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画是河北省广平县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为古代寺庙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一种宗教神像画,主要有轴画、壁画等承载形式,其内容表现丰富多彩,不仅有各种佛教、道教诸神、民间诸神,还有三教九流、六道四尘、神话传说、水陆缘起等,是中国人万物有灵之宗教观念在绘画艺术上的生动反映。
水陆画依附水陆法会的产生而出现。水陆法会为佛教寺院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最隆重盛大的佛会仪式,是“三教合一”大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民俗现象。其形成历史据称来源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
然而,水陆画具体起源于什么时候,学术界有证其产生于三国时期,也有证其起源于我国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时至今日仍无定论。但至明清时期,水陆法会已经成为我国一种民间俗信活动,并广泛流行于社会。据了解,水陆画就是随着水陆法会的流行出现在邯郸广平的。
根据专家考证,早在明末清初,广平县南阳堡镇就有水陆画艺人,在广平的广大城乡,过年祭祀、庙会供奉等,墙壁所画的壁画、挂的轴画,用的都是水陆画。广平县南阳堡镇高庄村农民张贞美就是广平水陆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国水陆画一般都是工笔重彩,而广平水陆画则在借鉴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使其成品既有工笔重彩,又有水墨黑白,进而形成了广平水陆画的独特地方特色。
广平水陆画的一大特点就是使用纯棉布作画,看似普通的棉质布料实际上却要经过特殊的浆制工序,才能成为“合格”的“画纸”。
水陆画的颜料都是一些纯天然的矿石,主要有朱砂、雄黄、金箔、石青、蓝宝石、红宝石等,使用前需要先手工打磨成粉状。随后用胶矾水当黏合剂与矿物质颜料调和后在布上作画,这才使得广平水陆画能够达百年保存,并且保持色泽鲜艳,使用了金粉和红宝石、蓝宝石等。矿石颜料的画,灯光一照可以看见画上的颜料在闪闪发光。
制作水陆画一般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裁剪画布:按绘画所需尺寸,将优质白色纯棉布进行裁剪。
浆制画布:将裁剪好的画布钉在墙上或画板上,用白面、明矾加水适量,搅拌成稀糊状,放在火上加温至开锅,待稍凉后,用刷子在预先钉好的画布上均匀地涂刷两遍,晾干即可。
调色:将天然矿物质颜料用胶矾水按比例精心调制成所需色彩即可。
绘画:作画时先用干土块打底稿,再用铅笔勾线条,然后用小楷笔勾描纹线,最后用1—12号排笔上色、匀色,直到完成。
据广平水陆画代表性传承人张贞美所言,通常来说,一副简单的水陆画创作完成,需要时间为四五天,倘若篇幅较大、人物复杂,所需时间半个多月也属正常,因此,水陆画的创作,是一件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水陆画为我国学术界在佛教史、古代服饰史、古代美术史、儒道释三家合一史以及我国农村社会的宗教文化、民俗信仰等方面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难得可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宗教、文物与文献价值,同时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是我国十分珍贵与稀缺的艺术珍品。
2014年11月11日,水陆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13;2019年11月,水陆画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河北省广平县文化局获得保护单位资格。
我们相信,在国家和民间对水陆画这一民间艺术的共同保护与传承下,广平水陆画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够薪火相传,绵延不断,进而在我国文化自信的培育和塑造中继续扮演其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水陆画除了传统的画像还有很多民间习俗、戏剧人物、花鸟鱼虫和当选潮流有关的文化作品,有喜欢水陆画的朋友们可以来一件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