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电视台多次播放

  • 2023-07-31 23:07:00
  • 河北文化旅游

王书英,国家级非遗项目“威县乱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威县乱弹是河北省的重要地方戏曲,是河北“四大剧种”(昆、高、丝、乱)之一(纪根垠语),被专家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明末清初,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发展,北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伴随着“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南方的安庆、石牌、枞阳、扬州一带,南北艺人合班,南北曲调融合,在南方产生了“梆子乱弹腔”。

威县乱弹是一个多声腔剧种,流行于河北威县一带,该剧种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乱弹的声腔包括乱弹腔、昆腔、扬州乱弹、高腔、罗罗、唢呐二黄和杂腔小调等,其中以乱弹腔为主要唱腔,有俗曲的痕迹,演唱上近似丝弦腔,但较丝弦腔更为浑厚、粗犷。

威县乱弹在演唱时男女腔均以本字咬音,假嗓拖腔,其主要板式包括《一鼓头》《二鼓头》《慢板》《流水板》等,唱词为上下句结构,一般采用七字和十字句式。威县乱弹的音乐采用“纯律”,唱腔与伴奏采用“支声复调”的多声部音乐表现形式,每个声部在整体制约下独自运行。

乱弹腔在河北威县一带广为传播,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燕赵民俗和北方弦索声腔、梆子腔声腔的影响,其风格渐而趋向高亢激越,浑朴粗犷。新中国成立后,威县乱弹得到空前发展。1954年,威县乱弹剧团成立,先后排演了《满江红》、《铁冠图》、《临潼山》等传统剧目。1963年后,排演了现代戏《紧握手中枪》、《八一风暴》、《红湖赤卫队》等剧目。1977年,威县又恢复乱弹剧团。1980年,威县乱弹剧团编排的大型古装戏《王怀女》,由河北电视台录制,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多次播放。

由于现代艺术审美情趣的多元化,乱弹的“知音”越来越少,王书英老师尽自己的努力保护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编辑:王思源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