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纬度最高的上海菜餐厅,一道家常菜,称霸京城19年!

  • 2023-06-04 18:56:00
  • 北京本地宝

不出京城,品各地美食

说起咱大北京的美食,可谓是包罗万象,包容性极强,甭管是南来的,北往的,总能找到您最喜欢的,或者是来自个儿家乡的那一口儿,不出京城,就能让您品尝到各地的美食,所以今儿个继续跟大伙儿聊一家宝藏馆子。

每当聊起上海菜,会吃,懂吃的北京人都不陌生,它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本帮菜’而今儿要说的这家馆子,已经跟海淀区开业19年了,名字叫‘名轩’而且还是国家五钻级酒店,全蟹宴更是获得了上海名宴的一等奖,整体采用的是上海老洋房的装修风格,一进门儿就能感受到沪菜典藏的豪华和优雅!

当然了,想要征服北京人的味蕾,还得看菜品做得如何,上海本帮菜,是江南地区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所谓的本帮,说白了就是本地的意思,以浓油赤酱,咸淡适中,保持原味儿,醇厚鲜美为其特色,在烹制方法上,擅于用糖,别具江南风味。

老北京人都知道,地道的上海菜比较偏甜,但不齁儿,说到浓油赤酱的典型代表,上海红烧肉不得不提,选料讲究用带排骨的五花,去掉排骨,也就是说老北京人常说的精五花儿,制作流程共有四部,分别是蒸,炸,烧,收汁儿,蒸的时候是整块儿蒸,炸至金黄色后,再用冰糖,花雕酒,烧两个小时。

上海红烧肉跟北京红烧肉,有三个不一样的地方,一:上海红烧肉口味偏甜,糖分比较大,北京人做红烧肉口味偏咸鲜,糖量少,二;上海人喜欢用花雕酒,北京人则是喜欢用二锅头或者压根儿就不倒酒,三:上海人不放香料,目的是还原本味儿,北京红烧肉香料会多一些,尤其是酱油。

虽说都叫红烧肉,但在做法上,两个城市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乍一看,给人感觉特别重口,但一口咬下去,真的是甜到心里,重点是这个冰糖,经过了加热之后,都裹在了肉的上面,除了增加一些焦糖的口感之外,给这盘儿肉还提升了颜值,每一块儿肉都晶莹剔透,看着倍儿有食欲。

焦糖的味道恰到好处地中和掉了肥肉的油腻口感,也就是说,即便您不爱吃肥肉,也能接受它家的红烧肉,如果说上海红烧肉是浓油赤酱的典型代表,那么生煎包儿绝对算得上是小吃当中的扛把子了,是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以及广东的一种小吃,跟上海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由于上海人习惯性地称包子为馒头,所以生煎包在当地都被称之为生煎馒头,简称为生煎,特点就是包子上面儿比较松软,下面儿的皮儿非常的酥脆,汁儿浓,肉香,特别的精巧,它家的生煎包之所以会如此受欢迎,是因为把传统生煎包跟蟹粉灌汤包,两种合在了一起,既有汤汁儿,又有肉皮冻儿,除了猪皮外,还有老母鸡,鸡爪,吃起来胶质更浓。

蟹粉就更不用说了,用的是大闸蟹,蒸熟了以后,把蟹肉拆下来,拆完了再炒,和馅儿比例是一斤肉馅儿,一斤皮冻儿,半斤蟹粉,含量相当惊人,成本确实很高,端上桌儿后,雪白的样子,确实跟北京人平时吃的发面馒头差不多,夸张点说,咬下去能香您一跟头儿。

一口就能穿越到上海,吸完了汤汁儿,还有满满的馅儿,馅儿料那叫一个足实,蟹肉,肉皮冻儿,每一口都能吃出层次感,其次面香也很独特,有一点像北京人见天儿吃的馒头,吃起来既解馋,又过瘾,值得一提的是它家生煎包,是要配搭姜丝儿和米醋的。

都知道,姜丝儿有去腥的作用,而且还能祛寒,主要还是因为蟹肉多少偏凉性,这样的搭配,可能也是为了食客健康的考虑,就冲这个走心细节,就值得北京人为它点一个赞,重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配搭,最能体现上海汤包的精华,把一个鲜字儿,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生煎包跟红烧肉外,还有很多不错的菜品,号称三锦拼,三个小盘儿分别有上海熏鱼,四喜烤麸,糟毛豆儿,哪怕您不好这口儿,光看卖相儿都特别有食欲,还有清炒河虾仁儿,塔菜冬笋,蟹粉狮子头,都是北京人力推的硬菜。

外卖也很不错,比方说砂锅腌笃鲜,汤汤水水的,非常开胃,蟹粉豆腐,味儿鲜软嫩不费牙,很适合老人和孩子吃,最后就是八宝辣酱,上海的传统名菜,鲜,辣,略甜,点击率极高,准确的地理位置就在海淀区的首都体育馆南路6号,新世界饭店的32层。

由于位置较高,所以一屋一景儿,尤其是晚上跟这儿用餐,还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观,没有散台,只有包间儿,如果要跟家人朋友聚餐的话,这家店还是非常不错的,很多海淀土著都打出了五星好评,开业19年,好吃接地气,绝对是北京人,家庭聚会的不二之选。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