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八月去看展吧,总有一幅画、一处色彩、一件饰品或者一根线条,让你的暑假与美好不期而遇。
《中国古代佛造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常设专题展——“中国古代佛造像”展经改陈后于7月18日向公众重新开放。焕新亮相的展陈增加了中国石窟寺的内容,选取国博馆藏的新疆焉耆佛像、云冈石窟佛像、天龙山石窟佛像作为展示重点,通过这些源于石窟寺的展品,以点带面地勾画出中国石窟寺分布区域、艺术风格与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佛造像”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常设专题展之一,集中陈列了馆藏佛造像精品,通过馆藏造像诠释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程,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
焕新亮相的“中国古代佛造像”展通过236件藏品,完整勾勒出中国古代佛造像的发展历程,系统呈现了不同地域佛造像的精彩造型和丰富内涵,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开放包容和博大精深。
展览以专题方式展示,从“传播之路——石窟寺撷珍”“神采华韵——汉传佛造像”“交相辉映——藏传佛造像”三个不同角度阐述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形成、发展历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览改陈后,增加了中国石窟寺的内容,“传播之路——石窟寺撷珍”选取了国博馆藏的新疆焉耆佛像、云冈石窟佛像、天龙山石窟佛像作为展示重点,通过这些源于石窟寺的展品,以点带面地勾画出中国石窟寺分布区域、艺术风格与发展脉络,让观众了解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
为了给观众营造更加舒适的参观环境,改陈后,展览空间设计更简洁,重点突出,展线流畅。此外,新展厅的大部分展柜采用了抗弯低反玻璃,并更换、调整了展柜照明,提升了展陈效果。同时,重点展品使用了中心展柜和三面展柜的形式,尽可能全方位展现展品各方面的细节。
展览时间:常设展览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13展厅
《四时花开——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明代瓷器恭王府博物馆特展》
“四时花开——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明代瓷器恭王府博物馆特展”日前开幕,99件(套)瓷器均以花卉为主题,宣德朝各式蟋蟀罐、成化朝斗彩鸡缸杯等名品悉数亮相。
展览所在的乐道堂,曾居住过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幼女和孝公主,也曾作为道光皇帝六子恭亲王奕讠斤的起居之所,后被多家机构使用,原有内部装饰不存。最近,恭王府将其改造成为该馆首座具备恒温恒湿条件的文物展厅。
作为揭幕展,恭王府将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明代瓷器请进展厅——99件明代瓷器,以恭王府四季景象为背景,按“四时充美”“花气袭人”“赏心乐事”几个部分,诠释古人精致生活。
青花折枝四季花卉纹折沿盘内,牡丹盛放,中心青花双圈内绘折枝桃花,围绕其分别装饰折枝牡丹、石榴、菊花和茶花。专家说,疏密有致的装饰风格尽显明初青花艺术特色。一只小巧的青花鸡缸杯,外壁绘制了湖石和花卉,其间的雄鸡,或引颈收腹长啼,或傲然回首,两只母鸡啄食草虫,场面生动有趣。
展览时间:持续至8月27日
展览地点:恭王府乐道堂
《东方故乡——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
近日,“东方故乡——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依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古脊椎所”)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丰富馆藏,通过“物竞天择”“矗立东方”“智慧灵长”“现代之路”4个单元的220余件(组)文物,展现了现近百年来中国在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和古DNA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展览“矗立东方”部分,以元谋人、蓝田人、泥河湾人、北京人等重要发现,展示了中国直立人的演变形态。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盆地的两枚元谋人牙齿就是该环节的重点展品之一。这两枚牙齿呈铲形,齿冠基部结节显著突起,齿冠和齿根都较为粗壮,在形态特征和测量尺寸方面都与周口店直立人相似。
展览中,两件郧县人头骨同样令人瞩目。这两件古人类头骨化石是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湖北省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发现的。两件头骨受到地层的挤压,形状虽然严重扭曲变形,但都保存有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据介绍,郧县人的颅容量为1100毫升左右,接近北京猿人的平均值。其头骨既有明显的直立人特征, 又具有某些古老型智人的性状。
展览“智慧灵长”部分展现了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智人的发展历程。通过展览,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丁村人的3枚牙齿化石与现代人的几乎一样;山顶洞人的复原模型已经看不出鲜明的“古人”特征,其头盖骨也接近现代黄种人。
本次展览突破单一的展品实物展示的传统方法,对展品附加了必要的相关历史信息和科学知识,大大加深了观众的观展印象。例如,距今42万年至32万年的沂源人牙齿上有剔牙的痕迹,这是东亚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关于人类剔牙行为的确凿证据;距今30万年至13万年的马坝人头上有受到钝性外力冲击造成的非致命损伤,可能是古人类之间互相攻击导致,这是东亚地区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间暴力行为的证据;距今4万年的田园洞人趾骨比较纤细,这可能是东亚古人最早穿鞋的证据。
展览时间:持续展出中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展厅
《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
“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呈现新疆精品历史文物209件(组),一级品达52件(组),包括彩陶、青铜器、玉器、金器、木器、锦绣服饰、简牍文书、绘画雕塑、碑铭刻石等新疆文物主要品类,其中60多件展品为近期在新疆考古发掘出来的重要历史文物。
展览现场展览分为“亘古悠长”“万里同文”“互鉴融通”“交相辉映”四部分。展览前两个部分,主要呈现了新疆的历史,“互鉴融通”展示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交相辉映”则体现了新疆文化和中原文化之间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关系。
展览时间:持续展出中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展厅
《借山吟——齐白石的画意诗心》
日前,由北京画院主办,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借山吟——齐白石的画意诗心”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展览精选齐白石、王闿运、陈师曾、樊增祥、老舍等近10位名家学者100余件作品,涵盖书画、印章、诗词手稿、信札文献等,带着观众走进齐白石的诗画世界。
本次展览展出的北京画院藏《南昌馆七夕连句》小楷,上书有齐白石所作南昌联句“久坐生微凉,竹簟清露滋”。这件作品的背后是齐白石与老师王湘绮之间一件耐人寻味的趣事。1904年,齐白石应王湘绮之约游历江西南昌。正值七夕良辰,老师招饮同门,兴起作诗,起句“地灵胜江汇,星聚及秋期”,然而齐白石和同门都没能对上诗句。齐白石深感羞愧,回家便把书房“借山吟馆”的“吟”字删掉了。
此外,展览还呈现了齐白石与陈师曾、陈半丁、于右任、罗惇曧等20世纪中国文坛艺界名家交往的书画文献,讲述了齐白石与师友之间的故事。通过这些多元的视角,观众可以还原更加立体的齐白石。
展览时间:持续至11月24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三、四层展厅
《时代气象 漓江探源——阳光水墨画作品展》
8月5日,“时代气象 漓江探源——阳光水墨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集中展示了桂林画院名誉院长阳光创作的34件水墨作品,体现了桂林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新时代的独特气象。
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古树”系列展现了漓江古树的婀娜舒展姿态与“向阳朝气萌动”的气韵,“漓江山水”系列将观众带入萦绕着渔歌的山水之间,“桂林洞奇石美”系列记录了桂北奇石的万千姿态,“花非花”系列表现的物象似花非花,而“家乡风情”系列则蕴含着画家浓浓的眷恋家乡之情。画家笔下漓江的山石、花草树木,通过泼墨加皴擦点染等技法,力求达到中西融合的水墨画新气象。
展览时间:持续至8月15日
展览地点:在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