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有山林在市城
古代文人的隐与仕、物与心
时间:2023年3月24日-5月14日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此次展览联合了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国内重量级文博单位,历时两年策划完成。最终,以中国古代文人观物与识心的视角为线索,通过林泉之心、雅游适意、壶中天地、诗画映景四个板块,讲述了园林所承载的中国士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家园。展览展出了自元代以来的中国古代书画48件套,聚集了赵孟頫、周臣、文徵明、祝允明、唐寅、仇英、戴进、陈淳、陈洪绶、石涛等多位名家之作。在环境营造上,借用中国园林移步异景的特点进行空间设计,希望为观众带来一场身临其境的游园之旅。
2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
辉煌中轴
时间:2023年3月28日 - 待定
地点:首都博物馆
为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首都博物馆推出「辉煌中轴」展,汇集17家文博单位的53件(组)文物,通过三个单元回溯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传承,阐述中轴线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审美、人居环境等观念。
3做你世界的光
视障主题公益艺术展
时间:2023年3月11日-4月9日
地点:丹麦文化中心
费用:免费
春天里的一场白色展览,跨国界的公益艺术碰撞,装载人生与日常、信念与温暖。8组主题创作,5场周末特别企划,1项免费DIY体验,1001件艺术表达的生活日常。
4江城往事
老武汉市民生活记忆
时间:2023年2月25日 - 4月7日
地点:北京鲁迅博物馆
本次展览由江汉关博物馆与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共呈现85件(套)与近代武汉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物品,分为「东方茶港」「衣香焕影」「食汇江城」「水陆交织」「闲暇生活」「中西合璧」六个部分,全面回顾19世纪中叶以来武汉城市生活的发展变迁。
5癸卯金安
二〇二三新春展
时间:2023年1月18日 - 待定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需预约)
在癸卯兔年到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遴选逾80件(套)馆藏文物展出,从多角度展示中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兔文化、生肖文化、吉祥文化和年文化,为参观者献上欢庆兔年新春的美好祝福和寄愿。
6智慧之光
中医药文化展
时间:2023年1月18日 - 待定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需预约)
本次展览以中医药文化为主线,展出超过500件(套)文物,辅以逾200件(套)药材实物,从发展历程、防治观念、医学典籍、中医药材、诊疗器具、未来展望、国际合作等不同角度出发,力求充分展现中医药文化体系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理念,反映中医药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演进和对世界的杰出贡献。
7画中三千界
馆藏明清道释人物画像展
时间:2023年1月20日 - 7月23日
地点:首都博物馆(需预约)
道释人物画指的是描绘道教、佛教人物的画像,艺术风格浓烈、画面内容丰富,是宗教美术中的集大成者。本次展览甄选馆藏明、清两代道释人物画像逾100件,探索这些作品所体现的高超绘画技艺和美好精神寄托。
本次展出的明清道释人物画像涵盖多种风格与类型,其中以「水陆画」为重点。水陆画专用于「水陆法会」仪式,画面内容包括天堂冥府、神佛菩萨、世俗生活,是「三教合一」背景下产生发展的民俗文化现象,对研究我国佛教史、儒释道三教融合、民俗信仰、服饰变迁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8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
时间:2023年1月14日 - 4月2日
地点:国家典籍博物馆(需预约)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本次展览将是迄今规模最大的「四大发现」主题展,首次汇集国内多家收藏机构的249种、382件文物藏品,分四个专题向参观者介绍这些古文献的重要价值。
9源·缘
闽台艺术展
时间:2023年1月8日-4月9日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需预约)
展览分为“同宗同源 敦亲睦族”“海峡之音 合韵千年”“艺蕴天工 小康大同”“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四个部分展示超过四百件闽台艺术作品,从戏曲、民艺及工艺美术、文学、书法、美术等不同的方面,通过闽台艺术这一独特载体全面深入地诠释了“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思想主题。
10影戏人间
陕西非遗皮影展
时间:2023年1月-3月
地点: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需预约)
“影戏人间:陕西非遗皮影展”包括“影迹循踪”、“妆染簇镂”、“腾挪吟唱”、“文彩精华”和“光影流传”五个单元,共展出陕西非遗皮影相关展品约200件。
11松纳柴器
景德镇陶瓷柴窑烧造技艺展
时间:2023年1月-3月
地点: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需预约)
展览中的百余件艺术柴窑作品,是由几十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教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创作,用“松纳柴器”窑炉烧制而成的,展示了当代艺术陶瓷和柴窑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
12祭如在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展
时间:2023年1月-3月
地点: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需预约)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明清祖容像藏品,数量可观,质量也属上乘。此次展览,是在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精品系统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策划生成,绝大多数藏品为首次展示,内容包含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祖容像。既有典型的波臣派肖像画,也有文人参与摹绘的非典型性祖容像;有穿着朴素大方的民人,有身着官服的士人,也有受到旌表的女性;既有身着传统汉人服饰的明人画像,也有凸显满洲民族特色的八旗武官和旗装女性形象。画像之间并非全无关联,既有夫妇,也有母子,秩序谨然,令人肃然起敬。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较为完整的“多罗顺承郡王家族祖容像”,自第七世多罗顺承忠郡王诺罗布至十二世多罗顺承简郡王伦柱共六代郡王、五代王妃,共计11幅作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代王府祭祖规制,也可通过作品的不同绘制风格了解清代北方祖容像绘制技法和样式的演变。
13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
时间:2022年9月28日-2023年4月16日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本次展览共汇集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超过400件文物,从宇宙、天下、社会、道德四个层面探寻中国「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示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发展脉络,阐述中华「和」文化、「合」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每单元又包括上、下两篇,从不同角度回应主题。第一单元以《天地同和》为题,阐释中华民族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上篇「道法自然」揭示了中华民族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认知;下篇「天人相与」阐述中华民族建立的涵育万民、统筹万物的社会秩序,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文化。
第二单元以《万邦协和》为题,阐释中华民族处理外交关系时秉持的天下观。上篇「胸怀宽广」解读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对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下篇「四方辐辏」展示域外优秀文明进入中国后的影响及其本土化的过程。
14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
时间:2022年9月29日 - 待定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本次展览将介绍「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17年来工作成果,主要陈列内容为书籍出版过程中使用的逾1700件调色打样稿档案,为参观者展现先秦至元代的中国古代绘画,讲述这一项目如何推进海外流散文物的数字化复原和数字化共享。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启动于2005年,至今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0卷226册,是目前收录作品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绘画图像文献集成。
展出的高清图像样稿涵盖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重要画作,包括《千里江山图》、《簪花仕女图》、《富春山居图》等。此外,以3D高保真数字测量与重建技术等比例复制的10件(组)中国石窟寺群龛像也将在展览中亮相。
5片羽重辉
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
时间:2022年8月10日 - 待定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需预约)
中国国家博物馆拥有超过140万件(套)藏品,涵盖从远古时期到现当代各个历史阶段的文物。文物保护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博物馆即建立文物修整室,目前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已成为集文物检测、研究、保护、修复和复制于一体的现代化文物保护机构。
本次展览分为「业界先声」「巧技天工」「斐然成章」「敏行致远」「观往知来」五个部分,系统梳理了国家博物馆一百余年来在文物保护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介绍不同类型文物的修复技艺,展示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创新发展。
16天禄琳琅
修复项目成果展
时间:2022年8月4日 - 待定
地点:国家典籍博物馆
天禄琳琅为清朝皇室内廷藏书的代称,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宫廷善本特藏,主要典藏宋、元、明历代珍稀古籍。「天禄琳琅」藏书始于乾隆时期,但在嘉庆二年毁于火灾,现今所谓的「天禄琳琅」藏书多属火灾后重建的后编书。
国家图书馆目前收藏有「天禄琳琅」珍籍279部,其中包括多种海内孤本,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物价值、数据价值。2013年国家图书馆启动「天禄琳琅」珍贵古籍修复项目,修复了逾300册损毁严重的藏书。
17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
积厚流广
时间:2022年7月2日 - 待定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本次展览是为庆祝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而举办,共呈现240件国博考古团队发掘的代表性文物,跨度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全方位解读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工作百余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展览内容涉及国家博物馆主持或参与的约70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重点展品包括江苏韩井遗址出土的距今8500-8000年的炭化稻、山西垣曲商城出土的商代青铜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出土的秦子镈、河北钜鹿宋城出土的宋代青白瓷瓜棱式执壶、「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外销瓷器等。
18罗伯昭捐赠展
薪火赓续
时间:2022年6月29日 - 待定
地点:国家博物馆
星霜荏苒,百十芳华。当时光从1912年行至202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已走过不平凡的110年,拥有143万余件藏品,成为5000多年中华文明代表性物证的重要收藏展示平台。
为纪念罗伯昭将“全部藏泉,公诸邦国”的爱国义举,中国国家博物馆特别策划“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
展览精选罗伯昭捐赠文物珍品170件(套),通过“泉坛巨擘 沐园寄怀”“爱国义举 垂范后世”“不负重托 笃行致远”三个单元,系统展示罗伯昭的重要泉币收藏和学术研究工作,展示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钱币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既彰显和铭记一代名家的人生追求和家国情怀,也展示和见证中国国家博物馆从筚路蓝缕到走向辉煌的历史脉搏。
19人格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时间:2022年6月8日 - 待定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本次展览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为主题,共呈现超过170件遗书、手稿、家信等文献及实物,分四个单元展现共产党人坚定信仰、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心路历程与人格魅力,致敬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惧牺牲、不懈奋斗、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
第一单元「革命理想高于天」致敬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重点展品包括李大钊《狱中自述》、周介甫给母亲的绝笔书、刘胡兰的中式短褂。第二单元「繁霜尽是心头血」注重展现中国共产党员与家人、伴侣、朋友之间的亲密情谊,展品包括王复生《初学集》诗稿、周文雍和陈铁军就义前的合影。
第三单元「奉献如歌家园梦」主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建设祖国的感人事迹,展品有「张福林班」旗、孔繁森的毛衣等。第四单元「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通过钟南山赴武汉的高铁票等展品,呈现当代共产党员如何以实际行动彰显家国情怀。
20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
《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
时间:2021年6月1日 - 待定
地点:国家典籍博物馆(需预约)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60余种、70余册,全面介绍《永乐大典》及其传承历史。其中9册嘉靖副本为近年来首次展出,包括「人」字册,「陈」字册,「农」字册,「易」字册,「颂、溶、蓉、庸」字册,「郎」字册,2件「水」字册,「士」字册。
展览以图表加重点事件描述的形式,全面整理《永乐大典》通过政府拨交、海外送还、藏家捐赠、员工寻访等多种途径入藏国家图书馆的历程,挖掘国家图书馆在不同时期围绕大典进行的部署安排,展现一代代图书馆人对《永乐大典》进行的搜集、保护、修复、出版工作。
展览同时回顾了抗战时期《永乐大典》等古籍善本南迁、运美往事,梳理海外《永乐大典》的回归历程。并列展出的还包括明抄本、明刻本、明拓本等逾40册古籍,以及国家图书馆在不同时期入藏《永乐大典》的相关档案复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