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京城寺庙,“上进青年”解压新方式

  • 2023-08-28 10:23:00
  • 北京旅游网综合

今年以来,寺庙旅游突然爆火,年轻人纷纷热衷前往寺庙“拜佛烧香”。然而,求佛并不代表佛系,上香与上进也并不冲突。当今年轻人身上背负着巨大的就业和生活压力,上香也好,拜佛也罢,恰恰是年轻人不甘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表现。打卡寺庙,旅游解压之后,年轻人最终还是回归于生活,依靠自身努力奋斗。

雍和宫

雍和宫,历史上曾是清代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1981年,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是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1995年被北京市文物局正式登记注册为“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集宗教场所、旅游景点、博物馆三种功能于一身。

雍和宫建筑布局完整,规制合乎梵宇伽蓝。寺院前端矗立牌坊,昭泰门前铺设辇道,尽显皇家敕建气势。前部的七座建筑:昭泰门、钟楼、鼓楼、雍和门、雍和宫、讲经殿、密宗殿,呈现中国佛教寺院“七堂伽蓝”式标准布局。

后部各殿逐级升高,象征佛陀世界的庄严吉祥。而大经堂法轮殿顶的“一大四小”五座藏式天窗,深含佛教“须弥山”被四大部洲簇拥环绕的寓意。讲经殿、密宗殿、时轮殿和药师殿“四大扎仓”的设立,标志着雍和宫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完整学府。最高建筑万佛阁及楼内耸立着的巨大“迈达拉佛”,寓意着“当来下生佛”与“兜率天宫”的圣境景象。

寺院中路最重要的御制碑文《喇嘛说》,则将政府参与宗教事务管理的基本国策昭示天下,也奠定了雍和宫京都“首位皇家御用寺院”以及清政府“管理藏传佛教事务中心”的地位。

雍和宫的馆藏文物主要包括古建筑、碑刻等不可移动文物和佛像、唐卡、法物法器等可移动文物。由于清代雍和宫具有朝廷家庙的性质,所以雍和宫藏品主要来源于清宫廷赐予、蒙藏地区进京进贡以及清宫造办处铸造的佛像、法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节庆法会、金刚驱魔神舞、佛教音乐、腊八舍粥、坛城制作技艺、面供制作技艺、藏文字体等。

孔庙

孔庙位于东城区的北部,为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成立于2008年6月(其前身是成立于2005年3月的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为专题性、历史类博物馆,隶属于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主要从事孔庙和国子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开展有关孔子和科举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负责收集、整理、保管、陈列相关文物和文献资料。

孔庙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

两侧排列着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智化寺

智化寺位于东城区东部,禄米仓胡同5号,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为司礼监太监王振所建家庙,赐名“报恩智化禅寺”。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振因“土木之变”被族诛。天顺元年(1457年),却又在寺内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天顺六年(1462年)又特赐大藏经一部、经橱二座,此时寺内香火极盛。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史沈廷芳以王振乃明代罪人为名,奏请毁寺内王振塑像,谕准。此后寺运日渐衰落,僧侣靠出租殿房度日。

智化寺内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寺内的“京音乐”经过民族音乐专家考证,被誉为“活文物”。“京音乐”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引入该寺,寺中师徒相承,一直严格保持古乐的风貌,是唐宋以来燕乐中鼓吹教坊的一部分,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民国年间,柏林寺曾被佛学研究院、陆军医院等占用。1977年将原藏于柏林寺的珍贵文物“清龙藏经版”移至智化寺内保存。1987年和1990年国家两度拨巨款对智化寺进行大修,现主要建筑的构架、斗拱、彩画仍保持着明代风格。为了使这座明代庙宇保存得更好,1984年设立了智化寺文物保管所。

妙应寺

妙应寺,俗称白塔寺,始建于元朝,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白塔,是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施工的,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也是北京城市记忆中重要的一部分。距今已有750年的历史,它也是北京的精神地标之一。

白塔最初是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的基础上建造的。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设计和施工,白塔通体洁白如雪,是当时北京城最高的建筑,因此被誉为“金城玉塔”,展现了大元帝国的尊严和声威。乾隆皇帝曾命人在塔刹内放置一批佛教稀世之宝,作为镇塔之物。此外,白塔的刹顶造型也是中国目前所独有的,独具特色。

白塔建成后,又以塔为中心兴建了一座名为“大圣寿万安寺”的寺庙,即如今的妙应寺。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妙应寺在历史上多次修缮,直到明宣德八年寺庙再次修复后,改称为妙应寺。

到清代中后期,妙应寺逐渐演变为北京城的著名庙会之一,每到逢年过节,这里就热闹非凡,以至在北京民间形成了“八月八,走白塔”的习俗。

  • 编辑:李雨晴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