上的一座石桥,曾长期作为天子祭天、祈雨等祭祀活动的专用道路,便有了“天桥”的称谓。自上世纪20年代起,经历了龙须沟明渠改暗沟、修建有轨电车、道路拓宽等工程后,天桥最终在1934年被拆除,从此“有名无实”。
200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一次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天桥的基础,并确定了天桥的基本位置——永安路与天坛路衔接处,即实际中轴线处,从而证明在历史上该地区确实有桥存在。
2013年,曾经作为“龙鼻”守护着中轴线、横跨龙须沟的天桥“归来”。一座青白石拱景观桥和两座石碑悄然耸立在天桥南大街与天坛路交汇处南侧的绿化带上。为了不影响交通,这座历史文化景观桥与原桥相比,往南挪了四五十米左右。景观桥长14.4米,最宽处8米,桥体内径宽只有4.48米。景观桥和仿制的双碑共同构成了天桥历史文化景观广场。
在北京中轴线天桥南大街西侧有一座四面有钟的单体建筑,远远望去,整座钟楼秀丽典雅、气韵恢弘。四面钟早年的位置并不在此地,而是在以西几百米外的北纬路与禄长街相交处。如今,四面钟得以异地复建,重现老天桥的地标胜景,使得这座古老的建筑又焕发了青春,成为中轴线上一道亮丽的新风景。
如今的四面钟与北侧天桥八大怪雕塑群,在喷泉、绿篱的掩映间构成了一个清馨疏朗的小广场,是市民和游客娱乐、休闲、憩息的好去处。
永定门
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最南端。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意“永远安定”。
2004年北京永定门城楼复建。复建后的永定门,其石匾是仿照明代石匾原样雕制的。2003年,在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的一株古柏树下,发现了明代原配的永定门石匾。这块石匾,长2米,高0.78米,厚0.28米,楷书的“永定门”三字沉雄苍劲,保存完好,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建永定门时的原件。如今复建的永定门,门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门”三字,就是仿照这块石匾雕刻的。
自正阳门向南约3公里,一条开阔的步行空间延伸至永定门。明清时期,这段路是皇帝出行至天坛祭天,或到先农坛扶犁必经的中央御道。2019年,两段御道恢复建设,南中轴实现了步行贯通。沿御道徐行,明显区别于两侧的柏油马路,脚下御道由石板铺成,石板上布满细细的凹槽,平添了一份历史的沧桑感。这处景观修建工程处处参照“文物”标准,御道规制参照正阳门城楼下现存御道遗址和《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中20世纪40年代实测数据进行,御道上的石材用料、铺设方式和道路尺度都按老规矩来。石板上每条凹槽都是由人工一条一条凿出来的,俯身细看,不同于机器流水线操作,每条凹槽或深或浅不尽相同,可见修旧如旧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