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南韵绿水池
绿水池村地处太行深山区东麓,属沙河市柴关乡管辖,距沙河市区西行47公里。该村南、西、北三面环山,东向大川,一条季节河流从村南绕到村东,直通柴关,村庄就坐落于柴关川上游北岸坡地上。村有耕地面积657亩,山林面积4500亩,村境最高山峰海拔高度1000米,村周遍植红叶(黄栌)、松、柏、杮、核桃苹果、梨等,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2016年,绿水池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3月被评为河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绿水池村建于明代,现有住户186户,598口人,常住人口200多人,村民以王姓为主,分为东门王和西门王。西门王和王硇王氏一脉相承,同为明朝武官王得才的后裔。王得才是成都人,明朝永乐年间,因押运生辰纲赴京途中被劫,无法向朝廷交代,随向西翻越丘陵山峦,在峰峦叠嶂之中的王硇村安家立户,之后有一支脉来到绿水池居住。东门王家明朝初年从山西移民到邢台县小戈廖村,之后辗转来到绿水池落户。东西王家在青山绿水之地,同生息,共患难,世代繁衍,历经500多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阁门和戏楼
绿水池古村的东门是一座北依山坡、南近河岸的阁门。阁门下部的门洞是村里街巷雨水的排泄通道,用青石垒砌而成,面阔近9米,门洞深6米多,石块错落有致,对接工整;二层原为菩萨庙,“四清”时拆掉,上世纪70年代后期垒造了面西背东的红石瓦房,西面的厦檐由两根木柱挺起,东墙有一方形窗户,正对入村大道,具有瞭望功能。阁门西南角的石砌楼梯一米宽,11米高。整体来说,阁门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走过阁门,就是一个占地300平米左右的小型广场,广场南侧为古戏楼,北侧为民居,西侧有一棵古槐和带辘轳的老井。戏楼面阔10米,深7米,从侧面看,戏楼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像两个屋顶叠加在一起。
戏楼的后半部分是暗室,用于演员化妆和休息,前半部分是戏台,绿水池人持续几个世纪的文化盛宴就在此举行。戏台的木柱和横梁之上原来有龙凤祥云之类精致木雕,“文革”时期被破坏,戏台被堵上墙壁,改做生产队仓库。上红下青的阁门,改做仓库的古戏楼,静静伫立村口,历经世纪风雨,见证时代的变迁和曾经的劫难,有幸等来了日渐理性、科学的发展时代。
街巷和民居
从村口广场西行,就进入了绿水池古村落的主街区。因为土地金贵的缘故,村内街巷较为狭窄,主街分别叫做南股道和北股道,两条股道各自折了几个弯,通过小巷互通。南股道原来是村子的排水沟,村民时代传说这是白龙居住之地,后来白龙向南滚动到村南的河谷中,腾挪出了土地,人们才在股道之南建房。南股道东口放置一块二尺来高的红石头,临街一面刻有“合社共用不许损坏”八个繁体字,石头上下各有一对石臼,村人称之为“对臼”、“灭器”,不敢轻易挪动位置,以防招来灾祸,足见绿水池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北股道以北地势抬高,民居随坡就势而建,小巷蜿蜒曲折而行,互联互通,便于自卫和逃生。在街巷的拐弯处,民居墙角一般凹进去,垒砌成圆弧形,以利人畜通行。这一特点和附近的王硇村、石门沟村民居建筑风格相一致。
全村居民住宅约3000余座,80%以上为清代或民国建筑物。全村现存清代古石楼,多数为两层。因为南方人和北方人在深山之中同住一村,民风民俗相互影响,建房造屋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绿水池村古民居就有了独到的特色。该村民居基本是红石垒砌的墙体,石块较为规整,历经岁月风雨洗礼,变成了苍老的红而泛白的颜色,显得古朴厚重;木架起脊,黛瓦覆顶,门垛、窗户周围和山墙脊部用蓝砖石灰精砌,看上去像是为红石房子镶上了蓝边。大部分民居开正南门,建有重檐覆瓦的门楼,门楼墙体用蓝砖石灰垒砌;门楣彩绘戏曲人物、山水柳亭,雀替雕祥云龙凤、牡丹连枝;门楣有一对或两对微微翘起的木制户对,门楼山墙中各有一块精细打磨的青石从红色墙体中伸出来,形似象鼻,托住悬于红石墙上的门楼。油漆的木门上书写红底黑字、体现为人处世原则、追求美好生活、歌咏居住环境的对联,如“为善致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日耕”,“山清水秀风光好,人勤春早喜事多”等等,昭示着绿水池的文化底蕴。门楼、黛瓦、对联,镶砖的石墙,弯曲的街巷,增加了村落的雅致灵动之气,使绿水池既有太行山民居的古朴厚重之风,又呈现出南方村落的灵秀雅致之气质。
作为曾经劫难和久居深山的绿水池人是内敛的,他们勤奋实干,不事张扬,这在民居建筑中有所体现。村落北部有一户财主的四合院,正房为二层石楼瓦房,楼顶是木架结构起脊,布瓦铺顶;一色的草白玉墙体,整齐规整——石块是从村西鬼子硇山顶起来,造价不菲;一楼门口东侧墙体建有青石天地窑,是供奉天地之神位,严肃庄重;一楼窗户是造型灵动的木窗格,二楼窗户用蓝砖镶边、红石裹券。整座院落富贵大气,气势非凡。但是,主人公却在门楼前又建造了一个墙体石料粗糙,柴门当户,几块不规则红石板覆顶的小院子;小院开西门,从门缝往里看,是个驴棚,放着一些普普通通的农具,却像一个小户人家。因街巷狭窄,地势较陡,即使走在街巷中,也看不到里边的高楼。之所以建成这样“金玉其中,败絮其表”的院落结构,是为了藏富防匪。
从历史中走来
绿水池周边的山石基本是红色的,房子的主体是红石头,这是她的基因。一户院落正对门口之地建有闪屏,闪屏背面书写“求贤急似渴惹饮,治学犹如蝶恋花。历劫方显钢骨硬,经霜方知秋水明。交友应学人家长,处事当克自己短。”其内容表达了绿水池人的明智、执着和坚韧。抗日战争时期,沙河抗日县政府独立营所部曾驻绿水池村,不少村民参加了八路军和游击队,前后有八人为国捐躯。
行走在大街小巷,发现三个仍在使用的古井,村南的龙王庙供奉着红龙、白龙和青龙,龙王庙东南侧谷底青石之上有一酷似龙形的水池,正是村名的写照和来历。村民摇着辘轳提水,老人们坐在古槐下聊天,三三两两的驴友或拍客走了又来,村民们从他们的言谈中明白了自己村落的价值,于2017年成功申报了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期盼搭上和城里人同程发展的快速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