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破阵鼓
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李世民登基后,他的将士们为了为李世民唱赞歌,将鼓谱编成乐曲舞蹈,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形成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秦王破阵乐》。2017年,收录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是唐初的军歌,在原有的曲调中揉进了龟兹的音调,婉转而动听,高昂而且极富号召力。同时有大型的宫廷乐队伴奏,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撼天动地。《秦王破阵乐》是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最初用于宴享,后用于祭祀,属武舞(与文舞相对)类。是大唐鼎盛时期的象征,气势不凡。沙河秦王破阵鼓正是吸收了《秦王破阵乐》中开场鼓乐的气势风格和特点,吸取了《秦王破阵乐》中鼓乐气势雄浑、撼天动地的气势,单用鼓乐演奏表现的,演练成军队排兵布阵中激励士气的进军之音。由于宫廷乐器昂贵且学习和演奏不易,锣鼓乐器较易购得所以在沙河民间广泛传承。
《秦王破阵鼓》目前在河北省沙河市俗称武社火,在近代主要用于庙会和春节、元宵等节日庆典,此鼓谱的打法在沙河、武安、永年一带都很有名气,流传久远。传说:锦绣沙河、冀南明珠,自古以来英雄辈出,唐初年间,河北起义军窦建德兵败被杀,部将刘黑闼称王反唐,战乱重起,民生涂炭。秦王李世民为平定天下,在沙河孔庄岳山头排兵布阵,亲自指挥洺水之战,与刘黑闼展开决战。传说交战时,秦王李世民令沙河百姓带数百面战鼓一起上阵,击战鼓以壮军威。三军将士奋勇激战一昼夜,终于破阵退军,决堰放水,淹死刘黑闼士兵数千人,杀死万余人。刘黑闼大败。沙河父老演练的这支破阵击鼓之乐就是《秦王破阵鼓》。
《秦王破阵鼓》共分为三个章节。为庆祝大战告捷,迎接秦王李世民凯旋而归,沙河人民用战鼓欢送唐军大胜,演奏出《得胜还朝鼓》。秦王李世民统一天下,老百姓安享大唐盛世,沙河人民逢年过节用战鼓庆祝安定幸福的生活,演奏出《和平盛世家家乐》,表达了沙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一千多年过去了,当时打仗用的破阵战鼓,在沙河民间改编为武社火鼓流传至今。
多少年来,逢年过节人民用它来庆祝美好生活,代代传承创新形成了举世独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王破阵鼓》。沙河市有许多与秦王李世民有关的遗迹地名和传说,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道光至民国年间《沙河县志》都记载:秦王寨,县西北90公里,广阳山之阴,闹窝西南五里,其下即为秤钩湾。秦王败窦建德于此。沙河境内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秦王湖,据传沙河秦王湖南有唐人储粮的大小仓门,有秦王李世民在洞内屯兵的秦王洞,有秦王李世民避难之所谎神岩,有李世民用兵的插旗硇,并传说李世民在洺水之南被窦建德部将刘黑闼包围,尉迟敬德将李世民救出(传说即在今沙河市西九家村,该村名即由于此事而取名救驾村),传说李世民在沙河岳山头处与窦建德部将刘黑闼决战,刘黑闼大败。为抚亡灵,安民心,沙河市现有尉迟敬德监工敕建于唐贞观五年的漆泉寺。沙河人民为庆祝战争胜利,安享太平盛世把当时击鼓杀敌的战鼓鼓乐传承下来。由于沙河市是唐代明相宋璟的祖茔之地,在宋璟后人祭祀祖先的仪式中,《秦王破阵鼓乐》被经唐代名相宋璟宋璟女儿、宋璟孙子宋沇及宋璟族人、后人的创编传承流传到沙河。至清代沙河武进士石清吉融汇各地的战鼓特色结合秦王破阵鼓的优势,传承至今。所以沙河传承的鼓乐即为破阵战鼓鼓乐。该鼓乐大气庄严,威风激烈具有超强的震撼力,在邢台、邯郸等中原地带实属罕见,是冀南独特的民间战鼓鼓乐。
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变革,人民把《秦王破阵鼓》、《得胜还朝鼓》、《和平盛世家家乐》这三部分合在一起表演。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内,在追求物质生活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锣鼓入库,几乎失传。近年来,为了繁荣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南金紫村委会动员韩军生等老艺人重新组织、精心排练,又组成了崭新的鼓队,常年活跃在民间,并参加了邢台、沙河、武安、永年许多大型的庆典活动和文艺汇演,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