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经过保护修缮,位于西城区小石虎胡同的蒙藏学校旧址开放,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亮相。依据旧址空间布局,西院里“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同步揭幕,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东院推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融合各民族特色体验项目。
位于西城区小石虎胡同的蒙藏学校旧址开放。
主题展再现历史记忆
“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主题展中,420多张照片,280余件实物、文献、档案,按照“共同缔造新中国”“团结建设新社会”“携手奋斗繁荣路”“同心奋进新时代”四个部分、15个单元,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突出展示新时代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
“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主题展。
“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则将蒙藏学校600余年历史沿革“浓缩”呈现,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这里组织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
蒙藏学校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展陈项目负责人罗存康介绍,两场展览中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多达15件,包括反映华北地区各民族支援八路军抗战的版画、十世班禅给毛泽东主席的献词、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信等,每一件都承载着鲜活的红色记忆,大多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十世班禅给毛泽东主席的献词和礼物。
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信。
“展览+体验”打造特色空间
蒙藏学校旧址还将通过“展览+体验”的方式,打造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位于旧址东院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精选各民族音乐、舞蹈、美术、医药、手工艺等特色内容,分设中华服饰、中华美术、中华文学、中华医药、中华音乐、中华舞蹈等专题空间。
蒙藏学校旧址东院“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分设中华服饰、中华美术、中华文学、中华医药、中华音乐、中华舞蹈等专题空间。
体验区内,还可以来一场“元宇宙”虚拟情景体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情景体验空间设有“何以中华”数字展和“河西走廊”情景体验,采用投影互动、三折幕影片播放体验方式,展开一幅关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长卷,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华家园3D影片展演厅里,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打造沉浸式3D观赏效果,集合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华人文地理景观和文化符号,呈现960万平方公里的代表性空间地貌。各省区市推荐的优质项目及表演团队还将分期分批来到体验区驻场展演,开展体验活动,增强文化认同。
多渠道展示蒙藏学校旧址内涵
蒙藏学校旧址始建于明代初期,不仅是明清时期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一处重要的革命文物。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开展民族工作的主要阵地,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在此组织开展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工作。2006年,蒙藏学校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列入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系列旧址。2021年9月起,本市与国家民委共同启动对蒙藏学校旧址的保护利用工作,经过旧址腾退、保护修缮、展陈布置、环境整治等,将旧址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蒙藏学校旧址西院,有一棵近400岁的大枣树,近百年前,就是在这棵树下,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和蒙藏学校的学生们热烈交谈,传播马克思主义。
随着蒙藏学校旧址的开放,本市还将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多形式形成立体传播效果。相关专家学者将加强蒙藏学校旧址内涵挖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理论文章和学术成果;围绕李大钊等党的早期领导人以及蒙藏学校走出的少数民族共产党人的感人故事,打造一批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等,如专题纪录片《播火地》、舞台剧《枣花儿开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