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五月的北京,冷暖适宜。趁着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暖风,一起来看看有哪些不容错过的展览吧!
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
4月27日,“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从16世纪至21世纪的50位艺术家按照时间顺序,排队亮相。
展览从乌菲齐美术馆馆藏中精选了文艺复兴至当代的50幅画作,包括拉斐尔、鲁本斯、伦勃朗、莫兰迪、夏加尔、草间弥生、蔡国强等50位艺术大师的自画像,均为真迹。在这里,你将与这些艺术大师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探寻他们的内心世界。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拉斐尔·桑齐奥的自画像,他披着一头栗色的齐肩长发,头戴一顶帽子,一双乌黑的眼眸注视着观众,脸上流露出专注而忧郁的神情。
展厅穹顶上方布有画布,营造出浓浓的氛围感。自画像旁展示了拉斐尔的经典作品《雅典学院》,表现出拉斐尔作品柔美的风格。将艺术家的作品和自画像放在一起展示,也是此次布展的一个特点。
在展览中,你还可以看到许多别具一格、风格迥异的自画像,如圆点和网状结构拼接起自我形象的草间弥生的自画像;有着埃菲尔铁塔、新娘、公鸡等元素的夏加尔的“蓝色梦幻”自画像;用自己的颅骨X光片和手创作的、体现与疾病抗争的拉罗卡的作品;充满线条和块状元素的莫雷尼的自画像……这些画像或高傲、或平静、或忧郁、或喜悦、或真实、或虚幻,仿佛在向你传达某些讯息。
展览展出的作品横跨16至21世纪,纵向呈现了艺术世界5个世纪的嬗变。“通过展览,大家也可以发现,20世纪以后,自画像逐渐脱离对自我的真实描述。”潘晴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的50幅自画像中有7幅是女性艺术家创作的,为观众提供了观察女性在艺术史中地位逐渐提升的独特视角。
沉浸式光影体验部分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此部分以“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为主题,用数字技术展示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数十件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包括波提切利、达·芬奇、提香等文艺复兴大师的杰作。
该部分通过360度全息投影融合技术,打破传统的静态“画框式”观看方式,将这些经典作品进行“解构再创造”数字化高清重现,使名作栩栩如生,以光影流动的形式重新演绎大师作品。
置身其中,高分辨率的投影和为展览专门谱写的音乐将带给观众走入文艺复兴时期画中世界的感官体验。展厅现场还提供触摸互动装置,让观众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进行深度探索,通过这种富有表现力的寓教于乐的交互形式,使得整体展示更具科技感。
展览时间:持续至9月10日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1、南2展厅
版映春秋——中国美术馆藏传统木版年画展
4月28日,“版映春秋——中国美术馆藏传统木版年画展”与观众见面。作为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之一,此次展览从馆藏木版年画中精心遴选出120余件作品和部分木版原版,展现中国木版年画艺术丰厚的历史文脉及雕版刷印技艺的独特魅力。
展览分为“神祇”“戏出”“节令”和“愿景”四部分。“神祇”板块以镇宅、纳福、多子、安康等题材的年画,反映了中国人对真善美的崇尚;“戏出”板块展现了将戏曲艺术与版画艺术相结合的戏出年画,是年画艺术中内容丰富、风格多变、为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节令”板块展示的应景年画则以视觉的方式传达了农耕民族特有的一种在四季轮回里的“晴耕雨读、诗书传家”的生活方式。“愿景”板块汇集了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家业兴旺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年画题材将民间世俗祈愿真诚的表达出来。
展览时间:持续至5月14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一层6、8号厅
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
“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开展,展览于4月29日至7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对观众开放。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元代赵孟頫《帝师胆巴碑卷》、布达拉宫藏永乐帝像等108件展品讲述了西藏与内地及宫廷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故事。
108件(套)展品都大有来头,其中13件来自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下属各单位及萨迦寺管委会,还有95件是故宫馆藏。一批展品是首次亮相,比如《满文大藏经》、八思巴初见忽必烈唐卡等。
西雁翅楼讲述“花开满路——西藏地方与内地的交往”。策展团队按“一来一往”巧妙分类展示文物:一部分是西藏向宫廷进献的物品,另一部分是中央对西藏的回赠,包括缎匹、佛像、天文仪器等。展厅最深处,唐代阎立本绘《步辇图》卷独立展柜陈列,专家强调是真迹。
午门正殿展示“花繁叶茂——认同与归宿”部分,一批大件文物亮相。观众隔着玻璃仰望永乐帝画像——朱棣身穿黄色龙袍端坐在龙椅宝座上,头戴翼善冠,龙袍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腰束镶玉銙带。赵孟頫书《帝师胆巴碑卷》、陈设在雨花阁的檀香木观音菩萨像均被请进展厅。
东雁翅楼展示了“春华秋实——丰硕的文化成果”,展出明清宫廷刊刻出版的重要经书和多民族语言文字类的工具书。其中,《清文翻译全藏经》编制23年,是清代重要的文化成果,也是民族间文化互动的重要见证;泥金写本藏文《甘珠尔》是乾隆为祝颂其生母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而特别颁旨制作;《同文韵统》是汉、满、梵、藏四体文合璧语音词典。
故宫提示,展览中的宋元及之前的书画将在展出一个月后更换为复制品。
展览时间:持续至7月30日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
形意万千——汉字文化大观展
目前,“形意万千——汉字文化大观展”正在颐和园博物馆展出中。展览以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发展传承为主线,突出展现了中国书法如何伴随汉字的产生而演变。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展览汇集国内11家文博单位90余件(组)文物展品,其中不少是难得一见的国宝重器,唐代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首次在京展出。
据了解,汉字文化大观展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渊源流变”,展示从早期刻画符号到汉字体系的形成以及古文字的演进过程,展现甲骨文、金文和篆书中记载的先民的历史记忆和生活体验。第二部分“书臻妙境”,展示汉魏之后代表不同时期书体和书法流派的文物,表现帖学、碑学及篆、隶、楷、行、草中蕴藏的中国书法美学,尤其是颜真卿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及各书法风格流变。第三部分“载书传道”,展示与书写工具、书写介质及印刷技术变革相关的文物,展现汉字在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
展览汇集国内11家文博单位90余件(组)文物展品,国家一级文物——唐颜真卿书罗婉顺墓志首次在京展出。据悉,唐颜真卿书罗婉顺墓志是2020年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考古发掘唐代元大谦、罗婉顺夫妇合葬墓时出土。墓志27行,满行28字,共刻有楷书729字。墓志第二行下方清晰可见“长安县尉颜真卿书”。该墓志是目前国内唯一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从墓志中可以看出他早期书法笔画瘦硬,方正俊秀,气骨峻峭,对研究颜真卿早期楷书作品具有重大意义,也为书法爱好者提供新的范本。
展览现场还展出了国家一级文物——唐张旭书严仁墓志、西周直口附耳三足铜盘、唐颜真卿《争座位帖》拓本等。其中,唐张旭书严仁墓志于1992年1月在偃师市磷肥厂扩建工地出土,共计430字。张旭以草书称著于世,而此墓志书丹运笔雄健,结体宽绰,端庄平稳,是张旭难得一见的楷书作品。
展览时间:持续至8月13日
展览地点:颐和园博物馆
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
本展览的展品基础与学术脉络源于1953年由文化部主办的新中国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为致敬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教育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展览以“致敬1953”为主标题。展览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的1000余件套“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中选出170余件套,包含陶瓷、漆器、织绣印染、金属工艺、编织、雕塑、年画、玩具等门类。加之展览说明书、明信片、纪念章及张光宇的设计图、图书文献和研究图表等,共计约200件套展品。展览分为“致敬 1953”、陶瓷、漆器、织 绣印染、年画、杂项六个单元,并设“文人趣味与雅俗共赏”“民间造物与吉祥文化”“新中国,新题材”三个独立专题。
展览时间:持续至8月30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13号展厅
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
近日,“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这是截至目前在中国境内举办的最大规模犍陀罗艺术展。
古代犍陀罗的考古遗址主要分布在今天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的南端,这里是丝绸之路连接南亚次大陆的重要枢纽,地中海文明、伊朗文明、中亚草原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交汇之地,多元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后锻造出丰富多彩的文明。
展览从古代犍陀罗文明发展的角度分为三个单元,选取了来自巴基斯坦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共203件(套),其中巴方文物173件(套),为观众展示犍陀罗文化的艺术魅力及其影响。
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与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署考古与博物馆局共同主办,旨在促进中巴两国的相互理解,使中国民众了解犍陀罗文化的深厚内涵与重要意义。
展览时间:持续至6月15日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文华殿
信有山林在市城——古代文人的隐与仕、物与心
近日,“信有山林在市城——古代文人的隐与仕、物与心”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联合了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国内重量级文博单位,历时两年策划完成。
展览以中国古代文人观物与识心的视角为线索,通过林泉之心、雅游适意、壶中天地、诗画映景四个版块,讲述了园林所承载的中国士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家园。展览展出了自元代以来的中国古代书画48件套,聚集了赵孟頫、周臣、文徵明、祝允明、唐寅、仇英、戴进、陈淳、陈洪绶、石涛等多位名家之作。
展览时间:持续至5月14日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三、四层展厅
彩衣——中国女性民族服饰
目前,“彩衣——中国女性民族服饰”正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展出中,来自33个民族的180件(套)中国女性服饰展品集中亮相。
本次展览展出展品180件(套),其中文物展品103件(套),选取别具地域特色的33个民族的传统女性服饰,以“衣香”“纳福”“焕彩”三个部分,生动展示女性民族服饰的独特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传统民族服饰取材于自然,鱼皮、丝、麻、棉、毛等都可作为原材料;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风格,以美丽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珍禽异兽、植物花鸟等图案、纹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展览中还展示多件手缝制的服饰,从出生、成年、婚嫁,再到寿辰,人生的不同阶段,勤劳质朴的中华女性用无穷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将吉祥与祝福绣满衣裳,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
本次展览中,还可观赏到由彝族支系他留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延续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草麻布纺织技艺”制成的火草麻布服饰——云南永胜彝族火草棉服饰,以火草和节麻混织而成;展览向公众展示赫哲族特有的鱼皮服饰文化,选用十几斤至数十斤的大型鱼,经过繁复工序,制成世间罕见的“鱼皮衣”。
绘制四季花卉纹的清中早期汉族女性石绿花缎绣喜相逢大袄,稻作田园纹样装饰的清末民初壮族土僚祭祀女长裙,精美丰富的纹样配色不仅展现了各民族的地域风格,也记述着服饰文化与园居生活的密不可分。
展览时间:持续至10月8日
展览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