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北京中轴线”成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中轴线,长达7.8公里,南端永定门,北端钟鼓楼,是北京城的灵魂和脊梁,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关于北京中轴线的书籍相继出版,让我们可以学习到作者们在不同维度对于北京中轴线的深刻见解,品味书籍中的中轴线。
《天地中和: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天地中和”,语出《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京中轴线正是千年传承的“天地中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是串联古都北京空间和时间的经纬脉络。本书由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主编,图文并茂,汇集了众多优秀摄影家的精彩作品,辅之以重要的历史舆图和老照片,中英双语表达,呈现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风采。全书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吕舟先生对北京中轴线进行的价值阐释,后四个部分按照“钟鼓楼—地安门”、“地安门—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永定门”四个段落分别呈现北京中轴线上的风采。
《中轴之门》
《中轴之门》共分五个章节,中轴线是什么、中轴之门、门之风云、门之趣闻、门之谜团,循着老照片的蛛丝马迹,辅以文字的线索,抽丝剥茧的细节探究,将中轴之门的风云变幻、趣事逸闻、谜团考证一一呈现。分“门”别类,深入解读,通过生动流畅的笔触,搭配300余幅珍贵老照片,将中轴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娓娓道来。
作者以点带面,每一篇文章都气韵连贯,按照传统的顺序,由南向北,穿过这条辉煌而又充满烟火气的轴线,介绍了外城正门永定门、内城正门正阳门、皇城正门天安门、宫城正门午门、外朝正门太和门、内廷正门乾清门等重要门户,并将之相关的配套体系完整地展现给读者。
书中内容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视角独特,配以图像资料,不仅详细介绍了这些门户的类别、形制、功能,还深入解读其背后的故事,对历史典故进行探究和考证,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那些相似的城门该如何区分?内城正门正阳门浴火重生了几次?宫城正门午门门洞“明三暗五”是怎么来的?前门楼子到底是不是“九丈九”?正阳门的石狮是打哪儿“轮岗”来的?这些问题都能在书中得到解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文字有故事,照片有年头。本书收录的300余幅珍贵老照片,让文字更加立体和真实,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旧日风貌,以及有力地推动考证,弥补史缺。
《北京中轴百年影像》
本书以高清、珍贵的历史影像真实地再现了这条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沿线文物景观左右对称的古代城市轴线。这些老照片的拍摄时间在1860年至1949年之间,其中,不仅有古代建筑、坛庙园林的形制沿革、布局形态,还有行人街景、城市生活的动态捕捉、风貌描绘,再配合文字、史料,直观地为读者讲述了北京传统中轴线的历史沿革、变迁。
在这些老照片里,我们还能看到北京城一些已经消失的古迹:比如,北海公园的万佛楼、大佛殿;有瓮城、箭楼的永定门(复建后的永定门没有瓮城、箭楼);正阳门下的正阳桥等。还有一些是平时欣赏不到的风景,如中南海的建筑,北海公园的先蚕坛等。这些老照片是珍贵的历史记录,传递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对目前一些尚在恢复、修缮中的古迹,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
本套图集共收录了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建筑(建筑群)22组,导读册中根据实测图纸的顺序分别对其中的87处单体建筑出具了严谨的文字介绍,大到建筑体量,小到装饰细节,一一予以说明。
同时,为了使读者能够站在更加多元、丰富的时代背景下考察中轴线古建筑,87处单体建筑均选配了现状照片,有条件的亦选配一张历史照片用于对比研究;对于历史上消失的建筑必须以标准历史影像作为辅助说明,是为一大特色。此外,为了体现故宫博物院的出版特色,在导读册中,亦选配了与古建筑相关的清代绘画和历史文物照片,更加凸显了所介绍古建筑的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