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福,河北省省级非遗项目“赞皇铁龙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瑞福自从上世纪70年代接手这一技艺起,就从未抱有任何功利心,一心想的都是如何将这门舞龙艺术发扬光大。
赞皇铁龙灯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一种流传于河北省赞皇县境内的民间舞龙艺术,源远流长,独具风格。 明朝末年,赞皇县西街村人王玉堂参加了卢象升领导的明军,部队打了胜仗后,将领们为庆祝胜利,表达皇家军队的威严,就命令士兵分为两队,作为雌雄二龙,模仿龙在大海中游动,手提头盔进行歌舞,配以战鼓和铜锣伴奏,后来逐步发展成为铁龙灯的形式。明军败亡后,王玉堂回到赞皇老家,潜心研究铁龙灯的舞蹈动作,把这一舞龙形式与民间节日文化结合起来,创造了赞皇铁龙灯,并在赞皇西街传承下来。
其他各地的舞龙艺术中,龙头、龙身、龙尾大多是一体的,以彩布制作的居多,而赞皇铁龙灯独树一帜,每组有红绿两条龙,每条龙分别由龙头、龙尾和代表龙身的14个龙球组成,每个龙球里有龙胆。由木头与竹子架构而成的龙头重达20公斤,栩栩如生,龙的两眼与嘴里还有龙胆中均装有灯泡,夜间灯泡点亮,闪闪发光。
据王瑞福介绍,铁龙灯演出阵容庞大,需要70余人。由于龙头沉重,演出时每个龙头就需要两个壮年男子。代表龙身的14个龙球每个都由24个钢圈组成,红绿两条龙28个龙球由28个人表演,俗称二十八宿,另外还配有龙珠、龙门、云片、虾兵蟹将、烟火灯光等。伴奏乐器众多,主要是大鼓、堂鼓、唢呐、笙、大锣、小锣、大钹、小镲等。
西街铁龙灯发展到现在,已经有20多种花样。舞龙时,铁龙灯随着锣鼓之声登场,红绿二龙随珠摆动鱼贯而出,名曰“二龙出洞”;龙珠摆动到哪里,二龙就游到哪里,名为“双龙戏珠”;龙珠高举,一龙盘来绕去,名为“一龙盘柱”;两条龙同时舞动,名曰“二龙含珠”;二龙在龙门中飞舞而过,名曰“鱼跃龙门”,还有“前后腾追逐”、“圆形连环套”、“立体交叉图”、“双龙斗云海”、“龙入大海潮”等。整个铁龙灯舞热烈欢快,动静自如。
在王瑞福与老一辈铁龙灯队员带领下,铁龙灯不仅在老一辈村民中不乏爱好者,现在村中还涌现出了几个年轻的传承者。王瑞福说:“铁龙灯是我们西街村的精神图腾,我们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