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色丨颐和园传统建筑彩画技艺展

  • 2023-04-08 15:13:00
  • 燕京旅行

中国建筑彩画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集实用功能和装饰艺术于一体,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山节藻棁”,藻棁即绘有彩画的梁上短柱。由此可知,春秋时期中华民族已在抬梁式木构建筑上施以彩画。其后,人们用“雕梁画栋”来形容中国传统建筑这一独特的装饰艺术。精致华美的彩画给宏大巍峨的建筑平添了几分锦色。彩画是木构建筑对抗风雨的第一道防线,其所用颜料可以避湿、防虫。这层薄薄的木衣,分布在梁枋、天花、斗栱与藻井之上,饰建筑之华丽,护木构之周全。

本展览从彩画的构图、纹饰、色彩、工艺、保护等方面讲述色彩斑斓的木衣锦绣。徜徉其中,我们无不感叹建筑彩画色彩之华丽、能工巧匠技艺之精湛,并希冀这瑰丽的锦色可以被珍视与传承。

和玺彩画出现于明晚期,是等级最高的彩画,主要应用于皇宫正殿和皇家坛庙正殿。其梁枋彩画构图以旋转90°的“W”形为显著特征,具有很强的辨识度。龙凤纹组合,沥粉贴金,金碧辉煌,也是皇权思想的重要体现。

和玺彩画依据主题纹饰不同分为:龙和玺、龙凤和玺、龙凤方心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凤和玺、龙草和玺、梵纹和玺、锦草和玺等不同等级。

清代旋子彩画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主要应用于皇宫建筑群的配殿、皇家坛庙、皇家陵寝及敕建庙宇。而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彩画形式,旋子彩画方心式构图源于宋代如意角叶构成的“合蝉燕尾”。明代“找头”盛行如意云与旋花纹饰,这种旋涡状花瓣纹饰呈椭圆形,梁檩构图中间常设计空方心。

清代“找头”旋花纹饰进一步规范化,呈正圆形,并产生多种组合形式。从“一整二破”“喜相逢”发展到“勾丝咬”,从而提高了构图适宜性。方心主题纹饰内容不断丰富,可见龙凤、花卉、锦纹等多种主题纹饰。

苏式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多用于皇宫内廷或皇家园林建筑之中。苏式彩画构图有三种,分别为包袱式、方心式和海墁式。包袱式构图用半圆轮廓连续跨越檩、垫、枋三个构件。方心式构图类似于旋子彩画,檩与枋中间三分之一处设计方心。海墁式构图是在箍头或成对的卡子内,统一散点布局主题纹饰。

自然之趣、祥瑞之寓,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在园林中遍植花木,饲养珍禽异兽,成为时代风尚和园林要素。所谓“插柳沿堤,栽梅绕屋”“养鹿堪游,种鱼可捕”,动植物纹饰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彩画中。

祥瑞动物包括想象中被赋予神圣寓意的动物,如龙、凤等。还有现实中被赋予吉祥寓意的动物,如仙鹤、蝙蝠等。

在传统建筑彩画中植物被赋予了特定的寓意,以表达古人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如从古波斯传入的海石榴花、蕴含唐代装饰特征的宝相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象征富贵满堂的牡丹等。

儒家山水比德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文化盛行,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成为诗画和园林共同的表现主题,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传统建筑彩画主题纹饰之一。

自然山水也常作为人物故事彩画的背景。颐和园长廊中的人物故事彩画内容丰富,游走其间一幕幕经典画面映入眼帘,令人流连忘返。

宗教纹饰与吉祥纹饰也常见于建筑彩画之中。魏晋南北朝时儒学衰落,佛教迅速发展,这为彩画创作开辟了新的土壤。梵文、佛像、佛八宝等佛教题材纹饰开始出现,并对后世彩画题材产生了影响。

传统建筑彩画所用工具和材料不同于一般绘画。从丈量建筑构件,到最终完成绘制,这二十多道工艺所用工具材料繁多,有纸、笔、刷、尺、大白粉、滑石粉等。传统工匠人手一套工具,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对工具进行改良。另一方面,工匠们善于就地取材,改造手边易得的材料作为工具,并熟练掌握每一种工具的使用场合、方法。这份聪慧与随机应变的能力也体现在彩画创作上,使彩画内容丰富多样,花鸟鱼虫栩栩如生。

传统建筑彩画绘制涉及多种不同的工艺,每道工艺需遵循传统规制,再通过技术或艺术的表现方法完成。因彩画类别不同,其绘制方式也不同,工艺主要涉及五大类:颜料制备、谱子、沥粉、刷制、贴金。其中主要的技术又有近四十种。

彩画制作工艺繁复,处处体现着细节之美。根据建筑形式、时代特点、工艺做法的不同,需要反复刷色、精细描绘。彩画绘制对画工要求极其苛刻,除了绘画功底,更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团队意识。从学徒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彩画匠人,至少需要十余年的积淀,再经过夜以继日地钻研与不断实践,才能妙笔生花。

绘于木构表面的建筑彩画具有一定生命周期,需要定期加以保护与修复。其根本宗旨是保护实物遗迹所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后人留下可信的实物例证。

古建筑彩画修复需要根据彩画的破损情况,选择相应的修复技法,如彩画除尘、软化回贴、污渍清洗、随旧补绘等。2002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推荐发行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标志着彩画修复从文物建筑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转变。它使彩画保护和修复措施更为规范和严格。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保护的任务是通过技术的和管理的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防止新的破坏。所有保护措施都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通过光谱分析、正向摄影等技术手段,对传统建筑彩画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采集和科学诊断,便于其更好地保护、修缮、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国家将文化产业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建筑彩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古建修缮工程的开展,在继承传统油饰彩画工艺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和表现手段,不断创作出更多注重建筑环境及使用功能的新式彩画。新式彩画没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受“法式”的约束,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彩画的制作工艺和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对彩画多角度、系统性的研究也日臻成熟。

目前国家已通过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等方式普及和传播传统建筑知识,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项千年技艺传承的大军里,承担着文物保护、技艺传承的光荣使命,发扬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我国延续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正是有他们,后人才能在数百年后依旧够领略到颐和园的瑰丽、天坛的威严与紫禁城的辉煌。

今天当我们走进展厅,目之所及,非彩即画,这种彩画新绘手法和近距离观察的做法,不正是对彩画保护的创新吗!

展览主题

锦色——传统建筑彩画技艺展

展览时间:2023年4月6日~ 8月6日

展览地点:颐和园德和园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锦色木衣,可以避风雨,可以显规制,可以寄愿景。祖祖辈辈能工巧匠薪火相传的作品和技艺,在此展现的仅是零光片羽,但是其不凡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已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彩画之于建筑具有保护的力量,今日我们发挥博物馆的力量保护彩画,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和保护传统工艺和文化,正是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一幅彩画,一段传承的故事,一部古建筑的历史画卷,向我们徐徐展开。

  • 编辑:玄贞伟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