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园

  • 2023-04-25 16:49:00
  • 中学时事报

白浮泉水济漕运

从北京城区出发,一路沿着京密引水渠北上抵达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南端,就到了龙山之麓的白浮泉。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内的龙山海拔不到百米,山麓有裂隙泉出水甚旺,虽早有人类活动,但一直名不见经传,为何此地会成为大运河源头?

时间回到700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在原金中都的基础上建元大都,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元定大都后,短短时间里人口迅速增至100万,城内出现粮食和饮水短缺的问题,忽必烈为此一筹莫展。

这时,元初名臣张文谦向忽必烈推荐了郭守敬,称赞他“习知水利,巧思绝人”。郭守敬提出发展华北水利和漕运的六项建议,忽必烈听后非常高兴,当即授予郭守敬“提举诸路河渠”的职务,后升任副河渠使。

上任后,郭守敬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元大都找水。在他的主持下,引玉泉水通漕运工程修建完成,但漕运规模仍不能适应庞大城市发展的需要。历经三十余年的实地寻访调查,郭守敬将目光集中在玉泉山西北几十里的温榆河上游地区,在自古就是山雄水胜之地的昌平,找到了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龙山和山麓间泉眼——白浮泉。泉水喷涌而出,水势丰沛,奔流不息,郭守敬见之大喜。

将白浮泉水向南引入元大都城,要经过地势更高的清河和沙河,于是郭守敬巧妙采用“西折南转”的方式,从白浮泉向南,先后汇集了王家山泉、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西来马眼泉、侯家庄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温汤泉、冷水泉、玉泉10处泉水到瓮山泊(今昆明湖),再向南汇入积水潭,穿过城区入通惠河抵达通州。这一创举,让南方运来的百万物资,无需车马轮毂,即可经通惠河漕运直抵京城,在历史上留下了积水潭“舳舻蔽水”的盛况。

因此,白浮泉也被认定为元代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水源。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在《白浮泉遗址整修记》中认为,“昌平沿山一带多有流泉,其为利之溥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

运河北源迎春天

元朝覆灭后,明成祖朱棣因认为白浮泉水会破坏皇陵风水格局,从而弃用白浮水源。上世纪50年代,白浮泉出水日渐减少。至七八十年代,由于北京地下水水位下降,白浮泉泉水逐渐干涸。

2018年,白浮泉遗址迎来了新生。根据《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昌平区按照“一泉三庙一楼、两山两水两村”的构想,对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及龙泉禅寺三处文物景观进行文物修缮,建起了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

“龙泉漱玉”现盛景

顺着龙泉禅寺一侧的山间小径登上龙山之巅,见到两扇朱漆的山门,这便是不同于普通龙王庙的都龙王庙。郭守敬解决了元大都漕运水源问题后,元朝中期又在白浮泉所在的龙山山顶修建了都龙王庙,号称“都管天下龙王之庙”。

循着山径继续前行,绕行龙山北侧下山,可以看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的标志性景点九龙池。九龙池作为白浮泉出水口,建于明清时期,曾是重要的民间活动场所。明隆庆年间,白浮泉的“龙泉喷玉”美景被列入“燕平八景”之一。清康熙年间,“龙泉喷玉”更名为“龙泉漱玉”。

九龙池四周绿树环绕。池边,9座龙头将清泉源源不断注入池内,上方的仿古碑亭牌匾上写着“白浮之泉”四个大字。亭中立有石碑,正面刻着“白浮泉遗址”,背面书写了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撰文、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书写的《白浮泉遗址整修记》。碑文讲述了白浮泉遗址与元大都及通惠河的关系,现已成为重要的历史记载。

随着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正式开放,白浮泉水恢复了汩汩流淌,当年“龙泉漱玉”的盛景得以重现。

来源/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

4月8日,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园。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为解决大都的漕运问题,引此处的白浮泉作为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如今此地仍存都龙王庙、九龙池、“白浮之泉”碑亭等历史遗存。经修缮保护,承载白浮泉历史文化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建成,以向人们更好地展示大运河文脉。

延伸阅读

“北京中轴线第一桥”亮出真身

万宁桥有“北京中轴线第一桥”之称,前不久,桥身上的管线等设施得以拆除,这座七百多年历史的古桥彻底减负,得以还原风貌。

元大都起源的重要标志

万宁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当时也被称为海子桥。《析津志》记载:“至元中建,在海子东。至元后复用石重修。虽更名万宁,人惟以海子桥名之。”

北京中轴线的源起是元大都中轴线。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依据《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结合蒙古族逐水而居的游牧习俗,围绕当时什刹海附近(时称积水潭或海子)的大片水域来布局,将水面向东突出的最边缘点——也就是万宁桥所在的位置作为城市中轴线的基点,紧挨着“海子”东岸向南北延伸画出一条中轴线。

北端顶点钟鼓楼,是全城报时的机关,也是全城建筑的制高点,体现着应天顺时、生息有序的秩序感和崇高性。向南,则贯穿皇城、宫城,一组组宏伟的宫殿、坛庙左右对称排列开来,坊里街巷横平竖直棋盘式地分布四周。这条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丽正门,为后来的明清两朝所继承,支撑起北京城独有的壮美秩序,构成北京古都风貌的“脊梁”,万宁桥所在的位置正是北京中轴线设计的基点。

作为北京中轴线最初的坐标,万宁桥见证了这条世界最长城市中轴线的发展与变迁。

水陆交汇 商业繁盛

元郭守敬开凿运河实施漕运,将积水潭作为水库,在通惠河沿途设立闸坝用以控制水位,船来则提闸放水,无船则紧闭闸门。

万宁桥西靠桥有一水闸,称“澄清闸”,又名海子闸,是漕船进入大运河终点的最后一道闸门,闸上的木板桥(明代以后改为石桥)也是漕船离开积水潭码头必经的第一座桥梁。

桥梁连接的大道不仅是元大都的中轴线,也是当时京城的交通枢纽。地安门外大街从万宁桥上南北贯穿,通惠河在桥下东西流过,水陆交汇,擅舟济、陆运之利。从至元三十年(1293年)该河通航至元末约50年间,浩浩荡荡的船队曾络绎不绝地穿行大都城内,经万宁桥下进入积水潭(什刹海)码头。南方北上进京的船只穿梭往来,人们往往会在万宁桥畔下船登陆;离京南下的客人,也会在此登舟,沿着通惠河转大运河。

万宁桥一带的商业经营历来繁盛,直到清代,依然是轩榭堂斋遍布,商肆画舫云集,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好地方。对此,清代竹枝词赞不绝口:“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

如今,万宁桥经过整治恢复了旧日容颜,在古诗词中的万宁桥终于呈现在我们眼前。

元代观赏浴象的地方

元初,从交趾、占城、真腊等地进贡了大批大象,为了安放这些大象,元朝廷就在距万宁桥不远的地方建设了象房。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饲养员就会给大象洗澡,他们将大象赶入积水潭浅水区,大象在此戏水,长长的象鼻吸水后再喷云吐雾,煞是好看。

元代翰林直学士、诗人宋褧就在万宁桥上观看过大象洗浴,写出了《过海子观浴象》:

“四蹄如柱鼻垂云,踏碎春泥乱水纹。鸂鶒鵁鶄好风景,一时惊散不成群。”诗中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一群大象垂着鼻子,迈着沉重的脚步,一踏入水中顿起波澜,将水鸟吓得四散乱飞。万宁桥的地理位置适中,成为观看此景致的最佳地点,吸引了大批市民云集于此。

万宁桥东西两侧的石泊岸上有6尊栩栩如生的镇水神兽,它们和石桥、河道、泊岸、闸基等共同构成了自元、明以来保存相对完好的大运河文化遗存,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编辑:李雨晴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