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 遇见唐山——皮影戏(唐山皮影戏)

  • 2023-03-28 21:42:00
  • 唐山公共文化旅游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人影,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是一门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因以河北唐山地区乐亭、滦县、滦南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

它是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擅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抗日战争以前常在农闲聚众演征战,征战征战所在地区的乡镇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的唱腔音乐尤为群众所喜爱。

创作背景

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主要分布于冀东地区,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初,迄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滦州皮影确切的起源,由于史料的不详和出土文物的空缺,已经很难寻出确切的来源,对其起源的推测也多种多样。明朝万历年间,滦州落地秀才黄素志在关外沈阳对滦州皮影的影卷、影人雕刻材料、脸谱和唱腔均进行了重大改良,很多学者认为滦州皮影当溯源于此人。黄素志在关外改良滦州皮影后,皮影戏深得满人喜爱。但到清中叶,国事渐衰,白莲教起义震撼全国,清廷从嘉庆四年(1799 年)至光绪年间,曾多次下令颁布禁演皮影的诏书,滦州皮影也因此一度受到影响。禁令阻止了影戏在官府中的演出,但是在田野乡间却无法禁绝,滦州皮影戏更广泛地流布于冀东大地。

洋务运动兴起,唐山近代工业发展迅速,使唐山皮影戏从农村走进城市,率先进入剧场演出,推动了唐山皮影造型、操纵、演唱的改革步伐,使唐山皮影体系更加完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组织宣传抗日,于 1943 年和 1944 年分别成立了“新长城影社”“抗日影社”,并积极创作演出了许多抗战题材的剧目,开创了唐山皮影剧本和造型的改革先河。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皮影戏的发展非常重视。1959 年,滦东大众影社与唐山市天光影社合并,成立了唐山皮影剧团。时至今日,唐山皮影剧团一直是唐山皮影创作与演出的龙头。综上所述,唐山皮影自明万历年间形成至今 400 多年,不断改革,传承有序,为我们研究唐山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翔实宝贵的资料。

2006年5月20日,皮影戏(唐山皮影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Ⅳ-91。

唐山皮影特征

造型特征

唐山皮影道具使用的是就地取材的驴皮,由于其透光性好,柔韧性强,其作品传承至今仍完好如初。唐山皮影造型优美,镂雕精细,方中寓圆,刚柔相济,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唐山皮影的演唱特征 

唐山皮影戏的唱腔借鉴唐山乐亭县方言韵律,并经艺人们对地方曲牌的改革创作形成。加上独特的掐嗓唱法,使唐山皮影戏的演唱在皮影界独具一格,独领风骚。自 20 世 纪 20 年代起,先后有英国、美国、日本等唱片公司灌制唐山皮影戏唱片,唱片在国内外广泛发行,为我们对唐山皮影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唐山皮影的文学剧本(影卷)特征

唐山皮影戏具有“照本宣科”的传统,演出离不开剧本,剧本均出自文人官宦、社会名流之手,情节精彩,语言朴实,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基础,因此受到当时坊间的青睐,自清末就有木刻版印刷、石刻印刷皮影剧本发行于市,成为行销全国的流行读物,也是我们研究唐山皮影戏的珍贵史料。

唐山皮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齐永衡

齐永衡,1933年2月出生于昌黎县的一个皮影世家,1945年学艺,13岁登台演出,从艺五十余年,主演导演《白蛇传》、《三打白骨精》、《鹤与龟》等及传统剧目百十余部,其中《双山传》获河北省第三届文艺振兴奖,并在省第一届皮影木偶戏比赛中获表演一等奖,几次在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中获第一表演奖、导演奖、金猴奖,文化部特发了特别荣誉奖、最佳表演奖。

丁振耀

丁振耀,1938年生于河北乐亭,自幼爱好皮影戏,青少年时期求教于唐山皮影名家曹福权、刘作信等,后正式拜厉景阳为师,主攻皮影戏黑头(花脸),继承了地方传统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在皮影黑头花脸行当有诸多创新,并能设计各行当的唱腔,被皮影爱好者誉为“皮影界的裘盛戎”,带出了一批中青年优秀演员。

刘佳文

刘佳文,1941年出生于东北,11岁(1950年)从哈尔滨回原籍(乐亭县胡坨镇南寨村),开始接触家乡皮影艺术,最喜欢皮影雕刻,并开始皮影雕刻的学习,因为从小有美术功底,所以不仅皮影雕刻技艺超群,而且对见到过的皮影造型可以过目不忘,能设计影人,深受当时的皮影爱好者的推崇,被誉为皮影雕刻神童。1959年,刘佳文毕业于乐亭县汤家河初中,开始系统研究乐亭皮影设计及雕刻。1973年,应聘到乐亭县皮影剧团,从事专业美工(布景绘制、皮影雕刻),在皮影团工作30年间,设计、雕刻皮影人物、场景、绘制布景等千余件,并从事导演、编剧、灯光设计等多项工作。1987年其作品《洞庭湖》获全国皮影大赛二等奖;1990年《白蛇传》获河北省皮影木偶大赛美术设计、雕刻一等奖;1999年获河北省民间艺术展览金奖。

彭佐臣

彭佐臣,1957年步入唐山市皮影剧团任小旦配音演员,1979—1981年任皮影剧团副团长。全他面继承了其师高荣杰的演唱技艺和风格,并在旋律上有所创新,在同行中得到认可,在群众中得到赞扬。在传承上,采用了口传心授与识谱相结合的授课方法。1975年在北京参加了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木偶、皮影戏调演”,1979年参加了唐山市中、青年演唱大赛,并获个人一等奖,1981年在北京参加了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并获集体一等奖。

  • 编辑:赵幸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